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琪
「一起爬山嗎?」
當「衣冠禽獸」張東升(秦昊飾)摘下假髮,不少網友稱他為「安家和2.0」,成為新一代「童年陰影」。
近日,愛奇藝「迷霧劇場」第二部懸疑短劇集《隱秘的角落》把觀眾嚇出陣陣冷汗。秦昊飾演的奧數老師張東升帶著自己的嶽父嶽母爬山,前一秒嘴裡還叫著爸媽,後一秒,就將兩個人推下了懸崖。
自開播以來,《隱秘的角落》獲得人氣、口碑雙豐收。從全員演技,到「毀童年」的瘮人配樂《小白船》,從探討人物性格善惡,到拆解劇中細節,《隱秘的角落》頻頻登上微博熱搜。
在豆瓣上,30萬人給出了9.0分的評分,拿下今年國劇最高分。要知道,近5年的9分國產劇,只有2017年的《白夜追兇》和2015年的《琅琊榜》兩部。
由此,經過《十日遊戲》和《隱秘的角落》,愛奇藝推出的懸疑短劇集「迷霧劇場」漸入佳境。巧合的是,優酷也在兒童節當天公布了「懸疑劇場」片單。
各大平臺懸疑劇場對壘,劇場化浪潮能否激活網劇市場?劇場模式會是視頻平臺發展新思路嗎?
《隱秘的角落》熱播,好內容帶動高熱度
改編自紫金陳的小說《壞小孩》,《隱秘的角落》與2017年口碑同樣不俗的懸疑劇《無證之罪》一脈相承。故事講述了三個小孩——朱朝陽、嚴良、普普,無意間錄下了一個成年人——張東升謀殺嶽父母的過程,三人為了籌集給普普弟弟治病的醫療費,以視頻為要挾,與兇手做起了交易。
「好內容帶動了劇場本身的熱度。」藝恩數據解決方案中心高級分析師李桂婷表示。
故事設定在炎熱的南方海邊小城,陽光猛烈,暑氣裡翻騰著魚腥味,紅瓦與綠植互相映襯,高飽和的配色帶來濃鬱的年代感,在氛圍營造上做出了電影質感。煙燻火燎的老井油條店、小賣部色彩繽紛的汽水玻璃瓶、時不時蹦出的粵語和潮汕方言,都給觀眾帶來了真實的市井味和煙火氣。
隱秘的角落劇照
圖片來源:網劇《隱秘的角落》官方微博
雖然是一個懸疑故事,但《隱秘的角落》更多探討了每一起殺戮和每一個人物悲劇發生的土壤——中年男人張東升的卑微與陰險,「好學生」朱朝陽乖巧背後的心機,沒有憑空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惡意,這些模糊地帶,都是人性隱秘的角落。
「『迷霧劇場』之所以能夠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精品製作+優質內容』。」青年製片人梁婧認為,從故事本身的敘事結構,到攝影、美術、服裝、道具,以及演員的表演,《隱秘的角落》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
除了已經播出的《十日遊戲》《隱秘的角落》,迷霧劇場還有《沉默的真相》《非常目擊》《在劫難逃》《致命願望》等作品等待播出。
來源:根據豆瓣、百度百科資料整理
愛奇藝為每部劇都拿出了極高的配置。從故事內容看,有4部改編自知名懸疑IP,已經是經過粉絲驗證的好故事;從演員組合看,既有廖凡、王景春、王千源等國際影帝,也有秦昊、倪大紅、文淇、譚卓等實力派演員,還有鹿晗、範丞丞等年輕流量。
李桂婷形容「迷霧劇場」是懸疑類型劇場的升級版本,劇作風格更加統一,敘事節奏快,劇集長度短,「更貼合美劇風格、更具標識性」。
「劇場化2.0」:深耕垂類,解鎖付費模式新玩法
2015年,優酷率先提出劇場概念,以「放劇場」容納衛視播出電視劇的首輪網播,陸續推出了以男性為主要受眾的「放膽衝」、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放肆愛」、以家庭為主要受眾的「放鬆活」等。
優酷「放劇場」近期主推劇目
「迷霧劇場」也不是愛奇藝第一次布局劇場化運營。2018年,愛奇藝就上線了「愛青春劇場」和「奇懸疑劇場」,「愛青春劇場」播出的《最好的我們》等「振華三部曲」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同樣主攻懸疑方向的「奇懸疑劇場」推出了《無證之罪》《河神》《悍城》等優質內容。
與誕生之初相比,「現在的劇場模式已經越來越成熟了」,梁婧說。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垂直、精準、類型化是目前各大視頻平臺劇場模式的最大特點。「內容上深耕垂類內容,形成『以一(單一類型)容多(多樣內容)』的內容矩陣,是目前網絡平臺劇場化的特點。」李桂婷評價。
