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熱播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日前已完結。該劇是近年來獲人氣最高的歷史劇之一。東漢作為一個存在感非常低的王朝,民眾對他的印象大多是「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秀麗江山之長歌行》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對東漢建國史的關注,稍稍增強了東漢王朝的存在感。
從影視角度評價,該劇算得上是一流作品。從史實的角度來看,也基本尊重了新朝末年至東漢初年的歷史大背景,雖有諸多篡改、虛構之處,但電視劇畢竟不是紀錄片,不需要完全尊重歷史。
但本著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本文打算對劇中虛構的重要劇情做一些澄清,也算普及一下東漢建國及初年的歷史。
劉秀與陰麗華是如何認識的?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在劇中,劉秀與陰麗華相識於長安太學。陰麗華作為一個「插班生」在長安太學結識了劉秀、鄧禹、劉玄等人。在太學期間,劉秀、鄧禹、陰麗華三人結成了深厚的友誼,且劉、鄧二人都在此時對陰麗華心生愛慕。
事實上,劉秀年少時,只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雖去過長安求學,但不太可能是太學。陰麗華更沒有太學學習的經歷。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倒是事實。劉秀出生於濟陽,後回到舂陵。陰麗華則生於南陽新野的豪門大戶。舂陵距新野並不遠。《後漢書》說:「初,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裡講的很明白,劉秀曾去過新野,且聽聞陰麗華的美貌,便「心悅之」。麗華的美貌可能在新野是廣泛流傳的。那麼劉秀在新野有沒有見過陰麗華?無明文記載,但有可能見過。否則,僅僅是因為聞其美貌,便做出「娶妻麗華」的決定,不太符合常理。劉秀的姐夫是鄧晨,鄧家也是當地的豪門大戶,且於陰家有姻親關係。劉秀若通過鄧家這層關係,接觸到陰麗華不算太難。劉秀見到陰麗華本人,可謂「一見鍾情」。後至長安,便發出「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感嘆。
至於鄧禹對陰麗華的愛慕,純屬虛構。大概是因為劇情的需要,「女主」至少需要兩到三個角色的傾心,也是中國愛情劇的一貫風格。
陰麗華在劉秀創業中是否「一路相隨」?在劇中,陰麗華武藝高強,參與了「舂陵起兵」,化名「陰戟」,並與劉縯結為「兄弟」,擔任護軍,隨軍攻城伐地,手刃王莽的大司徒王尋,可謂功勞巨大。又追隨劉秀去河北,數次挽救劉秀於危難。直到受箭傷,聽聞劉秀要娶「過珊彤」,才離開劉秀,後被劉玄掠至長安加以軟禁。
劇中的劉秀與陰麗華由袁弘和林心如飾演事實上,陰麗華的這些經歷全是虛構的。陰麗華沒有參與「舂陵起兵」,更沒有隨軍徵戰。昆陽之戰後,劉縯被害,劉秀自身難保,回到宛城後,劉秀不表昆陽之功,亦不與劉縯部屬私下接觸,同時不為劉縯服喪,飲食、言笑一如往常,並決定娶陰麗華為妻。劉秀此時娶妻有自保的成分,與劇情基本一致。只是劇中加上了劉玄有納麗華之意,更加凸顯了劉秀此時娶妻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劉秀在與陰麗華新婚僅三個月後,即受劉玄所遣去洛陽修繕宮殿,劉秀只得將陰麗華送回新野。不久,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去鎮慰河北州郡。陰麗華回到新野後,又隨陰識去了淯陽鄧奉處。直到劉秀登基稱帝,定都洛陽,才被接回。因亂世消息閉塞,陰麗華與劉秀是沒有聯繫的,也不知道劉秀取了郭聖通(劇中為過珊彤)。甚至不知其死活,做好了離喪的準備。陰家也沒有劇中所言那麼大的勢力,在河北布滿了「影士」。
