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了。
以前,電視是妥妥的客廳 C 位,遙控器就是宇宙中心,多少兩口子因為搶遙控器而吵架。現在誰還看電視啊,逢年過節走親戚,一屋子人從老人到小孩人手一部手機,電視只有吃灰的份兒。
電視存在感越來越弱,智能投影儀和雷射電視近兩年越來越流行,就是因為它們更適合年輕人。投影更便攜,想投哪裡投哪裡,對於租房黨來說堪稱神器;雷射電視屏大,動輒 100 英寸要的就是電影院的氣勢。兩者都是通過漫反射來呈現畫面,相比電視對眼睛也更友好。
圖片來自 Pinterest @We Heart It
這兩個產品的出現,讓我們在購買「大屏幕」時多了兩個新選擇。但是,投影和雷射電視都有各自優缺點,和電視擺在一起也不見得就一定更好。電視、投影、雷射電視,誰才是客廳之王?今天我們就從最基本的使用體驗,來看看這三款產品到底哪個更適合你。需要說明一下,智能投影儀的價格區間為 2000~6000 元,雷射電視售價 9000~30000 元不等,兩者並不能算是同類產品,因此我們拿它們和對應價格的電視做一個詳細對比。智能投影儀最大的優勢是便攜。
一根電源線、一個支架、一面白牆,你就能獲得一塊超大屏。編輯部丁丁同學說,她的投影常用姿勢是投到天花板上看,看累了眼睛一閉都不帶耽誤睡覺的。趕上搬家,投影儀直接塞包裡帶著走,比收拾電視那個龐然大物不知道方便到哪裡去。 比便攜電視不行,比畫質電視就會強一些。花 2000 多塊錢,你就能買到一臺 50 英寸、4K 解析度的超高畫質電視,相比之下剛剛普及 1080P 的智能投影儀,在畫面的細膩程度上就差上不少。即使部分投影儀能夠達到 4K 級別,在色域、對比度等細節方面跟電視還是有差距。尺寸方面,投影儀倒也不佔太大優勢。儘管官方宣稱投影可以實現 100 英寸乃至 300 英寸的大小,但強行放大的前提是畫面亮度降低、畫質變差,
綜合下來 70 英寸左右是投影儀畫質最佳的尺寸。投影儀的畫面尺寸與投影距離有關,目前主流的智能投影儀的投射比多為 1.2:1,其畫面尺寸與投影距離的關係可以參考下圖:
智能投影儀最大的短板是亮度。目前市售的投影儀,亮度普遍在 500~1500 ANSI 流明之間,這個亮度範圍在明亮的光線環境下,會出現明顯的畫面泛白情況。這裡放張圖供參考:如果室內光線稍弱,且沒有光線直射時,亮度在 1000 ANSI 流明以上的投影儀,畫面表現處於可接受的範圍。因此,如果你有白天看視頻的需求,選購投影儀時記得注意亮度表現。 室內開燈、微亮,1000 ANSI 流明投影儀畫面表現
環境越暗畫面效果越好,投影儀的這一特性,會讓你在晚上看電影時感受到一種沉浸感——當你拉上窗簾關上燈,純粹的畫面會讓將你整個帶入到劇情之中,這種感受和在電影裡看電影是極為相似的。電視是屏幕自發光,在暗黑的環境下會刺眼,所以不大可能給你帶來同樣的感受,它更適合日常看個新聞、追個劇,不如投影看視頻時更純粹專注。相對於電視和投影儀,雷射電視比較不常見,所以我先對它做個簡單的介紹。雷射電視的畫面呈現方式和投影很相似,也是將光源投射到一個平面上漫反射而成。不過,和投影不同的是,因為採用雷射作為光源,所以它的畫面表現會比普通的智能投影儀更好,而且不需要很長的投影距離,
距牆面 30 釐米就能投射出 100 英寸的超大屏幕。 目前,雷射電視類產品都達到了 4K 級別的顯示效果,日常看電影追劇,雷射電視的畫質足夠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搭配特製的幕布,雷射電視會有不錯的抗光效果,比投影儀更能適應明亮的環境。 搭配幕布主要是為了抗光,雷射電視直接投白牆的話,畫面也會像投影儀一樣泛白,因此建議配套使用。這種抗光幕布分兩種,一種是菲涅爾硬幕,它能夠增加畫面亮度,抵抗不同方向的光源,但可視角度會差一些,適合光線更亮的室內。需要注意的是,硬幕本身無法摺疊或捲曲,
在購買和安裝前需要測量電梯尺寸,以避免進不去電梯的意外。另一種是黑柵軟幕,它可視角度更好,但會消減部分亮度,抗上方向的光源,不抗左右光,因此適合光源較暗的環境。軟幕本身可以捲曲,搬運安裝時候會更方便一些。和同價位的電視相比,雷射電視的畫質仍然比不上前者,加上它也需要一面牆掛屏幕,似乎找不到什麼明顯優勢。
但雷射電視僅憑一個字就能扳平比分:大。雷射電視的投影尺寸範圍在 80~150 英寸之間,而主流的電視尺寸都在 75 英寸以內。超過 80 英寸,電視的價格超 2 萬,到了 100 英寸,可選擇的產品非常少售價也出奇地高,國產品牌康佳、創維百寸電視售價分別為 10 萬和 19 萬,三星、索尼的百寸電視售價則超過了 50 萬元。 相比之下,雷射電視售價多在 1~3 萬之間,幾乎是一般用戶享受超級大屏的唯一選擇。不過你可能會問,真的需要那麼大的屏幕嗎?
