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胡同·第160輯
朝陽門外的錢櫃,2月1日正式停業了。無論具體因為什麼,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能感覺到,KTV這個東西,確實是沒有前些年那麼火爆了。一個錢櫃倒下了,不知是否意味著一個時代過去了。
今天咱們就說說這個時代。並不想用KTV作為代名詞,因為KTV本身就是karaoke-television的縮寫,簡單說一下這卡拉ok,它與方便麵、動漫一起,被戲稱為日本的三大發明。
網絡百科記載,60年代後期,日本興起以錄音機伴唱的卡拉ok形式。而karaoke這個詞,前面的kara是「空」,後面的oke是「交響樂」,也就是空音樂,意為無人唱的音樂,即伴奏。
那麼北京什麼時候出現的卡拉ok呢?首先得說,唱歌是伴隨著娛樂業興起。我這裡統計,北京晚報報導的最早的歌舞廳,是1987年12月16日,樂遊飯店的歌舞廳開業。這個飯店在東三環勁松橋西南側,現在還在。
當時的標準是每個人15塊錢,貴不貴?這個費用大概就是酒水,點歌可能還要單花錢。不過,這裡並沒有說它是最早的卡拉ok歌廳,有可能是歌廳找人現場演唱和演奏。
如果這個歌廳並不一定能代表「大家唱」這種卡拉ok歌舞廳的典型形式,那麼,最早的「卡拉ok」一詞出現在北京晚報上,是一年之後的1988年12月14日。南河沿華龍街三樓,海威大酒家,有卡拉ok音樂茶座。這個時間的記載,與網絡百科基本一致。
那麼問題來了,這唱歌大家都知道,有的人沒什麼天賦,可是歌廳的卡拉ok為什麼還能火起來呢?可能當時的人們,只要不走調,基本也聽不出那麼多門道吧。在歌廳裡除了自己唱,當然也可以花錢,請隨場的歌手唱。
接著,1989年6月7日,北京最早的自選商場——三裡河京華自選商場三樓,開業了卡拉ok歌舞廳。這個商場就是今天的西單萬方。
1989年的12月6日,朝陽公安查封了一部分酒吧,因為涉嫌賣淫嫖娼。其中提到了「卡拉ok」。
1990年的1月,長椿街的老字號中餐館致美樓,也引進了卡拉ok設備,是為卡拉ok走進飯館的先行者之一。而卡拉ok進飯館,當時根本沒有現在ktv的設備,有很多都是一臺電視機、一臺錄像機加上音箱,您要唱哪個歌,旁邊擺著一柜子錄像帶,自己看吧。選個歌很麻煩,於是,很多人都習慣一盤帶子從頭唱到尾。不會唱,就倒帶過去。「吃飯唱卡拉」成為時尚。
這張照片拍攝於90年代中期,親戚的婚禮,左邊兩個新人正在叼櫻桃,右邊是個背投電視機,能看見上面的歌詞吧。地點是西單砂鍋居,兩個新人當時唱的是「心雨」。
而且卡拉ok這個形式,算是很完美地繼承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時候,提出的「精神」——重在參與嘛。
1992年5月,晚報報導,朝陽門外的關東店百貨商場,晚間還開設了卡拉ok免費唱,算是一種便民娛樂的小措施。當時這種卡拉ok,方便了囊中羞澀的人們。其實這種形式,現在在立交橋下之類的地方,晚上還是偶爾能看到的。
網絡上的照片,街頭卡拉ok,應該是近年的。大家看個意思吧。當時傍晚的立交橋下,一邊扭秧歌,一邊乾嚎,熱鬧得要死。
晚報上也頻頻刊登某某書店新到卡拉ok錄像帶的廣告、某某單位舉辦卡拉ok比賽的消息。連白雲觀的1992年迎春廟會上,都有卡拉ok項目。後來的北京很多廟會上也都能看到它。
1993年,號稱北京最大的卡拉ok,「雅克PDK歌城」在金魚胡同5號開業。然而直到這時,「KTV」這個詞,在這條消息中還沒有出現。
同年11月,晚報報導,卡拉ok邊吃邊唱成為京城流行現象。
1993年12月,「KTV」終於來了,就那麼小的一塊。在題目中。
而家庭卡拉ok,也是隨著錄像機的普及而興起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是比較流行的,我記得當年住的單宿樓,每天晚上都能聽到有的鄰居在家裡唱。很多人家裡沒有什麼音響設備,而電視的喇叭能力有限,於是一部分喜歡唱的家庭,還要添置音箱、功放。
最能引以為證的,是當時的廣告。「卡拉ok錄像機,日立的777」廣告歌您還記得不?
