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汗和他的「三部曲」
○ 木可
1
以一名父親的形象,藉由《摔跤吧爸爸》(2017),阿米爾·汗再一次出現在世界面前。
對此,我們不會覺得意外,甚至有些訝異:這麼多年了,他還在堅持,堅持選擇站在眾人的對立面,站成一面鏡子,或是窗戶,很孤獨,很叫人難忘。在這之前,他曾作為一名小學美術老師,出現在《地球上的星星》裡(2007),也曾作為一名國家工程學院的大學生,出現在《三傻大鬧寶萊塢》裡(2009)。
教師。學生。父親。
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從2007年到今天,阿米爾·汗用了十年的時間,分別從教師,學生,父親三個主體的角度,完成了關於印度教育的反思與探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美麗的野心,且成功地實現了。
我想,印度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度,這個國家允許有阿米爾·汗的成功,允許他在世界面前抽打國家教育的臉面,甚至是扒開筋骨做無情的嘲諷。如果我沒猜錯,印度的影業部門,或許會藉由這「教育三部曲」,在不久的將來給阿米爾·汗頒發終身成就獎。
這樣的電影,我們一部也沒有。這並不遺憾,遺憾的是未來10年,百年,我們或許都不會出現這樣的電影。當然,這和技術沒有關係 ,關鍵的是我們正漸漸失去這樣思考和表述的能力。誠如,《摔跤吧爸爸》觀後,會有國人抱怨「爸爸對女兒的簡單粗暴」。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或許應該想想:那或是我們自己扭曲了太久了的緣故。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思想的能力,那就謙虛地看看他人是怎麼思想的。
2
「他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阿米爾·汗一邊使勁挖土播下一顆花的種子,一邊對身邊的女孩說,滿臉的焦灼。這是阿米爾·汗在《地球上的星星》中留給我深刻印象的鏡頭之一。「他的目光在呼救。」「我擔心他會很快崩潰。」作為代課的美術老師,在第一堂課後,阿米爾·汗在男孩伊翔的沉默中讀到了這些,而在此之前,男孩不為老師和父母理解,深深地陷入了成長的孤獨中,而父母在學期中臨時將他送去寄宿學校,更是讓他將最後一點反抗也放棄了。
什麼是孤獨?什麼又是成長的孤獨?
孤獨一事,在我們這個群體裡,連大人也是很少提及的,更何況是孩子?那天午間吃飯時,我問一個大半生都在教書的同事:「這麼多年來,你想想,一個孩子是否也有著不接受教育的權利?準確地說,是否也擁有著選擇接受什麼樣教育的權利?」他沉默了好一會,點頭默許。「而事實上呢?」他不再點頭,長時間的沉默橫在我們之間。
這就是孩子的孤獨。這就是孩子成長中的孤獨。同樣作為一個教育的主體,他們不僅無從選擇,甚至連表述的途徑也沒有,至少是無人傾聽,無人理解。具有讀寫障礙的伊翔幾乎被所有人抱怨和嫌棄,甚至於父母都覺得他淘氣,不用心讀書……大家都盯著了孩子的缺陷,卻對他卓越的想像力和豐富的美術表現力視而不見。
「他們什麼時候才能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影片有時候更甚於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當伊翔父親堅決地以為孩子是態度不好而將他送去寄宿學校「管教」時,未曾想到將孩子最後一點反抗意識也消滅了,孩子不說一句話,更要緊的是,他也不再畫畫,失去了最後一點表達途徑的他陷入了更深的恐懼和孤獨。
所有人覺得他笨,所有人都覺得他就是「問題」的所在,卻只有一個主業在智障學校的代課老師讀懂了他,讀懂了他的「不同」。這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為什麼老師們看到的「不同」都被歸結成了「笨」,「不認真」,「態度不好」等各種問題?
為什麼?是老師們笨嗎?是老師們壞嗎?
