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欄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退役軍人》欄目推出系列節目《歸來》,探訪抗美援朝老兵從戰場歸來後大半個世紀的人生經歷,致敬他們保衛祖國、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奮鬥人生和奉獻情懷。
今天,播出第三集《轉戰》,為您講述江蘇省鎮江市抗美援朝老兵胡景當年從戰場歸來,轉戰祖國大西南建設鐵路和北大荒屯墾戍邊的人生故事。採制:總臺央廣記者楊鴻、李攀奇;策劃:呂錫成;編審:孫利、譚淑惠;播音:佳慧。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退役軍人》欄目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節目《歸來》
第三集:《轉戰》
在故鄉的夕陽下,老兵安度晚年的時光
夕陽西下,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的一個普通小區,86歲的胡景老人隨著散步遛彎的人流,蹣跚行走在秋日的餘暉裡。那些從他身邊擦肩而過的人不會想到,這位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老人,其實是一位擁有傳奇經歷的抗美援朝老兵,他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遠離了故鄉和親人,轉戰在保家衛國和建設祖國的戰場。
胡景:從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到回到祖國以後,參與三年國民經濟恢復修鐵路,再到開墾北大荒,我為建設新中國,發展新中國出了力,流了汗,貢獻了老兵的力量……
胡景(中)與參加抗美援朝的戰友合影
胡景1934年出生在通濟河畔的一個平民家庭,因為家境貧寒,從小就扛起了家庭重擔。1950年,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實行土地改革,胡景家裡分到了土地和房屋。1952年冬天,18歲的胡景懷著感恩之心報名參軍,那時,他和妻子朱玲娣結婚才剛滿一個月。
胡景:在區政府,我身戴大紅花,我愛人送我去當兵。我就說,你在家照顧父母;她就說,你到部隊聽黨的話,不要想家,好好地幹。
入伍後,胡景來到鐵道兵一師三團四營十三連,3個月後,部隊接到開赴朝鮮戰場的命令,胡景和戰友們從鎮江出發,乘坐軍用專列經歷三天兩夜的旅程,跨過鴨綠江,到達朝鮮宜川。剛下火車,就遭遇了敵機的轟炸。
胡景:敵人的飛機來以後,就貼著山溝飛,嗚嗚嗚嗚,馬上就撂炸彈,用機槍向我們掃射,我們就趕快趴下隱蔽起來。
在朝鮮戰場,胡景和戰友們冒著炮火搶修鐵路,確保志願軍的物資保障和人員輸送的暢通。一次,敵人在鐵路沿線投擲了定時炸彈,毫無察覺的胡景和戰友們正在搶修被炸毀的鐵路,突然,一陣劇烈的爆炸聲響起,胡景眼睜睜看著戰友犧牲在面前,冒著四處飛落的彈片,他們爬起來繼續搶修。
胡景:這個定時炸彈撂下來以後,埋藏在土基裡。當時我們在那裡修鐵路,不知道炸彈的存在,我們還在挑土啊、扛枕木啊,那邊定時炸彈爆了,一個班的戰友就犧牲了。
胡景當年的《革命軍人證明書》
1953年7月停戰後,胡景隨部隊撤回祖國。此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正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胡景所在的鐵道兵部隊直接從朝鮮開赴陝西寶雞,修建營房,不久,又轉戰廣西、福建、江西等地修建黎湛鐵路。他跟著老班長學會了開車,一次執行運輸任務時,車輛突然出現故障,為了保護車上的物資,他讓班長回去聯繫救援人員,而自己一個人在人煙罕至的山溝,守著車輛蹲了三天三夜。
胡景:車輛在山溝溝裡壞了以後,又沒有零件,又沒有通信工具,跟部隊也聯繫不上。怎麼辦啊,班長就回部隊拿零件,我就守著這個車,幾天幾宿,吃不上飯,餓著肚子。
修建黎湛鐵路結束,部隊又開往江西陸川搶修鷹廈鐵路,在此期間,胡景入了黨,立了功。1956年,胡景到了退伍的時間。這一年,中央發出了屯墾戍邊、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胡景意識到,作為一名戰士和黨員,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於是,他放棄了退伍後回家鄉的機會,義無反顧的奔赴北大荒。
胡景:當時我也想回家,因為我家裡有老婆。後來我一思考,我是共產黨員是革命一塊磚,應該哪裡需要哪裡搬,如果不聽黨的話,那要你共產黨員幹什麼呢?以後再回家吧,我就報名開墾北大荒了。
北大荒留下了胡景的奮鬥足跡,他也把一顆門牙留在了那裡
20世紀50年代的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在荒原上每建一個新任務點,都要現修道路、現搭馬架子和帳篷,在冰天雪地裡化雪水燒飯更是家常便飯。初到黑土地的胡景,頭頂藍天,腳踏草地,在茫茫荒原上開墾荒地、種糧種豆。一次,在河道上刨土時,一塊飛起的凍土塊砸在他的嘴上,頓時滿口鮮血,一顆牙也被打斷。