可以說,在劉秀創業的過程中,陰麗華起的作用並不大,影響也小於郭聖通(劇中為過珊彤)。
劉玄與陰麗華有何關係?在劇中,劉玄是長安「太學生之首」,是陰麗華生母的徒弟。從小與陰麗華相識,與陰麗華是故交,後來對麗華有愛慕的傾向,只是不那麼強烈。陰麗華在被王莽軍隊追殺時,還被劉玄搭救。在劉秀徵戰河北之時,劉玄將麗華軟禁於長安,以此牽制劉秀。
劇中的劉玄與陰麗華事實上,這些劇情全屬虛構。劉玄沒有在長安太學求學的經歷,更非陰麗華生母的徒弟,與麗華也沒有絲毫關係。劉秀徵戰河北之時,劉玄在長安,麗華在淯陽,也無任何交集。劉玄是南陽劉氏族人。地皇三年(22年),發生大病疫,綠林軍各部分散引去。王匡、王鳳等北入南陽,號為新市兵。王匡進攻隨州失敗,陳牧又聚眾千餘人,號為平林兵,以為響應。劉玄前往投奔陳牧,擔任陳牧手下的安集掾。後來綠林軍重新崛起,聲勢壯大,各將領就共同商議立劉玄為天子。一來需要漢室的招牌,二來劉玄毫無勢力,容易控制。
「過珊彤」與「過家」的形象究竟是怎樣的?在劇中,劉秀娶「過珊彤」後,對其非常冷淡,引發「過珊彤」對陰麗華的憎恨。「過珊彤」與「過家」的形象可謂惡貫滿盈。一次次刁難、謀害麗華與陰家、麗華所生皇子,甚至是劉秀本人。從刁難到陷害,再到謀殺,無所不用其極。陰麗華的母親、兩位弟弟、幼子,以及琥珀皆死於「過家」之手。最終,劉秀忍無可忍,「過家」自然是以悽涼的結局收尾。
實際上,以上劇情大多也是篡改、虛構的。
劇中過珊彤的形象劉秀娶郭聖通的原由,劇中講的很明白,即:為了聯合真定王劉揚共同對抗王朗政權。與史實也基本一致。劇中更加深化了劉秀的不情願,以顯示劉秀對陰麗華的一往情深。劉秀娶郭聖通後,對其是比較寵愛的,而非劇中的異常冷淡。郭聖通舅舅真定王劉楊在劉秀平定河北中起得作用也相當大,而非劇中的輕描淡寫。歷史上,真定王劉楊選擇劉秀後在河北產生的連環效應,是難以估量的。
劉秀稱帝初期,郭聖通與陰麗華在劉秀心中的地位,應該是「半斤八兩」的,劉秀並無明顯的偏愛。郭聖通與陰麗華的關係也很好。陰麗華母親、幼弟死於盜賊之手,與郭家沒有關係。幼子劉衡早夭,也沒有證據表明是郭家所為,郭家也無此必要。陰興之死當然也不是郭況(劇中為過康)的毒藥所致。
歷史上,郭家真實的形象是非常正派的。郭聖通是一個賢后,她和劉秀、陰麗華的關係都很好。郭聖通的母親郭主「雖王家女,而好禮節儉,有母儀之德」,而非劇中的「惡毒婦人」。郭聖通的弟弟郭況(劇中為過康)也是相當不錯的。《後漢書》說:「帝善況小心謹慎,年始十六,拜黃門侍郎。二年,貴人立為皇后,彊為皇太子,封況綿蠻侯。以後弟貴重,賓客輻湊。況恭謙下士,頗得聲譽。」這與劇中的「過康」完全兩個形象。
至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劇中的主角只有郭聖通與郭況採用了化名,這實在是因為二人在劇中的化身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相差太大,為了表示對郭聖通以及郭家的尊重,故採用化名。
郭聖通被立後、廢后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在劇中,「過珊彤」被立為皇后,主要是由於河北眾將的強大壓力,更因為劉秀四面作戰,江山不穩,不得不屈服於「河北集團」的壓力。在此,劉秀表現出了強烈的不願與無奈,讓人同情。
郭聖通與劉秀畫像事實上,以上因素在歷史上確實是存在的,只是沒那麼明顯與強烈。劉秀之所以選擇了郭聖通而非陰麗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在東漢建國中,陰麗華起的作用很小,遠遠低於作為連接真定王室與劉秀之間橋梁的郭聖通。在出身上,陰麗華雖出身豪族,但無法比擬劉氏王族。且郭聖通已有子,與劉秀在河北還有「患難之情」(陰麗華一直呆在南陽)。
第二,雖然劉秀認為陰麗華「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有立她為後的傾向,但劉秀對郭聖通並不排斥,單就感情而言,此時二人在劉秀心中的地位基本持平。