我認為,只要空間容得下,屏幕就是越大越好。至少 3 米左右的觀看距離,100~150 英寸並不會產生不適感,唯一的感受就是爽,它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簡單粗暴直指人心,跟去 IMAX 廳看電影是一個道理。不管你是要買電視、投影還是雷射電視,都要注意在購買時,不要被商家的營銷詞彙給忽悠了。最近兩年,生產和銷售這三類產品的廠商有
用技術賣點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其中最典型的兩個是「HDR」和「MEMC」。先說 HDR(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它的中文名稱是「高動態範圍成像」,作用是顯示出更大的亮度範圍。要解釋這個技術,還是上圖更清楚些: 左側為 HDR,煙花和背景內黑色畫面的細節都能看得很清楚
右側非 HDR,煙花已經糊了,背景裡的黑色也什麼都看不到技術雖好,但要實現 HDR 效果並不容易,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目前很多廠商將 HDR 作為一大賣點,
但部分品牌的電視以及所有的投影、雷射電視,都只滿足第 1 點,即內置了一顆可以解碼 HDR 影片的晶片,屏幕本身並不具備顯示 HDR 效果的能力。為了避免被認為是虛假宣傳,他們還特意做了小字標註,可以說相當心機了: 除硬體問題之外,
目前國內的幾個視頻網站提供的 HDR 資源幾乎為零,因此即使購買了晶片、屏幕都支持 HDR 的電視,看國內的視頻內容也不太能感受到它帶來的畫質提升。不過,未來 HDR 一定是發展趨勢,如果你特別看中畫質,選購電視時要睜大眼睛,避免買到假的 HDR 產品。說完 HDR,我們來說一下 MEMC(Motion Estimate and Motion Compensation),中文名稱為「運動估計和運動補償」,國外則稱之為「Motion Smoothing」。幾乎所有的智能投影儀、雷射電視品牌,在宣傳時都會強調 MEMC 會讓畫面更流暢;在電視行業,也有廠商宣稱是否具備 MEMC 技術,是區別高低端電視的重要指標。
這些說法有嚴重的誤導消費者的嫌疑。我們知道視頻是由一張張圖片構成,一般電影的幀率為 24 幀,即一秒鐘的視頻畫面由 24 幅圖畫構成。MEMC 技術原理,就是通過對畫面內容進行估算後,在每一幀之間插入一些畫面,讓視頻畫面達到 60 幀,一秒鐘的視頻由 60 張畫面構成,理論上畫面自然就會更流暢一些。 想法很好,但算法能夠實現的畫面效果卻很差。
此功能開啟後,看電影時畫面會出現拖影,玩遊戲操控會延遲,不僅沒有提升畫面觀感,反而會有負作用。去年《碟中諜:全面瓦解》發售藍光影片時,主演湯姆·克魯斯在 Twitter 上發布了一則視頻,和《碟中諜:全面瓦解》的導演一起,呼籲觀眾關閉 MEMC 功能,防止這一糟糕的技術影響電影的視覺呈現,算是影視界對電視廠商的一次間接公開批評。 儘管遭遇抵制,廠商們卻不願放棄這一營銷噱頭。Netflix 曾和索尼合作,在後者的電視上設計了一個「一鍵關閉 MEMC」的功能,
但沒有其他廠商願意加入,理由是怕競爭對手將 MEMC 誇大宣傳後,自己在營銷上落了下風。在本文的開頭我提到,現在人手一部手機,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了。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不喜歡現在這個生活狀態的。手機、iPad、電腦,
屏幕越來越多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越來越幸福,反而會讓我懷念,過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電視的日子。所以,不管家裡的這塊大屏幕利用率有多低,我都建議大家在家裡裝上一個,哪怕是偶爾和家人朋友一起看視頻聊天吐槽,也比自己看視頻發彈幕要更舒服自然。至於選哪個品類,就看自己需求吧。你會選擇哪個呢,電視、智能投影儀,還是雷射電視?歡迎在下方投票喲。你也可以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