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年之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在這場全民抗疫的阻擊戰中,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務工作者的身影顯得格外動人。在抗疫一線,尤其是護理工作者發揚了能吃苦、能戰鬥的精神,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眾所周知,護士是把愛灑向人間的天使。一百多年前,護理事業的先驅佛羅倫斯·南丁格爾用自己的專業和精神撫平了戰士心中的傷口,她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護理人。
時值第109個國際護士節,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全體護理人員一如既往地恪守南丁格爾精神,將最優質和最溫暖的服務留給病人!
呼吸內科 不曾退縮 甘願做病人身後堅強的後盾
2003年「非典」,到2009年「甲流」,再到2020年「新冠肺炎」,短短的十幾年,呼吸內科都經歷了與病毒之間的戰役,「飛沫傳播」「呼吸系統症狀」「有效隔離」「易感人群」這些詞語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們:流感的危害和防護的重要性。哪裡有疫情,哪裡就有呼吸內科醫務人員奮戰的身影,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呼吸內科作為臨床的先鋒隊,在情勢危急時也都是首當其衝。
90後女護士逆行中奏響青春之歌讓青春之花在抗疫中綻放
經過64個日夜的鏖戰,3月31日,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謝然和她的隊友們平安凱旋。作為我省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中的一員,90後的謝然最早逆行、最晚歸來, 圓滿完成了支援湖北抗疫的使命。
疫情當前,深知病人疾苦的謝然回來稍作休整後,又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當中。每天的打針、吊水、做霧化、測血糖……這些熟悉的專業操作,時常會讓她想起在武漢抗疫的日日夜夜。
1月26日這天,接到醫院的緊急選派通知後,前一天剛回阜陽老家過年的謝然,連夜坐車趕回合肥。第二天,謝然和她的隊友們從合肥踏上了前往武漢的列車。
到達武漢後,謝然被分配到武漢協和東西湖醫院。在醫院的隔離病區,謝然和隊友們不僅要做常規的醫療護理,還要幫病人打水、送飯,對危重患者還要負責餵飯。因為病區沒有保潔人員,他們還要整理病房所有的垃圾,再打包。
剛到武漢,謝然也有過害怕和不安,特別是面對病毒的猖獗、物資的短缺以及高強度的護理工作,好在有病人的期許、父母和同事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了她無窮的精神動力。正是因為家人和同事的鼓勵,謝然戰勝疫情的信心更堅定了。在武漢協和醫院東西湖分院緊張工作了50天後,謝然所在的團隊又接到了武漢肺科醫院的求援,原地休整待命的她,即刻轉戰到武漢肺科醫院。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謝然還利用休息時間,就地取材,為隊友們製作了各種「限量版」的護理包。
在武漢抗疫一線的64天裡,謝然和醫療隊隊友們共救治患者349人,其中重症患者92人,用實際行動彰顯了青年白衣戰士的責任與擔當。近日,中華護理學會公布的2020年度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的名單中,作為合肥市唯一一名獲得此榮譽的護士,謝然表示在以後的工作中會更加努力。
支援武漢的時光是一輩子值得珍藏的回憶
作為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孫海燕和同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張蕾一樣,也是援助武漢醫療隊的同一批隊友們。
2月20日,飛機抵達武漢。出站後,孫海燕看到街道兩旁的商鋪都緊閉大門,空蕩蕩的大街上沒有行人,一股悽涼感隨即湧上心頭,也讓她更加意識到,情況確實很嚴重。「第一天到武漢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跟其他幾個隊友想上街找超市買一些生活用品,走了很久都找不到開著的商店,如此繁華的大都市突然變成了這樣,任誰心裡看著都不好受。」孫海燕說。