不光是錄像機,還有貓女郎。當時看報紙的中國人哪懂貓女郎啊。
節日的家庭裡從此多了歌聲。卡拉ok,成為了家庭節日的必備內容。來自1994年2月的報導。文章的題目起得好,「百姓餐桌變化快,ok賽過一道菜」。
您去ktv找公主不?呵呵。咱們今天流行的方式,在1993年的臺灣已經出現了。當時北京晚報,有一個版面叫做「臺港澳之窗」,1993年3月,寫到了臺灣的ktv中,有穿著暴露、陪酒賺小費的「公主」。
可是,這篇關於「公主」的文章裡,始終沒提,「公主」是否出臺、陪睡。
後來vcd興起,卡拉ok影碟機普及,不多說了。1997年的6月,舒乙先生在晚報上寫了篇文章,卡拉ok,品味也要ok,意思是說,卡拉ok的畫面,很多都是泳裝女郎。
為什麼呢?首先說電視上播放卡拉ok吸引人,就是因為上面有歌詞。那總不能光顯示文字吧?配上點兒泳裝美女唄。我記得媽媽當時就說過,「你看卡拉ok裡面的女的,一個個扒拉頭髮,這就叫搔首弄姿,一點兒都不美。」
原因則是,當年港臺的電視製作力量啥的都有限,拿得出手的mtv不多。更別說咱們這邊兒了。後來,mtv用作卡拉ok非常普及,前些年還鬧起版權官司,大家都記得吧。
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土炮卡拉ok逐漸被淘汰,晚報報導過不少社區卡拉ok演唱屋,改回了社區活動站、社區圖書館。
後來到了2000年之後,吃飯唱歌逐漸少了,因為人們慢慢就有了專業的卡拉ok活動場所,傻嚎的激情不再。於是,「吃飯唱卡拉」成了「一大傻」。當時的「四大傻」是:吃飯點龍蝦,飯後唱卡拉,購物到燕莎,下班就回家。也不知道燕莎招誰惹誰了。
2001年,朝陽門外的錢櫃ktv開業,幾年時間裡,麥樂迪、糖果、樂聖之類的ktv都開業了。我還真沒查到最早的連鎖的大ktv是誰,但是,從樂聖的logo明顯仿錢櫃這一點來看,錢櫃應該還算是相當老牌的。
我沒瞎說吧?
聚會去唱歌,現在也是年輕人的重要選擇。前些年去ktv順便吃口飯,然後好好唱唱歌,是個挺享受的事情。當初聽說錢櫃,還挺納悶,「錢貴」?那誰還來啊?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媽,也到ktv消磨時光。用媳婦的話說,「我上中學的時候,我媽說ktv不是好人去的地方,裡面吸毒賣淫什麼都有,小孩兒容易學壞。可是現在,她和一幫大媽們在裡面唱得高興著呢。」
社會就是這樣,一種東西,連老年人都普遍接受了,恐怕就要走下坡路了……當然也不絕對。
得啦,一路走好吧,親愛的錢櫃。我就不嘰歪ktv裡那些青澀記憶了,大家自己都有。坐在哪張椅子上狠狠地親過,您是否一輩子不會忘記?
感謝您將ktv的京城發展史轉給朋友們共同享用。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