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家森碟畫了幅《埃及金字塔》在微博曬;趙薇貼出女兒小四月畫畫的照片在微博曬;天后王菲的小女兒李嫣小小年紀就開畫展;黃磊的兩個女兒也是畫畫很厲害;李湘更是多次談論女兒王詩齡繪畫天賦高。
王詩齡確實也是比較厲害,很小的時候就開過個人畫展,一幅《孔雀圖》更是標價12萬,還入選了百位影視名人書畫展。
王詩齡出身在藝術世家,爺爺是著名的油畫家,每年為她畫一幅畫,爸爸王嶽倫也是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曾經王詩齡要畫一幅倫敦城堡,李湘王嶽倫特意帶她飛一趟倫敦。
與其驚嘆於他們繪畫天賦高,不如說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激活了孩子天生的藝術細胞。
金星老師曾說,藝術教育到底是什麼?
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儲存能量的過程。
它的目的又是什麼?它是在培養孩子的修養、審美、品行、素質,讓孩子慢慢學會欣賞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貴,感知世界的多彩,從而豐富他們的生命,成就他們的人生!
也許我們不是明星家庭,但是完全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對藝術的感知力。
也許我們不是藝術史學者,但是可以通過看畫展、參觀博物館、欣賞世界名畫等方式,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未知的事物保有求知的欲望。
你大概會說,我們自己都不會,如何去引導孩子打開藝術之門呢?
法國藝術史學者弗朗索瓦絲 • 芭布-高爾(Françoise Barbe-Gall)是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在她的新書《如何給孩子講藝術》一書中,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本書收錄29件藝術大作,帶我們暢遊輝煌藝術史:文藝復興、印象派、當代藝術,畢卡索、透納、康定斯基……
我們不用走出家門,就能夠欣賞到涉及繪畫、雕塑、攝影等多門類的藝術大作,包括藝術品中的社會歷史、背後故事,還有創作者經歷等精彩豐富的信息。
讓人欣喜的是作者將孩子劃分為5~7歲、8~10歲、11~13歲三個學齡段,根據不同觀察力和理解力,總結出孩子的高頻提問,並給予通俗、日常化且風趣的解答,是向孩子講解藝術的範本。
畢卡索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小孩不小歌》中寫道:「人人都說孩子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便比孩子還要小」。
家長們可別小看孩子,而是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自帶藝術細胞,也要相信自己可以講好藝術,完全不用擔心,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按照書上的年齡劃分,正確的引導,就能夠讓孩子愛上藝術、激發好奇,培養系統的藝術鑑賞能力,同時,也和父母建立了更強的心靈連接。
1. 讓孩子先開始
無可厚非,大人們的認知是超越兒童的,但是將自己的已知強加給孩子的所知是不明智的。
比如說我們看《銀河的起源》,你知道這是赫爾墨斯奉宙斯之命,把剛剛出生的赫拉克勒斯帶到赫拉身邊,想借她沉睡的機會吮吸奶水,以求長生。赫拉從睡夢中醒來,有些驚慌失措,所以奶水噴湧而出,化作了天空中的燦燦銀河,所以在英語中銀河被稱為「Milky Way」。
你的孩子聽完,肯定一臉茫然,因為5~7歲的孩子看到的可能是男人們要帶走她的孩子,場面一片混亂,完全不知道誰是誰。
8~10歲尚不能分辨畫裡的天使在做什麼,更多的是看到閃亮的星星。
11~13歲大概對古希臘神話有些耳聞,如何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還需要家長正確引導。
所以說,我們不能將看似科學的知識從外部強加給孩子,而是要針對他們的問題給予生動的回應。
2.鼓勵他們自由地看
麥考萊在《希臘史》中說過:「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像力最豐富」。
對於孩子來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當孩子自己看一幅畫的時候,看到的東西比大人們更神奇。
也許他不知道什麼是銀河,但是閃亮的星星讓他們的想像力遨遊宇宙。
也許他們會表現出「無動於衷」或者「不耐煩」的情況,那就及時換一個角度,可以是技術的角度、運動的角度,科學的角度,也可以是物理的角度,歷史的角度,地理的角度等。
也可以從一個概念或者一個象徵性的符號入手,讓他們學會尋找共同點,學會質疑和發問,在幼小的心靈種下藝術的種子,待日後慢慢灌溉、發芽。
