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女星崔雪莉自盡了,年僅25歲。消息傳來,令人難以置信,就連微博熱搜都短暫地宕機了一陣。>>>韓國女星崔雪莉確認在家中死亡,疑似患抑鬱症
中國關注娛樂新聞的人們對雪莉並不陌生,不僅因為她天生麗質,與宋茜曾在一個韓國女團,更因為她的爭議體質。從偶像階段起,特立獨行的雪莉就因戀愛飽受指責。退團單飛後,她我行我素的穿著與言行一直不斷引發爭議,甚至遭到謾罵。從那時起,中國網上也同步關注雪莉的每一次「放飛」,有文章嘲謔:「目前她的顏值人設和清純人設已經垮掉了,下一次她又準備什麼驚喜給大家呢?崔雪莉可真是個寶藏女孩。」
雪莉。
雪莉的家屬沒有對她的非自然死亡提出質疑,「抑鬱症」也許是最為人接受也最簡便的死因概括。
可是,某種程度上,明星及名人的死亡具有某種公開屬性,大眾總是想要知曉更多。湯姆·佩恩在《盛名之下》一書中寫過:「一方面,我們想完全佔有他們,和他們親密接觸;而另一方面,我們分擔了他們的死亡,甚至從中獲得一些滿足感。死亡會訴說一個我們大家熟知的故事……」
韓國明星的自殺事件發生率高,「故事」相似。前些年韓國藝人陷入自殺潮,經紀公司還安排藝人接受神經科專家的系統管理。但是,「抑鬱症」並不能將年輕生命消殞的原因都歸結於他們自身,許多慘劇的發生是有外因的。韓國不大,但藝人多、年輕人苦,大佬為所欲為,娛樂圈的生存環境頗為人詬病。
今年初,韓國總統曾下令徹查張紫妍事件,然而兩個月後,檢方就表示此案無法重啟調查,一切又歸於零。女演員張紫妍26歲時在家中自殺,死因被歸咎於抑鬱症。可兩年後,韓國電視臺公開她的遺書,透露她曾被迫向31名「大佬」提供100多次性服務。在張紫妍之前,演過《火鳥》《紅字》的李恩珠,25歲時自殺,當時死因亦稱是嚴重抑鬱症,而現在屢屢有另外的說法冒出,稱她與張紫妍一樣,都是被娛樂圈潛規則迫害致死的——演了大尺度電影,淪為韓國娛樂圈大佬們的玩物。
鮮血撕開的這一角,讓人們見到了韓國娛樂圈猙獰的潛規則。女明星們看似光鮮,卻是被大佬牢牢控制住的棋子,為了獲得拍戲資源,被迫接受潛規則,經紀公司為虎作倀、沆瀣一氣。
和上個時代不同的是,網絡的興起,方便了粉絲追星、藝人宣傳,但同時也帶來了暗處最刻毒的流言蜚語、汙言穢語乃至網絡暴力。崔真實這樣地位的明星自殺,曾經給韓國社會帶來過很大衝擊。她的直接死因與網絡流言有關,網上盛傳藝人安在煥自殺乃是因為向她借了高利貸,她醉酒抱怨後在家自盡。韓國政府欲制訂「崔真實法」,為預防匿名產生的網絡副作用,計劃執行「信息通信網法施行令修正案」。但是,這種控制是無力的,改變不了什麼。
到了粉絲經濟的偶像時代呢?其實藝人的壓力完全沒有減小。年輕的偶像們很早就出道,卻要面臨團隊內外更錯綜複雜的關係,還有瘋狂洶湧的粉絲。粉絲們在給予持續關注支持的同時,事實上起著嚴厲的監督作用。社交網絡背景下的飯圈文化裡,誰家不是小心翼翼、錙銖必較,非「捧」即「棒」,非「粉」即「黑」,偶像成了幾乎失去自由的一群年輕人。
26歲的女歌手U-nee在新專輯發布前幾天自殺。她的母親認為女兒的死因是抑鬱症。但更直接的,就有圈內人士指出是網絡暴力逼人太甚:「她因為網絡惡搞者感到非常痛苦,作為具有性感形象的當紅藝人,被網民譴責過分暴露,還因整形爭議似乎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事實上,偶像總要樹立與眾不同的人設,可沒什麼人敢真的放飛自我,反倒是以抹殺個人強烈的個性為代價。據悉,雪莉日記最後一頁寫著「痛苦」 。痛苦並不是沒有來由,這一次崔雪莉自殺,有媒體稱「或與其近日的走光事件有關」:此前某次直播時,穿著V領的雪莉胸部意外走光,再度引發網上口水戰。是不是因為這一次不得而知,無論表現得多麼「天性釋放」「驚爆眼球」,崔雪莉的內心根本不是「很酷的好萊塢類型」,她還是在乎別人怎麼看,在乎「有色眼鏡」,在乎「唯獨這樣對我」,還是一個活得較真的人。
雪莉死後,飯圈文化影響下的社交網絡反應也顯得比較特別,可以說呈現出另一種「控評」、另一種橫衝直撞的暴力。網上的報導評議也好、普通人隨便的議論也好,都仿佛受到了某種牴觸壓力。遭遇過這種壓力之後,你就能瞬間明白雪莉的痛苦了,誰也逃不離。
□指間沙(娛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