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服裝快消品牌ZARA母公司Inditex確定將關閉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三個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門店。1月14日,現代快報財經獵豹通過多方了解到,目前,上述三個品牌在南京的實體門店均已關閉。近年來,包括Forever 21、Old Navy等在內的海外快消品牌,選擇關閉中國實體門店,但部分還保留線上銷售渠道。這些品牌為何「欲走還留」?
回應:關閉中國實體店,是為加強電子商務發展
「好可惜啊,我要失去我逛街的快樂源泉了。」白領小陸聽說Bershka等品牌要關閉中國實體門店,發出陣陣感慨。她說,從上大學的時候,她就很喜歡去商場逛這些店,「衣服款式年輕又有活力,價格還不貴。」
1月14日,記者在南京新街口商圈、建鄴區和雨花臺區等多家商場看到,原本有Bershka等品牌的專櫃,如今均已經開了其他品牌店。雨花臺區一家商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房租到期,這些品牌在去年12月就撤店了。
「現在國內只有北京、上海這些城市還有實體店。」Pull&Bear客服說,在2021年6月之前,中國所有的實體門店都會關閉。「不過,我們網購都是正常的,網店現在還有許多折扣呢。」記者在其網店看到,服裝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有的在打折。
對此,Inditex中國公關部王女士向記者表示,Inditex 旗下的年輕品牌將著力加強其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運營直播、微信小程序等社交平臺以及線上店鋪,這些針對年輕受眾品牌的電商業務將會實現成倍增長。
觀察:保留線上銷售渠道,海外潮牌「欲走還留」
成立於1963年的Inditex,是西班牙的老牌時裝品牌,它與美國休閒品牌GAP、瑞典時裝品牌H&M、荷蘭時裝品牌C&A,被消費者稱作「全球四大時裝巨頭」。Inditex旗下則擁有包括ZARA、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等在內的八大時裝品牌。
此次撤店並不突然,去年Inditex營收業績滑坡,集團看中線上渠道的發展。Inditex集團2020年第三季度報告稱,銷售額為60.5億歐元、淨利潤為8.66億歐元,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4%、26%,但是線上業務發展快速,於三季度增長76%。Inditex還表示,將要投資近30億歐元改善數字平臺,整合商店和在線庫存,力爭到2022年使在線銷售佔到總銷售額的四分之一。此外,還計劃永久關閉旗下多達1200家門店。
近年來,快消時尚品牌競爭極為激烈。記者梳理發現,海外時尚服裝品牌Superdry、New Look、Topshop;美國時尚品牌Old Navy、Forever 21、ESPRIT;美妝品牌Revlon、香港女鞋品牌達芙妮等關閉中國實體門店,但是其中部分品牌在官網、線上旗艦店還可以購買。
「這些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都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江寧一家電商直播公司負責人韓先生告訴記者,快消時尚品牌在線下發展面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租金等成本,在電商平臺上銷售可以降低成本。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浦正寧則表示,中國網上銷售數據是在增長的,服裝是增長的品類之一,「未來在中國通過線上銷售,情況是非常可觀的」。
專家:關閉實體門店,是短期發展策略
「從2013年起,我國已經連續7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由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49億。2020年上半年,網上零售額高達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
網際網路的發展,為消費者線上購物提供了海量的商品、多樣的選擇。對此,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記者表示,海外快消時尚關閉實體門店是很正常的現象,「傳統實體銷售模式受到了網際網路的衝擊,面臨著比較大的競爭壓力。」他認為,以前快消時尚品牌發展得比較好,是因為它們能快速地模仿時裝周的新品,並且快速地銷售出去。但是,如今很多消費者更加追求個性化需求,它們的發展模式也面臨一定的挑戰。
浦正寧表示,受疫情影響,今年有不少快消時尚品牌關閉實體門店,這不僅僅是在中國,還有其他國家,「這是它們對線下消費者減少情況,作出理智的決策。」不過,他認為,這種關閉只是暫時性的決策,只是對近幾年動態商業活動發展所作出的調整。
當然,近年來其他快消品牌退出中國市場,還離不開經營成本高、行業競爭壓力大等因素。浦正寧說,海外快消時尚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會先進入北京、上海等客流量大、購買力強的城市,但是這也給企業帶來很大的經營成本。此外,還有同質性、同品類的競爭比較大,「從早期的班尼路、佐丹奴等,到後來的優衣庫、H&M等,還有很多本土的快消品牌,在這種競爭下,在這種情況下,贏者留了下來,輸家則會退出市場。」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j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