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礦工測試中,一騎絕塵的不是1475、時空雲這樣的老牌廠商,而是一副嶄新面孔——雷鷹/鏈湃。
雷鷹/鏈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團隊?在大礦工測試中,一連上榜4個節點?背後是怎樣的隱藏大佬在運作,此前為何沒有高調宣傳?鏈讀在大礦工測試後,第一時間採訪雷鷹礦機CEO湯米,帶你了解這個神秘的團隊。
激情夏日似乎與熱血拼搏更配。在Filecoin主網上線前1個多月,有人稱Filecoin頭部已定,有人堅信:乾坤未定,人皆黑馬。湯米就屬於第二種,他說如果用詞語來形容他這些天的狀態,那就是「廢寢忘食」、「不眠不休」。
4:25,湯米回復了媒體問答提綱,列出第二天的to do list:給設計師具體的宣傳單頁內容、確定雲算力的具體細則……視線逐漸模糊,他又一次倚在沙發上睡著了。
算起來,自從創立雷鷹礦機,湯米每天睡眠時間不足4小時。而在3個月前,湯米還是個時間自由、生活閒適的職業投資人。湯米也坦言:「深耕Filecoin礦機意味著我帶著身邊的戰友們All in到了這個賽道,我現在會比2017年牛市時更專注、精神狀態更佳,也會把所有圈內外能導入的資源一次性導入。」
早期投資Filecoin
湯米告訴我們,他和Filecoin的故事是從2017年開始的。當時ICO這種募資方式在國內還沒有被一刀切。7月下旬Filecoin被包括紅杉在內多個機構投資方以$0.75刀的成本投資了$5200萬,就迅速引起了他和幾個投資人的注意。
當時的環境下,大家參投項目的標準主要是以項目前景、先一輪的投資機構、相關投資方的投資額、上一輪的投資總額和項目經濟模型這幾大點作為參考。而在當時私募就超過5000萬美金的項目基本沒有,Filecoin一出現就成了明星投資項目。
湯米回憶起來,當初Filecoin的ICO空前火爆。8月10日在Coinlist發行,那時湯米正和他的夥伴們商量到底要參不參與Filecoin的ICO。因為合規問題,Filecoin的ICO不讓中國大陸身份的用戶進行投資,設定了在當時相對比較高的投資準入門檻。
當時湯米和幾位投資人,有幸參與了Filecoin的ICO,也幫一些朋友進行了代投。這一次在Coinlist上的ICO以$2.17的成本總計募集$2.058億,創下了當時ICO募資的記錄。在投資人心裡,大家對于波卡及Filecoin這種具有行業未來潛質發展的項目很關注。
Filecoin挖礦市調
這樣的明星項目經歷了一次次拖延,已經把大大小小的投資人按在地上摩擦到沒有脾氣。直到今年,Filecoin即將主網上線,很多投資人才把目光再一次投向這個項目。
湯米告訴我們,今年三、四月開始,Filecoin礦機市場逐漸熱起來。他起初是以投資的心態去對待,最早做市場調研的時候,也只是想要選擇市面上靠譜性價比又高的礦機進行投資挖礦。但是市調的過程中,他不敢輕易地投出這筆資金。
追溯起來,湯米第一次接觸礦機廠商,是拿著自己的BTC礦機去託管。當時,在閒聊中湯米問了一些正在熱賣的Filecoin礦機配置情況,看看有沒有投資的可能。
對方給到的配置,讓湯米有些驚訝。他解釋道:「我就覺得它只是一個PoC的機子,最早可能是挖BHD這種礦幣的,但它也是用硬碟來挖礦的,它的單T成本不到200元,但是他們給出的售價單T超過2000元。」
回去後,湯米想不清楚:到底是自己了解得不夠,還是中間的利潤真的有這麼大?隨著深入的研究,和懂行前輩的點撥,湯米了解到:其實是它後面還有一組做計算的機組需要用到較多的成本,但是相對來講,2000多元/T,價格虛高,中間的差價讓他不能接受。
之後,湯米去探訪了一些礦機廠商,充斥著各種賣硬體的空殼套殼公司,而沒有核心技術團隊的現象。
湯米回憶起來自己作為投資人,當時和這些CTO交流,並沒有聊一些細化的內容:比如,你一個並行要用到幾個線程或者用到幾個核?