沒有多餘的寒暄,經過一個星期不到的培訓和交接,2月26日一大早,孫海燕和其他醫護人員匆匆走上崗位,她們被安排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的發熱十三病區。「因為知道這是李文亮生前所在的醫院,我們也會聽到有關他的很多事跡,心裡很感動很佩服,也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記得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爺爺,他是輕症的新冠肺炎,後來經過治療康復了。在出院那天,他很激動地跟我們說,沒想到自己那麼大歲數的人,還能被治癒,很謝謝我們這些援助武漢醫務工作人員。聽完這些話,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孫海燕說,援助武漢這一個多月的時間,有太多讓她感動的瞬間,也是她一輩子值得珍藏的回憶。
「我們的團隊很團結
沒有一個人退縮」
「我們的團隊很團結,沒有一個人退縮。」說這話的正是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護士長李家英,在面對科室連續兩次抽調兩個人的情形下,李家英帶領著全科室的其他護士奮戰在臨床一線。
在疫情暴發初期,呼吸內科的醫務人員相較於其他科室來說感染的風險較大。在前期防護工具緊缺的情況下,李家英每天叮囑科室內的每一位人員做好手部衛生。「毫不誇張地說,我每天都在重複『手衛生』這三個字,為的就是怕大家不重視、會放鬆警惕,不停地重複這些話。」
令李家英感動的是,全科室所有同事都不曾退縮,「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態勢下,大家都想著為他人考慮,沒有負面、消極的情緒,我真是為我們的團隊感到驕傲自豪。」
感染性疾病科 前沿陣地的「守門人」
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合肥市三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醫院統一部署安排,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勇於擔當、衝鋒在前,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醫務人員的初心和使命。正是這些醫務工作者的用心付出,感染性疾病科獲合肥市衛生健康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通報表揚,被評為疫情防控先進集體。
該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是發熱患者就診的專門區域,也是這場戰疫的前沿陣地,其危險性不言而喻。
疫情當前,從業近四十載的護士長以身作則帶領科室築牢第一道防線
從1月20日開始,當防疫警報拉響,感染性疾病科的全科16位醫護人員克服人手少、壓力大、場地小、任務緊等種種困難,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全力應戰。
身在抗疫一線,感染性疾病科護士長陳來翠更是不分晝夜地連軸轉,每天手機不停、腳步不停,沒有年夜飯,沒有元宵節。她遠在外地的95歲老父親盼著她回家過年,但她放棄了家庭的團圓,每天堅守在科室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我記得最累的一天是1月23日,那天科室裡來了七十多位發熱病人,抽血,做ct,採咽拭子,拿藥,拿報告……我們一步也不離開病人。」陳來翠說,不僅是她,科室裡其他在崗的護士們都沒有怨言,全都一心一意想著病人,為留觀病人送水送飯送溫暖、輸液採血送標本,為危重病人施心電監護吸氧,全程陪檢,取報告取藥全程管理。殊不知這樣的來來回回,他們每天4班要跑200~300趟!
儘管如此周全的考慮和服務,有些發熱病人也會「不聽話」。按照流程,在採完咽拭子標本後需要留觀,有些病人會有不配合的時候,會出現不願意去留觀室這種情況。還有些病人在等待的過程中總會很焦慮,「像之前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奶奶,她就哭著說,你們一定要救救我們啊,我們心裡聽了特別難受,大家都在盡力安撫她的情緒。」陳來翠說。
有人問她們,發現了新冠肺炎病人,你們害怕嗎?陳來翠說:「做好防護我們就不害怕!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發熱病人,在心裡就全都當成陽性病人來對待,每時每刻都提高警惕,做好手部衛生,我們不用害怕!有醫院領導和同仁們的關心和支持,我們更不用害怕!」
「我是共產黨員,我去!」——疫情面前彰顯黨員擔當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合肥市三院已委派多名專業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同樣是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張蕾也成為其中一員。
「我是共產黨員,我去!」說出這句話時,張蕾想去武漢支援的意願無比的堅定。連護士長陳來翠都被這句話給震撼到了。張蕾是科室護理團隊裡唯一一名共產黨員!