1957年3月,為開墾雁窩島,胡景駕駛拖拉機在島上的荒原探查,不慎壓碎冰凍層,拖拉機沉入了河底,農場派來大馬力的拖拉機施救,沒想到又陷進去,就這樣,依次陷入七八臺,直到調來最大馬力的拖拉機,才把陷入冰河中的拖拉機一臺一臺牽引上岸,而胡景一次次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系鋼絲繩,凍得渾身直發抖。
胡景:3月份,河裡都是冰碴,下面又是凍層,跳下去掛工字繩的話,你想有多冷啊,當時吃不消啊,發抖啊。
1957年冬天,農場進入農閒時節,當兵以來整整7年沒有回過家的胡景,終於有了第一次回鄉探親的機會,這一次,他把妻子接到了北大荒。
胡景:當時我父親母親說,你到部隊這麼些年了,從來沒回來過,也沒一個孩子,就是因為你們夫妻不能在一塊生活,這次你帶她走吧。不要管我們了,我們兩個老人慢慢地過吧。
1959年,北大荒從開春一直陰雨連連,直到7月底,導致錯過了農耕播種期,全年顆粒無收。農場每名職工每天只有上級調撥的四兩黑麵粉,很多人吃不飽飯。已經是農場副隊長的胡景,就帶領職工剝榆樹皮、採榛子葉,放在火炕上烘乾後磨成面,與黑麵粉摻和起來烙餅吃。
胡景:那個時候是非常苦的。吃得職工拉不下大便,腿也浮腫。1959年冬天,我們把冰打開,打泥鰍魚,打回來以後,洗洗放到鍋裡煮。就這樣子渡命,渡到1960年春天,天好了,每個職工就給兩畝自留地。
也就是那一年,在北大荒的地窩子裡,胡景和妻子也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女兒,他為女兒取名胡北美,寄託著對北大荒最美好的心願。
胡景:北大荒的北,美麗的美。為什麼給女兒起這個名字呢,我就想北大荒一定會建設得更美麗,所以叫胡北美。
退休後的胡景與當年農場的上海知青合影
後來,農場來了一批知識青年,逢年過節,這些年輕人想家,胡景就把知青請到家裡,讓妻子女兒和他們一起包餃子過年,讓遠離家的知青有家的溫暖。
胡景:到正月初一,知青們想家,我說都起來包餃子,他們不會擀皮,我就叫我姑娘教他們擀皮包餃子。有的青年呢,生病了,吃不下飯,我就叫我老婆給他們下點麵條,放到宿舍,弄點吃吃。
有位上海知青的妻子突然早產,可農場的住房還沒有修好,胡景讓兩個女兒搬到農場的大宿舍裡住,把早產產婦接到自己家裡來,讓妻子細心照顧,使母子平安度過了危險期。
胡景:我給兩女兒說,趕快把這個房子騰出來,給他們兩口子住。生了孩子以後,這兩口子就帶著孩子慢慢地喂,住了大概有半年到一年時間。
就這樣,在北大荒農場的頭二十年,胡景從駕駛員、生產連副隊長到指導員,先後經歷了多個崗位,轉戰了十多個單位,無論在哪裡,他都發揚不怕吃苦和頑強拼搏的軍人作風,在每個崗位做出了突出成績。1974年擔任生產建設兵團六師六十二團六連指導員後,面對連隊多年虧損的局面,他帶領職工苦幹實幹巧幹,當年就扭虧為盈,盈利16萬,受到了當時國家農墾總局表彰。
胡景:我說,要想把生產搞好,我們大家要使勁幹,要扎紮實實地幹,不但要播種好,而且要管理好。那一年小麥生產,在那個時候二百來斤,就是高產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國家實施三北工程防護林建設,胡景所在的六連被改為林業站。當時,初春的北大荒凍土未消,為了搶抓時機培植樹苗,胡景想出了用播種機裝上開溝器劃印挖溝的辦法,不僅規範了柳條插植的深度和行距,也加快了速度,還便於後期的管理,取得了「當年建站,當年盈利」的成績。
一家人回到故鄉後,胡景和老伴與三個子女的合影
1987年,5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景結束了31年的北大荒屯墾戍邊生活,被農場領導確定提前退休,帶著妻子回到江蘇鎮江丹徒老家。歸去來兮,滄海桑田,當年父母留下的老屋已成了危房,由於沒有住房補貼,他在租房8年後,從信用社貸款購買了一處二手房,後來這處房拆遷補償,胡景才有了一套90平米的住房。而出生在北大荒的三個子女,也用了六七年的時間,才陸陸續續從黑龍江調動回來,在鎮江老家與父母團聚。
被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感動,為胡景裝修房屋的農民工離開時,寫下了這句衷心的祝願。(楊鴻 攝)
如今,雖然已近人生的暮年,但胡景依然把自己當作一個兵。從朝鮮戰場到祖國大西南和北大荒,這位抗美援朝老兵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奉獻在了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說,這一生,他無愧於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的稱謂。
胡景:我這一生,黨叫我幹什麼幹什麼,我沒有叫苦,我無愧於一個革命軍人,無愧於一個共產黨員……
本期《中國退役軍人》專欄
作者:楊鴻 李攀奇
主播:徐佳慧
責編:李攀奇
主編:楊鴻
編審:孫利 譚淑惠
策劃:呂錫成
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丹徒區人武部
協助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