他更多問的還是:如何去計算你們一臺機器的有效算力?這些非核心問題,有些CTO就回答不上來了。種種現象讓湯米看到了,這個賽道的不透明。
湯米對於Filecoin的前景深信不疑,但是對於眼前的亂象,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說:「市面上出個新標準,別人就在你的標準上修改一些參數。能看的還是主網上線後的投資回本周期和投資回報比。」
也就是那時,湯米偶爾也想過,自己創辦一個Filecoin礦機會怎樣?自己成立團隊組裝機器,自己挖礦,同樣的成本,能獲得更穩定可觀的利潤。同時也能給身邊想要進行Filecoin挖礦投資的朋友,指一條明路。
然而,他也意識到,相較於早期入場的Filecoin挖礦生態礦機廠商來講,他們在時間上有絕對的優勢。在硬體層面,他們能發掘更多的硬體渠道,在國內也與各種配件代理建立了穩定的聯繫。
投產機會來了
今年4-5月份二測,官方修改了算法,使得原本成本高昂的Intel CPU需要30多小時才能完成P1的計算。這就意味著整體獲得有效算力的流程時間變長。然而一旦超過一定的數值,驗證就會報錯,完全無法獲得有效算力。一時間,之前入局的礦機廠商都面臨著「報廢礦機」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當然解決方案也是有的。可以把原本高昂成本的Inter CPU用到存儲機中,或者用到異構方案的P2,C1,C2的計算當中,只不過原本做存儲和P2,C1,C2的配置並不需要那麼高,無形之間還是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官方算法的改變,給了新礦機廠商,同一起跑線的機會。
這個時候,湯米也從深圳回老家,與相識多年的梯田相見。梯田與湯米私交甚好,兩人一直在行業內打拼。
一年多前,湯米曾給梯田的技術團隊指了一條路:那時候萬向投資的一家PoC硬碟礦池——HPool特別火,湯米就帶梯田過去參觀,並告訴他可以往硬碟挖礦這個方向發展。
這次相見,湯米意外發現,梯田的團隊逐漸壯大起來。整個團隊人數並不多,但每個人的戰鬥力至少是二線交易所CTO的水平。梯田手下這些Team成員都是在谷歌和微軟的專精go、rust底層算法的團隊。
與此同時,團隊裡有在Filecoin領域深耕兩年的技術人才。市面上,大多數的礦機用的是官方的miner,官方推薦的硬體配置,不管是桌面級的還是伺服器級的配置,跑出來的數據基本上就是官方的數據。
在桌面級的礦機中用到AMD3960X的CPU,需要用到4小時20分鐘完成2-3個並行。用官方的挖礦軟體跑3960X一天最多獲得0.384T的有效算力;而在伺服器級的礦機中用到AMD7302的CPU,需要用到6小時完成6個並行,你用官方的挖礦軟體跑7302一天最多獲得0.768T的有效算力。
然而梯田的團隊,重構了P1,P2,C1,C2整個有效算力驗證的底層代碼,其有效算力高於市面上很多礦機廠商。
湯米覺得時機成熟了,他想像中「性價比很高,能給投資人指明道路」的礦機,初具雛形。他與梯田一拍即合,之後湯米舊時的夥伴、深耕鏈圈8年的博士紛紛加入。20多人的團隊整裝待發,出擊!
衝刺大礦工測試
創立雷鷹礦機,成為團隊的CEO,湯米承認轉變很大,也為此付出了很多:「你如果是投資,其實你就了解一個大概就行了,現在從硬體採購到組裝,再到機房上機,提供到一個集群給到技術進行測試,整個流程每一個步驟我都經歷過。」
經過2個月的發展,雷鷹礦機桌面級P1隻需要兩個小時,在異構的方案下可以在兩小時左右封裝出一個32g的扇區。AMD伺服器級的集群總共768T,有效算力能達到4.3844T每天,單日有效算力基本是市面上單體機十多倍的有效算力。
這次Filecoin大礦工測試賽,正是團隊的首秀。此次的成績,湯米表示根據之前calibration成績,一切都在劇本之中。這只是團隊證明自己的開端,在這之前湯米一直非常有自信:「我對我們的技術有100%的信心,對我們的運營團隊也是100%的信心。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談起雷鷹礦機ThunderHawk的定名,其實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湯米說到:「因為IPFS是星際協議,所以很多人選擇名字就和星際元素有關。剛好我們又是一幫從小看星際爭霸,星際穿越長大的一代,其實在整個星際時空旅行中,最重要的就是星際母艦和戰艦星戰。」
遊戲戰錘40k的星際大戰中,Thunderhawk負責將炮艇和空降倉無法裝載的各種裝甲單位運送到地面,星際戰士的打擊部隊能夠從突擊巡洋艦上打擊任何地方,敵人面對雷鷹作戰群時無處可逃。湯米補充道:「因此它是所有星際探索和探測器的堅實後盾。我們希望我們這艘戰艦,可以給無數的合作夥伴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援和運載支持,替他們攻城略地。」
湯米說:「也許你在茫茫的區塊鏈星際宇宙中,正需要一個ThunderHa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