3.關注孩子們的現實世界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發展,移動端的普及,現在的孩子們很早就接觸到各種動畫片、遊戲等,在視覺上受到了足夠多的圖片、動畫的衝擊,但是他們也許並不懂得從構圖、劇情、色彩等方面去欣賞。
好在動畫片和電子遊戲訓練了孩子眼睛,觀察畫作的時候會更加敏銳和靈活。
擁有了獲取圖像信息的眼力,再藉助藝術畫作,就能更好地訓練他們分析的能力。
除了書籍之外,參觀虛擬博物館、觀看藝術家訪談、下載並使用藝術類手機應用程式等豐富的資源都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
只要把虛擬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聯繫在一起,孩子們才能更快地熟悉和理解藝術的世界。
當然了,不要妄想給他們講幾次藝術作品,他們就能成為藝術家或者愛好者。
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家,而是幫助他們打開通往藝術的大門,培養欣賞藝術的眼光,開拓思維和眼界,讓美的眼光伴隨他們的一生。
蒙臺梭利說:「只要準備一個自由的環境來配合兒童生命的發展階段,孩子們的精神與秘密便會自發地顯現出來了」。
著名的鋼琴家魯賓斯坦小時候不愛說話,但喜歡唱歌,家庭並沒有懂藝術的人。
但是,在他3歲時,家裡買了架鋼琴,小魯賓斯坦的音樂天賦瞬間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三到六歲是孩子的藝術啟蒙期,我們需要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點,也許他拿筆的姿勢都不是標準的,畫出來的畫不過是亂七八糟的線條,很難畫出一個完整具體的形象。
對於他們自己而言,這就是他們眼中的星星月亮,或者香蕉蘋果。
也許父母不是藝術家,也許我們不一定精通藝術,但是至少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條件。
提前準備幾盒畫筆,留出一個塗鴉的空間,買回來幾本入門的書籍等等。
不要過早制定學習計劃,更不要探討作品的時代、風格、畫家或主題等,尊重孩子的本性。
5~7歲的時候,就要收集大量圖片,比如說印有繪畫作品的書或者明信片,有些手繪的卡片遊戲也很適合用來教育孩子。
可供選擇的標準如下:
大尺寸人物,小尺寸人物;
光線明亮,光線黑暗;
筆觸精細,筆觸模糊;
畫面很滿,畫面很空;
室內場景,室外場景;
平靜,動感;
以近景為焦點, 以遠最為焦點;
能看懂,看不懂;
能夠發現其中的美麗,能夠發現其中的醜陋。
……
同時,我們要滿足孩子繪畫的願望,鼓勵他們作畫,可以有一些入門的技巧,但不宜過多。
8~10歲的孩子很容易將自己想像在畫面空間裡,這時候需要引導他們以「遊客」的角色來漫遊,去觀察畫面的每一處細節。
比如說:
你更願意生活在哪一幅或哪一種畫裡?
你會從什麼地方走進去? (一條小徑、前景中特定的一個點、一扇敞開的門、 一片色彩,等等。)
你想在畫中的什十麼地方待著?
你如何進入畫中?以什麼速度?(從哪一邊開始、走向畫的深處,藏起來或者立即走出來,等等。)
在有人物的畫中,他們是什麼人?
畫面中哪些東西可以改變(顏色、物體、細節等)?還可以添加其他東西嗎?
如果可以,要為作品換一個什麼標題?
如果把作品倒掛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
如果此時孩子對繪畫有很強的意願,那麼,可以參加專業的繪畫班,練習畫畫的技巧。
11~1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態度,這時候需要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欣賞方式,去理解藝術家的想法,同時,勇敢表達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莫奈用顏色來表現的形狀、霍普在風景畫中設置的巧妙場景、米萊斯筆下人物之間的關係、大衛的拿破崙一世畫像中家具排列的方式,甚至是瓦洛頓對歷史變遷的表達。
羅曼•羅蘭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真正的世界。」
藝術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孩子在感知世界以後,想要去表達自我時,藝術是一個很好的出口。但是如何打開藝術的大門,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和陪伴。
引導孩子欣賞藝術作品裡的故事情節,陪伴孩子分析作品背後的隱喻和象徵意義,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藝術之門剛剛開啟,美的種子會在他們日後的成長中破土而出、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