不是。是老師們在一種體制下不自覺中秉持了一個單一的標準,在這樣一個標準下,所有的孩子都讓一網打盡,無一倖免。甚至有老師警告作為代課美術老師的阿米爾·汗:「我們這可是正規學校,我們培養的可是祖國的未來,別把你在智障學校的那一套帶到這裡來。」
而認識到並改變了孩子一生的,正是這樣一個代課老師。這是似乎是一個隱喻:在巨大的教育體制下,依靠老師自身的自覺與反省似乎不太可能,老師們自身就是這種一種教育結下的果實,最終又成為這種教育的施加者。可怕就在這裡:當一個個孩子湮滅了,錯失了,我們卻找不到兇手是誰。
應該為寄宿學校的那位校長點讚,他聽從了一個代課老師的建議:允許一個有讀寫障礙的孩子採用口試,並為這個有著繪畫天賦的孩子搭建了一個建立自信的比賽平臺,最終,大家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
曾經那個令無數人頭痛的「問題」孩子,只是有著「不同」的特質而已,而這個「不同」如果得到了尊重,這個世界便會更添一份色彩,一如同樣具有讀寫障礙的畢卡索,愛迪生們。
現實中的我們,似乎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裡,無法克服標準答案,平均分,優秀率的困擾,然而細細想想,這並不是我們看不見「不同」的理由。最終,校長宣布阿米爾·汗飾演的代課老師成為學校的正式老師,讓我看到了理想中的教育寬容與無限可能。
應該相信,會有理想照進現實的時候。
3
《地球上的星星》,是阿米爾·汗以一個教師的形象站在了眾人的對立面,更準確地說,是站在了同行以及家長的對立面,在眾多的質疑,甚至是嘲笑聲裡,做著孤獨的堅持。
這樣的孤獨,我們同樣可以看作是「成長孤獨」,是屬於一個教師的「成長孤獨」。現實中,我們有多少這樣的「成長的孤獨者」呢?如果你正在堅持,我為你點讚。
阿米爾·汗再一次站在眾人的對立面,則是在《三傻大鬧寶萊塢》(2009)中以一個國家工業學院的學生形象,他帶頭「起義」,領著「二傻」和「三傻」公然對抗國家成熟而又僵化的教育體制,在巨大的國家機器面前,他們三個無異於汪洋中的三葉扁舟。
然而,正是這微小的力量,讓僵化的教育體制捉襟見肘,醜態百出。然而,如果僅僅如此,未免顯得淺薄:「三傻」並不為反抗而反抗,只是為著自己小小的堅持而已,也就是我在前文中問教育同行的那個問題:準確地說,孩子是否也擁有著選擇接受怎樣的教育的權利?
如果說,《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翔全憑著遇見一個好老師的運氣,那麼阿米爾·汗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所要詮釋的,是一個學生的自覺,以及這種自覺帶給自己的無限可能。事實上他們成功了:大傻去了一所偏遠小學教書,完成了工業設計的啟蒙教育和自己的創新設計;二傻去了叢林,做了自己喜歡的動物攝影師;而「三傻」也終於擺脫了生存的恐懼,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尊重……
「只要你勇敢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出其不意找上門。」
這句頗具理想主義的臺詞,便是「三傻」直面孤獨的勇氣與力量:有時候我們無所適從,是因為我們缺失一些基本的相信,從而會心甘情願地把自己交給一個制度,交給一場看似公平實則你死我傷的競爭,交給一個看似明白卻又模糊的未來……
阿米爾·汗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最大的理想主義在於:如果從上至下的教育變革無法實現,那麼為什麼不自下而上地改變自己,做一個懂得選擇與堅持的學生?電影的結局,是作為國家工業學院院長的「病毒」,將象徵著智慧的太空筆交給了「大傻」,這也正是印度這個民族可愛的地方吧:
「不可能你什麼都是你對!」院長最終對他的反抗者心悅誠服,最大的原因或是三傻用他們的所學成功地挽救了院長的家人,同時卻也不忘指出大傻關於太空可用鉛筆的錯誤。雖說。這可看作是留住體制教育顏面之舉,卻又難道不比「我們怎麼會錯?我們怎麼能錯」這樣的體制潛意識可愛得多?