「當時就想著有困難、有需要,我就去。在此之前,我和我的家人討論過好幾次這樣的問題,他們都表示很支持我。」正是有了多次的探討和溝通交流,2月20日,張蕾作為支援武漢醫療隊的一員,被分配在了武漢市中心醫院開展工作。
「記得那天下飛機後,武漢機場和街道格外安靜,心裡五味雜陳。」張蕾表示,之前來過武漢,當時的車水馬龍的場景還深深印在腦海中,一時無法接受這樣一座城市變得如此寂靜,「當時我心裡就想著,一定要加油,拼盡全力幫這座城市,早日讓它恢復成以前熱鬧的樣子。」
可剛到武漢,一個小插曲發生了……「剛到沒幾天,我的嗓子開始疼了起來,很擔心。」由於剛到武漢張蕾的情緒過於緊張,加之那幾天武漢下雨,天氣比較潮溼,張蕾在洗完澡之後沒有吹乾頭髮導致受涼。於是,她立即吃了增強抵抗力的藥,身體狀況也恢復如初,「當時很害怕自己被感染了,這樣前期所有的準備工作全都白費了,那種滋味太難受了!」
在張蕾支援的一個多月裡,她每天都跟家人分享在醫院發生的故事,「家裡孩子今年八歲,在年前就被送到了爺爺奶奶家裡,在視頻時就會給我看做的卡片、減壓包之類的小東西,我心裡真的很安心。」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像感染性疾病科醫護人員這樣的團隊,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還有很多很多。她們舍小家為大家,口罩遮不住她們堅強的微笑,護目鏡擋不住她們堅定的目光。
感控處 境外入皖人員落地轉運「閉環管理」
「口罩應該這樣戴,不然不安全,要注重自我防護」「一定要先洗手消毒」……脫下防護服,額頭已刻上深深的印記。這樣的跟車任務,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控處護士沈華正是憑藉嚴謹認真的態度,耐心細緻的作風,她和隊友們成為轉運工作正常進行的有效保障。
據沈華回憶,自己是在3月17日中午接到通知,要求前往上海支援入境防疫管理工作。她於18日下午到達上海虹橋駐點,進行各項上崗前培訓和相關工作布置,19日下午輾轉浦東機場駐點繼續培訓,20日下午駐滬辦領導到酒店開啟最後總動員。
「最開始到上海,一上午就有三場培訓,主要對酒店工作人員、轉運司機、公安人員等培訓。」在工作期間,為了體現安徽人的人文關懷,且有疑問耐心做好解釋和心理安撫工作,沈華都把這些回國留學生當做是自己的孩子,確保安全到達合肥。
每天早上七點左右,沈華和隊友們從酒店出發。她說,在等待出車前不敢多吃喝,因為單程約8小時不能上廁所,二級防護服下前半程悶熱難忍,大汗淋漓,後半程全身溼冷,瑟瑟發抖,穿著尿不溼也不起作用。
「到機場後,我主要負責指導他們外事辦、公安等人員穿戴好所有的防護用品,做好手衛生,等候區和登記區域的物表消毒,各類防護物資和辦公用品擺放,防護用品清點。外事辦人員登記的同時做好體溫測量工作,如果遇到體溫異常,將按照規範,過30分鐘複測,體溫正常可以乘坐大巴回安徽,體溫異常聯繫機場醫務人員,進行相關體溫監測,詢問相關信息,由上海工作人員帶走及時處置。」
沈華說,在機場,有的孩子只有十三四歲,他們都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下飛機穿著防護服熱的時候,量體溫都三十七八度。她們第一時間做好心理疏導工作,讓孩子們心裡先平靜下來,休息一會再量體溫。
此外,一路上不停地叮囑提醒隨車人員也是沈華每天需要「嘮叨」的事,「因為他們不能在機場自行購買食物,我們還有出去替他們買食品、水等物品,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下飛機就有安徽家人的熱情迎接,還負責將他們安全帶到自己的家鄉。」沈華說,看到一批批旅客上了轉運他們的大巴車,她的內心無比高興,因為她也是一位母親,也特理解在這非常時期家長牽掛身在海外的孩子,擔心他們的安全。平安落地那一刻,沈華相信每一位父母、每個孩子都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
由於每天工作時間長,也沒有休息日,上班穿著防護服,不能上廁所、不能喝水,沈華還要說比平時上班多好幾倍的話,時常嗓子說啞了。「也會遇到不了解我們工作的旅客對我們發火,但是這樣的身累,我也覺得開心,因為我是媽媽,也是一位醫務工作者,更是一位感控人。在此疫情期間,我願意出徵,做好疫情管理工作,也相信自己能圓滿完成此項任務,不辱使命。」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護士們展現出良好的敬業精神、職業操守和堅決打贏這場戰爭的勇氣和決心! 每當走近患者,這些可愛的護士們總帶著天使般的微笑,給患者帶去溫暖和關愛。作為護士,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她們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病人,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奉獻了自己的全部。5月12日護士節的來臨,這些「白衣天使」在平凡崗位上堅守著不平凡的使命。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全,為了天下家庭的團聚,她們心懷大愛、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為群眾築牢生命健康防線,她們因自己是醫務工作者而驕傲!
沈運/文 卓旻/攝 通訊員 張曉玲 胡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