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新聞網訊 「十三五」的5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裡,民權縣廣大幹群勠力同心、克難攻堅,用繡花功夫織牢了群眾穩定脫貧的安全網。
2019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民權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實現脫貧摘帽。該縣在2018年3月被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4年至2019年連續5年在全省扶貧資金績效考評中獲得優秀位次。
2018年8月,全省產業扶貧現場會在民權縣召開,該縣產業扶貧、健康扶貧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主流媒體廣泛報導。
短短幾年來,民權縣農村在實現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悄然發生著一個又一個的變化,數十萬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在逐步提升。
生產方式由「一元化」轉為「多元化」
近年來,民權縣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著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2015年的309家、197家、29家,增至2019年的632家、657家、36家;農業產業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使更多的貧困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精力從事二、三產業發展。該縣因勢利導,組織培訓、提供信息,當好農民轉移就業的「紅娘」。2015年以來,通過免費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提供公益性崗位、建立鄉鎮工業園和扶貧車間、實施能人回歸工程等方式,吸引群眾轉移就業。僅2018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8.13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7.2%。
雙塔鎮秣坡村村民劉善坤提起在「家門口」就業,讚不絕口:「不出村有活幹,手裡有錢賺,一年輕輕鬆鬆收個兩三萬。俺這日子過得比蜜甜!」
生活方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
一順兒的粉牆黛瓦、錯落的馬頭牆、綠意盎然的花木、一灣水塘倒影著楊柳,這是民權縣花園鄉趙洪坡村新農村建設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民權縣動員全社會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全面推進鄉村綠化、亮化、美化、淨化工程,注重鄉村建築的規模、風格和色調。一排排粉牆黛瓦、別具風格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條條新修的水泥公路縱橫交錯,道路兩旁間或亭臺軒榭與綠地水塘,古典與現代相結合,鄉村面貌正在由「鄉村大集市」向「鎮級小城市」華麗嬗變,完全顛覆人們對農村汙水遍地、柴草亂堆、殘垣斷壁的髒亂差、破舊矮的印象。
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說,現在的民權農村人都富起來了,手裡有個二三十萬都不算有錢,農村家庭轎車擁有率佔到一半以上,住的大都是近5年蓋的新房子,80後、90後更是紛紛在縣城買了樓房。目前,民權縣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7.9%。5年來,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增長了近1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0%。眼下的民權鄉村,村貌變美了、村民變富了、村風變新了。
基礎設施從「民想民盼」轉為「民喜民贊」
近年來,民權縣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統籌發展、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統籌發展,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數量較2015年增加913公裡,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通班車、通郵「三通」目標,鄉鎮通車率100%、行政村通車率100%、農村公路通暢率100%,農村群眾親身感受到了「出門見路、抬腳上車、隨約即走」的幸福生活。
他們圍繞解決民生水利「先天發育不全」問題,快速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農村自來水覆蓋率由2015年的76.7%提高至現在的100%,實現了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解決了過去「百姓吃水不方便、不放心,鄉村發展困在水上、止在水上」的局面。
從2014年村級文化活動室空白到2019年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建成了涵蓋村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數字資源室、多功能教室的村級文化服務中心529個,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服務手段更加豐富,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更加高效。
精神面貌從「精神負有」轉向「精神富有」
扶貧先扶志,凝聚「精、氣、神」。
民權縣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相結合,深入開展新時代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評選和孝老愛老評比等活動,對不孝子女進行了媒體曝光,改變了「兒子住樓房,爹娘住破房」等兒不養老的怪象,尊老、愛老、養老等傳統美德發揚光大。湧現出了趙慶民、邊巧雲等當選「誠實守信中國好人」以及市級以上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
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天價彩禮」「跟風攀比」「大操大辦」等現象得到全面改變,湧現出了北關鎮、南華街道、野崗鎮平崗村、綠洲街道吳莊村、花園鄉魏莊村等市級移風易俗先進村鎮和褚廟鄉孫坡樓村等80餘個縣級移風易俗示範村,「因喪致貧」「因婚致貧」得到有效遏制。
農民群眾精神風貌的提升,調動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更多的貧困人員拋棄了等、靠、要、懶的思想觀念,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不僅實現了「腰包富」,更是實現了「腦袋富」。在精神激勵與物質豐富的合力下,逐漸形成了拔窮根、真脫貧的決勝之勢,以往經濟落後、缺乏文化自信的貧困人口開始成為自信自得的文化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