第三,朝臣傾向於立郭聖通。郭聖通在東漢建國中,起到一定作用,且一直伴駕左右。東漢初年的功臣宿將,除了少數人是劉秀去河北之前追隨的,大多是劉秀在河北徵戰期間追隨的,只知郭聖通,而不清楚有陰麗華。且郭聖通有子,這是保障王朝傳承的根本。因劉秀常年徵戰,朝臣更加需要繼承人。
第四,陰麗華本人對後位「堅辭不受」。這恐怕是真心實意的「堅辭不受」,因為陰麗華有自知之明,無論從出身、資歷、子嗣、對政權的作用和對朝臣的價值等各個方面上來說,自己均無法跟郭聖通相比。
第五,真定王劉楊意圖謀反,還未有所動作,便被誅殺,真定集團人心惶惶。建武初年,政局動蕩,北方幽州彭寵反叛,內有內黃五校作亂,劉秀面臨關中、南陽、淮陽等地多線同時作戰的困境。新生政權面臨巨大危機,搞不好就像更始政權一樣匆匆覆忘了。雖然此時真定集團難以與劉秀對抗,但可以聯合彭寵共同反叛,劉秀則抽掉不出足夠的兵力平亂。此時唯有設法安撫,郭聖通被立皇后,劉強被立太子,劉楊之子襲封真定王,以此緩和與真定集團的矛盾,穩定新生政權。
總之,以上諸多因素,使得東漢首任皇后是郭聖通,而非陰麗華。
建武十七年(41年),郭聖通被廢。在劇中,「過家」的所作所為,卑劣手段,實在是千夫所指被,廢后位是天經地義的。但在歷史上,這些卑劣的手段均是不存在的。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郭聖通被廢呢?
儘管劉秀早期對郭聖通並不厭惡,且寵愛有加。但劉、郭二人的結合從根本上說,是地地道道的政治婚姻。當這些現實因素不再存在,維繫劉、郭關係的根本也就動搖瓦解了。到了建武十七年(41年)底,天下統一,國家安定。通過「退功臣進文吏」,設尚書臺,打擊地方豪強,劉秀已經牢牢掌握大權,已經能夠控制廢后易儲,國本動搖造成的政治影響。維繫劉、郭關係的根基便不復存在。
儘管如此,也不意味著郭聖通一定被廢。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劇照實際上,郭聖通擔任皇后17年,並無「大過」,劉秀廢后的理由也不是很充分。《後漢書》說:「其後,後以寵稍衰,數懷怨懟。十七年,遂廢為中山王太后。」郭聖通因「寵稍衰」而「數懷怨懟」,自然招致劉秀的更加遠離。而陰麗華與劉秀結於微賤之時,以「堅辭不受」表現出豁達的胸襟,又與劉秀的感情長期保持著溫度。總的來講,還是劉秀個人感情因素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此次易後也有政治上的考慮。「南陽集團」與「河北集團」是劉秀得以建國的的兩大力量,從血緣與感情上講,劉秀當然更加信任與依賴「南陽集團」。但在建國初期,「河北集團」明顯佔據上風,是劉秀最主要的依靠。隨著天下統一,國家安定,早期的「河北集團」則逐漸退出了舞臺,「南陽集團」(加上河西的「竇融集團」)成為劉秀治國的主要力量。郭聖通的命運當然受此影響。
也正是因為劉秀廢后理由並不十分充分,郭聖通被廢後,郭家得到了大量補償。郭聖通得到了「王太后」身份。到了建武二十年(44年),「中山王輔(郭聖通之子)復徙封沛王,後(郭聖通)為沛太后。況(郭聖通之弟郭況)遷大鴻臚。帝數幸其第,會公卿諸侯親家飲燕,賞賜金錢縑帛,豐盛莫比,京師號況家為金穴。二十六年,後母郭主薨,帝親臨喪送葬,百官大會,遣使者迎昌(郭聖通父親)喪柩,與主合葬,追贈昌陽安侯印綬,諡曰思侯」。郭聖通的從兄第郭竟、郭匡被賜侯爵,就連郭姓的女婿陳茂都被封侯。郭家不僅在建武一朝,在後來的明帝、章帝時代,都長期保持了顯赫的地位,尊貴無比。
陰麗華被立皇后,劉秀下令「不得上壽稱慶」。至此,滿朝無聲。
電視劇的上述篡改與虛構是為了提升陰麗華與劉秀的個人形象,以符合作品的主題,同時也是為了弘揚時代的主旋律、價值觀。諸如:不含雜質的純真愛情;糟糠之妻不可棄;夫妻之間有難同擔,有福同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等。但是,作為一名歷史專業的學生,有責任讓廣大民眾了解真相,還原真實的歷史形象,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