4
2009。2017。
阿米爾·汗用了八年的時間,再次回到世界面前。這一次,他以一名父親的形象,以更為堅決的態度站在了全部人的對立面——家人,村人,同行,以及現行的體育教育制度。
今天的課堂上,三年級的孩子問我「頑固」與「頑強」的區別,我遲疑了片刻,終是沒有說出這樣的話來:有時候我們眼中他人的頑固,不過是我們自己的狹隘與偏執而己,比如這位矢志要將一雙女兒訓練成世界第一摔跤手的父親,他的頑強便是所有人眼裡的頑固。
這是一次必要而又危險的旅程。
此前,阿米爾汗已經完成了「老師」和「學生」兩個視角下的教育觀,這次的「父親」形象便不是偶然。然而這個以印度女子摔跤之父為原型的故事並不好講,稍不留意就會講成了「為國爭光,民族脊背」的主旋律。
最終,我們看到了一個生動深刻的父親,而非一個國家背景下的符號,這正是阿米爾·汗的魅力所在,在這個故事所有允許虛構的部分,他「頑強」地完成了一個「父親」視角下的教育觀:
「孩子,我不能時刻保護你,我只能教會你如何去戰鬥,剩下的得靠你自己。」
這句話,在大女兒世界金牌爭奪戰中的最後關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的目光很自然地被湮沒在洶湧的勝利情緒中,忽略了這樣一份近乎原始的教育理念:對一個父親來說,真正的愛與呵護,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變得強大,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這和動物界的狩獵傳承並無區別。事實上,金牌的榮耀很快就會消散,而孩子們已然知道如何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而這樣一份樸實理念的實現,並不容易,以至於要和全世界對抗:村人的偏見,鄉間的宿命,以及現行體育教育體制的侵襲,功名的誘惑。任何一個環節,稍稍地不夠堅定,都可能讓自己飛灰煙滅。故事中,體育學院的教練為奪取獎牌,讓大女孩換取更低級別的比賽,這樣的利弊權衡之道,在我們的身邊,有著多麼熟悉的味道……
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很不容易,但絕對值得一試。「父親」阿爾米·汗和「母親」商量,要用「一年」的時間來賭命運,而現實中的許多家庭,想都未曾想,便投降了。寫到此處停一下,想一想:如果真有社會淪陷這一說法,那麼是不是從家庭開始的?更準確地說,是從「父親」開始的?
有國人看過影片後,批判「父親」簡單粗暴,將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女兒身上。這種「自由」的言論同樣是那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當我們談論自由的時候,可曾知道什麼是自由?
前不久轟動全國的「學而思」事件,豈不讓人困惑:如今時代發展,選擇眾多,爸爸媽媽們自由了嗎?一個培訓機構,竟然控制了大半個中國家庭的情緒,為什麼?相反,在我們這個原本有著深遠家族文化傳承的社會體系裡,「父親」這個形象曾是教育的中流砥柱:傅雷之於傅聰,啟超之於梁家的眾多優秀子弟……
教書多年,甚是感嘆:我們的眾多家長,父親那一輩能傳承予他們的已然很少,而他們能傳給孩子的,就更少了,也無怪乎「學而思」這等現象能侵蝕全國了。
在那樣一個女孩子沒有更多選擇的社會大背景下,父親的「簡單粗暴」,是獲取自由的途徑之一,而「摔跤」只是一個隱喻。這樣頑強的父親,這樣樸實的教育,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與呵護。不知道這一點,我們的「自由」論者們能否感同身受?
5
《摔跤吧爸爸》的上演,阿米爾·汗的「教育三部曲」已然自成體系。對於中國千千萬萬家庭和教育從業者來說,他的價值幾何,大家可以自己掂量。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繼續當一個吃瓜的群眾。
那天,一個老朋友請我一起吃午飯,同桌的還有他正讀高一的女兒。說及如今的語文考試離奇古怪,會問到某某場合,某某拿著的扇子上寫著某幾個字。家長緊接著說了一句:以後碰到這樣的題,直接放棄好了。
我聽了,如雷貫耳。那令我們不自由的,讓我們放不下的,究竟是些什麼?
最近的文章
1,五月風 2,聆聽身體 3,與晨
E N D
慢慢不是一種速度,時光從未拋棄過一隻蝸牛
關注生活細節,關注「木可的慢時光」
muke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