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勘測,長江邊作業,日行15公裡水路是他們的常態,他們就是青石順向岸坡勘查隊。近日,重慶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承擔的三峽庫區地災防治重點項目——巫峽青石順向岸坡地質災害防治勘查,提前完成了野外工作。
據悉,巫峽青石順向岸坡地災防治勘查項目位於長江黃金水道巫峽右岸,岸坡高陡,巖體破碎,且下面長江波濤洶湧,勘查難度大,風險高。為保證項目安全有序開展,按時完成任務,研究院著力打造「黨建+項目」模式,引導黨員在地災防治勘查等項目建設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安排優秀共產黨員祝田野和陳隆剛擔任項目負責人。
時間就是金錢。為了不耽誤工期,每天6點工作人員就從項目部出發了,歷經15公裡水路後再轉坐40分鐘汽車才到達調查區後緣。為節省時間,隊員們常常就靠隨身攜帶的乾糧解決吃飯問題。當一天的工作結束,乘最後一班船到項目部後,隊員們還要整理當天調查資料,往往深夜12點才能入睡。除了路途遙遠,勘測,勘查區陸地植被茂盛、人煙稀少,環境十分惡劣,還要提防隨處可見的野獸、毒蛇和黃蜂。
三峽工程175米蓄水,水下鑽探工程施工窗口期只有45-69天,鑽孔孔位一旦被上漲的江水淹沒,再施工就要等一年。為了按時完成任務,黨支部書記彭開林披掛上陣,蹲在現場對人、機、物進行精準安排,對涉水鑽探施工實行倒排工時。最終,野外勘查工作較預期提前一個月完成。
地質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先行性工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該院按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勘局的安排,自2015年以來,每年派出21名地質隊員駐守巫山、巫溪和渝中等3區縣28個鄉鎮進行地災防治工作。據統計,駐守隊員年均進行地災應急處置300餘次,地災知識培訓150餘次,地災集中演練100餘次;駐守以來,成功預警災險情23起,萬餘人安全撤離,挽回財產損失約5億元。
駐守隊員長期在野外一線,黨員流動分散,給黨建工作帶來一定挑戰。為讓黨員在駐守工作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院黨支部創新思路,採取線上線下同步聯動的方式開展黨課教育。駐守黨小組還與當地區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開展黨建活動,開創「共建」新模式。不僅加強了工作溝通,深入探討了地災防治水平,強化了「四重網格」人員的密切配合,提高了地災防治水平。
208隊黨委書記、自然資源部和重慶市地災防治應急專家杜春蘭表示,科技創新任重道遠,要繼續在「黨建+項目」活動中,進一步創新,促進地災防治從人防到技防的轉變。
【來源: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