唱而優則演,演而優則導,這仿佛已經是行業內的規律。
演員轉行當導演,有什麼理論支撐嗎?還真有,編、導、演本來就是一體的,演員在上表演課時,免不了要學習一些執導方面的知識,導演也是一樣。很多導演年輕時都從演員做起,張藝謀、馮小剛的演技足以獲封影帝,陳凱歌講表演更是一套一套的。
只有做到知己知彼融會貫通,才能在作品中互相配合,達到最好的效果。當演員積累了足夠多的表演經驗,演技愈發得心應手,就可以把這份經驗轉化為自己的作品,不但可以給電影市場帶來多樣化,也可以調教出一批優秀的年輕演員。
不論從哪個方面看,優秀演員轉行當導演,對國產電影甚至整個內地娛樂圈的發展,都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演員跨界執導,交出來的作品都明顯帶有自己的表演風格。比如徐崢,他當演員時最為出名的幾部作品《春光燦爛豬八戒》《李衛當官》系列,都帶有喜劇性質,他也很擅長喜劇表演。
徐崢能捉摸到與眾不同的笑點,逗觀眾從心底裡發笑。最高明之處在於,他明白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劇,但他的升華從不刻意,讓觀眾掉眼淚的同時,不會覺得矯情。
他也從不掩飾作品的商業性質,就是要票房,就是要賺錢,就是要竭盡所能讓觀眾注意到這部電影。
《囧媽》上映時邀請王一博唱宣傳曲,當時王一博風頭正盛,哪怕只給電影唱了一首歌,依然吸引粉絲趨之若鶩,他趁熱打鐵,又和王一博拍了個小視頻,這就是再普通不過,但又再好用不過的營銷手段。
可觀眾並不反感,只要你拿出好作品,怎麼宣傳都行。商業性和個人表達不衝突,不是只有小眾文藝片才稱得上佳作。
再比如姜文,觀眾對於姜文的作品向來褒貶不一,很多人覺得他講故事支離破碎,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你永遠猜不到他下句臺詞會說什麼,下個情節會講什麼,鬧著玩兒似的。
太跳脫了,這是大部分人對他電影的評價。《邪不壓正》中那句"異父異母的親兄弟"流行一時,這种放在大張偉嘴裡"神經病一樣的笑話",在姜文那裡屢見不鮮,他有很多這種勁勁兒的東西。
姜文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輸出觀點,他只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傳達故事給觀眾,所以這故事中可能有主觀傾向性,有添油加醋有避之不及,但沒有表達。
故事結束後的是非對錯,交給觀眾自己判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不懂姜文在說什麼,因為他什麼也沒說。
除此之外,姜文電影中另外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女人。
從《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寧靜,到《一步之遙》中的周韻,再到《邪不壓正》中的許晴,她們美的爭奇鬥豔各有千秋。
不過她們有個共同點,就是野性。像熟透的桃子,帶著最原始的誘惑。不難看出姜文對選擇女演員的偏向,這幾位女演員也確實給作品增添了不少亮點。
我們再來說說陳思誠,《唐人街探案》儼然被他做成了一個IP,2016年春節檔,它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懸疑中帶著搞笑,快節奏和嚴謹的推理,迷霧重重中揭開人性的兩面。
結尾處的三層反轉,更是看得人慾罷不能,張子楓飾演的小女孩低頭抬眼一笑,眾人驚呼聲一片,直到現在還是很多人的噩夢。
大部分觀眾能從這部電影中找到共鳴,喜歡盤邏輯的盤邏輯,喜歡看人性的看人性,喜歡看臉的看劉昊然。當大家都帶著滿足的心情從電影院中走出來時,緩過神來意識到一個問題,這個看上去平平無奇的新手導演,有點東西。
能有條不紊的講好一個故事已實屬不易,陳思誠竟還能層層抽絲給人驚喜。
沒有徐崢搞笑,沒有姜文鬼才,要說陳思誠的優點,那大概就是夠努力。
除了親手創作《唐人街探案》的劇本,陳思誠還給兩位主角唐仁和秦風寫了大量的小傳,從出生到相遇,每一段都是一個小故事。
在開拍之前,他早已在腦子裡構建出一個成熟的框架,有足夠的把握做出最優質的作品,不胡鬧不玩票,轉行當導演,陳思誠是認真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演員跨界都能交出讓觀眾滿意的答卷,雖然藝術具有相通性,但畢竟隔行如隔山,比如趙薇和鄧超。
記得趙薇執導首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時,大家持鼓勵態度,畢竟女性導演太少了,一個行業不應該被男性壟斷。
但《致青春》上映後,好評卻沒有如約而至。趙薇作為女性的細膩,讓她能很好的拍出感情戲,但要成就一部好作品,卻不能只拍情感那麼簡單。故事線的凌亂讓觀眾摸不著頭腦,好在她給娛樂圈選拔出一位好演員—楊子珊。
鄧超則是把生活中的形象代入到作品中,事實證明搞笑沒有那麼容易,鄧超的笑點太具有局限性。至於非典型演員郭德綱老師,希望郭老師好好說相聲,我們都支持您。
徐崢、姜文、陳思誠等人的跨界成功,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打破了電影的傳統框架,不拘泥題材,不限制發揮,影片故事過硬,天馬行空的想像。
我們希望看到這樣新型的導演能繼續走到中國電影發展前端,帶給觀眾越來越多好的作品。也真誠的希望玩票、圈錢,或者為了新鮮而玩跨界的"導演"能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