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地處渤海新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滄州信聯化工有限公司,迎來了韓國三星、四川天馬、京東方等眾多高端客戶的走訪,公司總經理劉頌軍說:「這些客戶都是奔著我們新研製生產的電子級四甲基氫氧化銨顯影液(簡稱電子級顯影液)而來的!」
信聯化工從一家生產醫藥中間體的企業,向超純電子產業轉型,推出業內領先的面板專用顯影液,填補國內電子化學品市場空白,成長為國內主要液晶面板電子級顯影液供應商之一。受益於我市2018年起實施的「小巨人計劃」,公司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
創新,民族進步之魂;創業,就業富民之源。為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滄州創新創業,2018年,我市組織實施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開發「小巨人計劃」,通過政策扶持、資金獎勵、政府引導等手段,引進培養一定數量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在領軍人才的凝聚下打造一大批創新創業團隊,突出培育創新能力強、發展活力大、市場競爭優勢突出的「小巨人」企業,讓這批企業率先做大做強,激發發展活力和動力。
目前,首批獲得「小巨人計劃」資金支持的10家創新團隊及領軍人才、10家創業團隊及領軍人才取得豐碩成果。這些創新創業團隊及領軍人才,既涵蓋了裝備製造業、石油化工業等滄州傳統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團隊,又包括高端裝備製造業、雷射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團隊,「小巨人」正在匯成創新「大森林」。截至目前,首批「小巨人計劃」項目共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國內40餘所高等院校在科技創新、人才交流方面進行合作,同國內10餘家科研院所聯合開展項目研發,相關企業和團隊共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40餘名,已逐漸成為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強勁力量。
企業轉型發展步伐的加快,對先進技術與中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實施「小巨人計劃」的初衷之一便是利用政策槓桿,引導企業廣納人才,特別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借力「外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而提升滄州的科技創新水平。高等院校技術力量的融入,不但提升了項目技術含量,提高了研發效率,而且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競爭力,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創新驅動,才能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隨著「小巨人計劃」的實施,我市一批企業全力克服產品同質化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努力從「製造」邁向「智造」,成長為行業龍頭企業。
任丘市利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出多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催化劑合成工藝,在三大氣相聚丙烯工藝上,均創造性地突破了國外進口催化劑對氣相聚丙烯工藝的長期壟斷。公司生產的催化劑在國內氣相聚丙烯催化劑市場佔有率第一。聚烯烴催化劑產品已長周期、穩定地應用於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國神華、臺塑集團、中煤集團、中國大唐等國內知名企業,並遠銷海外市場。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也考驗著企業的責任和擔當。面對疫情,「小巨人」企業紛紛出手全力支持抗擊疫情,詮釋了企業的高度社會責任感。河北世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召集研發團隊,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技術,先後推出「在線問診平臺」「疫情聯防聯控系統」,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完成個人在商超等體溫監測點的信息登記,簡單、快捷、方便,最大限度降低介質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還實現信息共享,一旦發現疫情可迅速追蹤排查密切接觸人員。
系統上線之後,在滄州快速應用並向全省推廣,先後在全省11個設區市以及省外多地使用,截至目前,全省(滄州除外)應用登錄人數超過2000萬人次,不僅大大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更為信息化途徑開展疫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小巨人計劃」不僅為企業帶來了發展的春天,也給科研院所帶來了技術攻關的底氣和勇氣。作為「小巨人計劃」創新團隊成員之一,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創新旱鹼地棉花「五統一」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在用工減少80%以上、氮肥節省20%、用藥減少30%的條件下,畝產籽棉328.9千克,增產15%以上,畝節本增效300元以上,並有效解決了旱鹼地保苗難、爛鈴多、整枝繁、難以機械化採收等關鍵技術難題,開闢旱鹼地機採棉提質增效輕簡綠色栽培新途徑。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助力脫貧攻堅,近兩年來農林科學院創建東光冢孫村、陳英村、西小崔村、獻縣文大夫村科技示範基地,通過舉辦科技培訓班,為全村種植戶及當地縣鄉技術人員培訓,同時發放技術手冊,在棉花生育關鍵期深入田間指導,全力打造了示範核心區1500畝,輻射面積3.2萬畝。
「培育『小巨人』只是第一步,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示範引領,進而帶動我市重點產業項目的科技攻關、新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技術升級工作,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發成果,集聚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優秀創新創業人才群體,實現產業優勢和創新創業人才的良性互動。」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來源:滄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