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命周期:
只要選擇了面向市場 ——
公眾號,本質上就是一款產品。
微信公眾平臺,也是一款產品。
而任何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 啟動期 - 增長期 - 穩定期 - 衰落期」
所以,8歲的微信公眾平臺,開始」衰落「了嗎 ?
我的答案是:當然沒有
它只是告別了增長期,進入了「穩定期」
其實,只要微信沒有「衰落」,
微信公眾平臺,就會維持在穩定期。
可問題在於:
穩定期 = 存量時代 = 內部廝殺 + 外部競爭
和增長期相比,穩定期做公眾號,太難了。
1、微信自身用戶不漲了:新流量少了。
2、關注的公眾號夠看了:關注率低了。
3、分享朋友圈沒意思了:傳播力下降。
再加上短視頻的「降維打擊」,用戶對於圖文內容的「興奮閾值」變得越來越高。
因此,在馬太效應的加持下,除了少數的「頭部公眾號」,還能保持小幅增長。那些「腰部及以下」的公眾號,很難不進入衰落期。
真的不是公眾號不行了。
而是公眾號之前太行了。
也就是:大部分人沒經歷過「行業興衰」,之前都太舒服了,大家絲毫沒有心理準備,更沒有應對經驗。
那麼,小部分的高手呢 ?
要麼,會在產品進入衰落期之前,開始一段「新的生命周期」,做戰略創新和投資。
比如:轉型條漫、布局視頻、孵化新號;
要麼,如巴菲特所言,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延長產品的穩定期時長。
比如:打造個人品牌、內容價值感強;
當然了,高手太少了。
急功近利者,太多了。
2 . 第二曲線:
- 行業不增長,對手很強大。怎麼辦 ?
- 不要對抗周期,而是找到新的周期。
即:找到你的「第二曲線」
上面這張圖,是最理想的第二曲線模型了。
在帳號處在穩定期,甚至增長期的時候,就去發現自己的「第二條」產品生命曲線,找到新的增長點。
甚至,進行戰略級的轉型。
你能想到符合這個模型的公眾號嗎 ?
我想到的公眾號,叫做「深夜發媸」
從2015年的「小黃文博主」徐老師,轉型為「時尚博主」徐老師 —— 深夜發媸這些年在新媒體上的發展,完美契合了上面的模型。
時尚領域,不僅是徐老師的第二曲線。
更重要的是,相比於「小黃文」,時尚領域絕對屬於「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從邏輯思維,到「得到App」
從十點讀書,到「十點文化」
從夜聽,到「帶貨主播劉筱」
從晚安少年,到「時尚青年」
原來,衰落的原因不是周期本身。
沒有發現自己的第二曲線,才是。
還有一些公眾號,始終保持著對內容的極致追求和迭代打磨,全力延長著自己的那個「坡」。
比如:雜亂無章、我要whatyouneed、不會畫出版社、胡辛束、KnowYourself、網易文創系……
這些團隊,甚至更讓我欣賞。
而大部分的公眾號呢 ?
不是你不行了。
而是周期到了。
這就意味著:
過去的80分,現在就是不及格。
過去的100分,現在就是點讚高。
怎麼辦 ?
答案我說了:發現第二曲線
3. 內外循環:
內外循環,是最典型的「第二曲線」方法論
看圖。
內循環也好、外循環也好,其邏輯,都是在已有公眾號的創作內核下,結合現有資源,更低成本的跨平臺產出內容。
通過流量的循環導流、內容的多場景曝光,提升用戶的「總規模」以及內容的「總打開率」
其本質,則是在「流量增長」紅利消失之後,開始在「流量效率」層面上進行更多投入。
而這個模型的關鍵點,是「能否在節省創作成本的情況下,同樣實現高質量的產出」。
不僅要做到成本的「反協同」,
還要做到出品的「正協同」。
至於選內、選外、還是內外兼修……
一步一步來吧。
4. 有形的手:
看到這裡,你還會覺得 ——
「看一看」是很愚蠢的改動嗎 ?
「視頻號」沒有什麼大價值嗎 ?
「亂序排列」依然毫無道理嗎 ?
2018年12月,微信7.0版本上線。
點讚變成了「好看」,後來該叫「在看」。
原來,張小龍在意的,根本不是右下角叫「點讚」,還是「好看」、「在看」,而是通過「看一看」頁面,提升內容的總打開率。
即:曝光的效率。
2020年,視頻號上線。
每次發布內容時,下方可以「給公眾號引流」的「擴展連結」;再加上公眾號正文,可以插入10條視頻號內容,實現直接跳轉 ——
這些不都是在幫助你,做好微信內循環嗎 ?
微信不缺流量。
公眾號卻很缺流量。
而且,還是「不健康」的缺流量。
多少有價值的文章,閱讀量幾千 ?
多少低質量的文章,閱讀量幾萬 ?
線性發展 + 關係傳播,
這就是生死劫的根兒。
公眾號的內容傳播,主要依靠「朋友圈」。當讀者為了獲得「社交貨幣」而分享朋友圈時,就註定了分享動機會逐年降低。
不信,你看看周圍、問問自己。
這導致:好內容,不是沒人看。
而是沒人知道,好內容在哪看。
官方「有形的手」,早就在揮舞了。
看懂揮舞的原因和方向,很重要。
5. 小號的命:
我是今年2月,才開始做這個公眾號的。
通過大號的單勾轉載、團隊公眾號的多次轉載、出版物(書)的引流、視頻號的引流、100多篇內容的傳播……
用了大半年,才從2000多關注,做到了小2萬讀者。
說實話:如果沒有前面提到的這些資源、如果今年不出書,我根本就不會啟動這個公眾號。
因為我的內容定位,天然決定了:
只靠內容漲粉,這號根本沒戲。
不是內容不好。
乾貨類帳號,打開率10%+,可以了。
而是內容不漲粉。
文章300次的「分享+轉發」,其中290次是轉發給好友,10次是分享朋友圈,分享鏈條,第一層就會斷掉,怎麼寫出爆款 ?
我都這樣,小號們怎麼辦 ?
所以,是時候拋出總結性觀點了 ——
2021:可以寫公眾號,但別做公眾號。
寫公眾號:捕捉單篇爆款的機會,連接資源
做公眾號:長期輸出優質的內容,持續漲粉
兩者的區別,應該看得懂吧 ?
我在2018年和2019年,在另一個公眾號(芥末微報),一共寫了10篇左右的文章,其中一篇100w+、一篇30w+、一篇軟文、幾篇5w+;
包括:生活、情感、熱點、旅行等方向。
我出手的邏輯很簡單 ——
只寫「潛力爆款」,給自己做背書,給帳號漲粉。
寫出一篇爆款,夠吹五年牛逼了。
而沒有機會的時候,我不出手。
2021,我建議你們,也用同樣的邏輯。
適合你的熱點出現時、自己經歷了一件大事兒之後、積累了好多年的素材到位了 ——
再出手。
目標是:你有5%的概率,能出爆款
而不是,0.001%的概率,能出爆款。
有了一篇爆款之後,無論是把它放在簡歷裡,還是精耕細作1000個鐵桿粉絲,都是實打實的價值。
總之,真的別「悶頭做號」了。
2021,公眾號生死劫。
置之死地,而後生。
作者: 池騁 巨土文化創始人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