除了愛奇藝,優酷也設立了多個類型化劇場,《失蹤人口》打響「懸疑劇場」第一槍,「寵愛劇場」以甜寵劇為核心內容,「港劇場」主要是TVB合作的多部港劇;騰訊視頻目前僅有「海外獨播劇場」,尚未形成明顯的劇場運營勢頭,但也給劇集打上了各種熱詞標籤,比如「陪爸媽追劇」「甜蜜仲夏季」等。
無論是優酷的「懸疑劇場」,還是愛奇藝的「迷霧劇場」,懸疑類短劇都成為網絡平臺劇場模式的主攻方向。
「懸疑劇市場發展潛力大且類型用戶規模可觀,自然會成為視頻平臺開發劇場的首要類型之一。」李桂婷分析,首先,從後端播映市場來看,近兩年懸疑劇市場一直處於持續上行狀態,播出數量、熱度表現及用戶口碑都有不錯的表現;其次,從用戶層面看,懸疑劇形成了標籤鮮明、類型化的圈層用戶群體,對於快速形成規模效應、實現商業變現具有重要意義。
儘管會員過億人,但視頻平臺的巨額虧損仍在繼續,用戶增長紅利在逐漸消失。以愛奇藝為例,據公開數據,自2015年至2019年,愛奇藝的淨虧損額分別為25.8億元、30.8億元、37.4億元、90.6億元、102.8億元,合計虧損近320億元。2019年,騰訊視頻也虧損了30億元。
李桂婷認為,留存已有用戶、同時擴展現有用戶商業變現的深度和廣度已經成為平臺運營的重點,而劇場化運營則是能兼顧這兩點的新運營模式之一。
各家視頻平臺為「回血」使出了渾身解數,升級後的劇場概念也伴隨著付費模式的升級。
儘管《慶餘年》超前點播給愛奇藝惹了不少爭議,但「迷霧劇場」仍然堅持這一模式,推出了黃金會員3元單集解鎖、黃金會員18元打包全集、星鑽會員免費直通大結局三種付費模式。
「平臺的做法無非是想促進消費,培養垂直用戶的付費習慣。」梁婧說。
李桂婷還分析,類型化的劇場模式在品牌招商上有利於深度挖掘平臺類型用戶群體的消費喜好,為用戶「精準匹配」廣告商,以平臺為紐帶成功搭建起用戶與品牌主的溝通橋梁。
「視頻平臺以劇場模式探索類型劇的精細化運營,形成平臺內容的廠牌、品牌,推動劇集產業播映後端邁上產業化運營道路。」李桂婷說。
未來:精品內容是新劇場模式的不二法寶
華語劇集市場對「劇場模式」並不陌生。2016年,為求臺劇變革,臺灣知名導演王小棣聯合7位導演一起成立了「植劇場」,確定了「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項主題,由藍正龍、楊丞琳、吳慷仁等知名演員帶領24位新人合作。
「植劇場每部劇6~7集,可以把劇情節奏安排得比較快,能夠緊扣觀眾心弦, 還啟用了新人+老戲骨的演員設置,這兩點都是值得學習借鑑的。」梁婧說。
《想見你》中的許光漢和顏毓麟,《我們與惡的距離》裡的陳妤,《誰先愛上他的》裡的「金馬影后」謝盈萱,都是從「植劇場」的劇集中被更多觀眾熟知的。
「植劇場」推出了《荼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8部優質短劇,在第52屆電視金鐘獎上,入圍獎項高達24項。劇中既有繁華的城市景象,又有樸實的農村樣貌,既有社會痛點,又有鄉土印記,「植劇場」成為臺劇復甦的成功探索。
放眼海外,精品短劇的製作已經相當成熟,還衍生出「限定劇」「事件劇」等細分種類。
美國HBO電視網尤為明顯。不管是女性向的《大小謊言》(7集/季)、改編自真實事件的《車諾比》(5集),還是奇幻類型的《權利的遊戲》(6~10集/季),都是短劇中的翹楚。
Netflix、Hulu等流媒體崛起後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比如《使女的故事》(10~13集/季)、《王冠》(10集/季)等,豆瓣評分都在8.5分以上。
《我是餘歡水》《唐人街探案》等劇集試水成功後,優質短劇證明了其在國內市場的價值。「在反『注水劇』政策引導下,2020年網劇也有向短劇集發展轉變的趨勢。」李桂婷說。
梁婧指出,國內的劇場模式還有一些需要逐漸完善的地方,比如分類不夠明確,類型比較單一,如何避免付費提前看造成的資源流出等。
「劇集市場處於B端到C端的轉變過程中,未來一定是要適應市場,滿足觀眾需求的。」梁婧說,「但是無論何時,對於製作方與平臺來說,內容為王都是重中之重。」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