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條「存錢上癮是怎樣的體驗」微博熱搜燃爆網絡,瀏覽量達到了1.4億,討論量也超過了1800萬之多。
起因是一個月光族的年輕人向一位知名情感博主詢問,那些因為有存款而生活未受到疫情衝擊的人,是怎樣存錢的?這位年輕人用「慘痛」來形容自己疫情後捉襟見肘的窘迫狀態,並明顯表達出對那些有存錢習慣的人的羨慕。他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讓存錢變得跟花錢一樣上癮。
三十歲以後,人生軌跡會分流
過來人可能都發現,同齡人中有一種現象,除去那些富二代,其他普通人家的孩子明明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差不多,穿類似牌子的衣服和鞋子,用差不多價位的手機。即使畢業上班了,大家也基本在同一生活水平線上,吃同級別的館子、逛一個檔次的夜店、在大城市擠公交,合租房子住。
但不知從哪天起,同齡人中會突然冒出一個已經在一線城市買了房子的三十歲小富婆;還有突然辭職做起了自己喜歡的事,同時各種瀟瀟灑灑花式出國遊的年輕小夫妻;更有用人生第一桶金開始自己投資創業、三十而立的成功男。
不知不覺中,這些「異軍突起」的人跟那些每天辛苦加班但仍是月光族的同齡人之間,已經豎起了一道分水嶺,他們的人生軌跡也正式開始分流了。
從小就知道存錢的90後現在怎麼樣了?
世上所有的質變都源於量變,這種人生「分流」,就像人們往往只看到鴨子在一池春水中悠閒地遊蕩,卻沒人注意它的腳在水下不停地勤奮滑行。昨天的微博熱搜中有很多年輕人曬出了自己不小的存款數額。我也在兩年前遇到過一個90後,不到三十的小夥子,不但已經有了6位數的存款,還同時擁有股票、基金、商業養老保險等理財產品。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竟然還在泰國、澳大利亞有兩處小房產投資。他並不是富二代,他就是一個家境稍微殷實一點,月薪近兩萬的普通人家孩子。他的「富有」完全受益於啟蒙教育早,持續自律能力強,是時間的勝利。
他很小就受父母言傳身教節儉和存錢的觀念教育。從小學存壓歲錢開始培養存錢習慣,一直到大學在麥當勞勤工儉學自己掙零用錢、再到工作後主動用各種理財手段提升管理錢、使用錢的能力,才讓他在三十歲時成了同齡人中的有錢一族。
所有的「窮」,都是思維問題;所有的月光族,都是可教之徒
昨天微博熱搜中大喊大叫存不上錢的是什麼樣的人呢?無非兩類:一是說自己本身工資就低,哪兒還有閒錢存呢?另外一類是有著兩三萬的月薪,但手裡一堆還不清的信用卡或房貸、車貸。其實這兩種是同類人:都是管不住自己花錢大手大腳的人。
老話說,有多少錢,辦多少事!5000月薪有5000的活法,3萬月薪也有3萬的活法,但哪種活法都有節儉的空間。重點是,你是真的想存錢嗎?! 萬事都要先有思維意識,才會有行動。行動力差,手段少,都是思維意識還不夠強的外在體現!你怎麼不酒駕?怎麼不傷人?因為正常人腦子裡都緊繃著不能違法亂紀的弦,也就是有法律意識的思維,為什麼?因為你知道違法的嚴重後果和代價。
那沒錢的後果呢?沒工作的日子你能撐多久?工作七、八年的人,突發情況失去了工作,暫時沒了收入,手頭竟沒有一點應急周轉的資金,平常日子月光伸手問家長要,問朋友借,會窘會喪;疫情這種非常時期還借還要,就是痛!就是惱!一次疫情,比老人叨叨一千句「你別總亂花錢,你得存點錢」還要來得有教育意義!不是你不可教,而是你還沒真正啟動生活的地獄模式。
英文把「身無分文、窮光蛋」叫「skint」,skin是皮膚的意思,沒錢就是切膚之痛吧!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還喚不醒你的存錢意識、理財思維嗎?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是人生必修課。 今朝有酒今朝醉,得過且過,心懷僥倖,不只是錯誤的理財觀,也同樣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
如果賺錢是成年人自律,存錢就是一個人最底層的能力
關於怎麼存錢理財的方法,各種渠道都能找到,但看方法論之前,更重要的還是認識論。養成存錢的習慣,並不只是你最終看著一組達到預期的數字欣慰一笑,而是在你達成這組數字之前的日日夜夜,對自己的欲望、控制力、自律能力的一次次的挑戰。
在這組可大可小的數字出現過程中,你鍛鍊了規劃能力,分解任務的能力,持續不斷的執行力,提高了判斷力、忍耐力,和抵抗風險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是一個人由身體、財務和心理組成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人做人的底層能力,也是一個人的終極底氣、安全感和自信的源頭。培根說:「節儉是自立的開始,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起點」。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你的理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