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難的事情,也就是生離死別了

2021-01-08 娛樂就是這回事

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李天祿飾)出生於臺灣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他用口述回憶自己的戲夢人生,故事終結於日本戰敗投降。小時候的李天祿家裡充滿矛盾,母親去世,來了一位冷酷的繼母(楊麗音飾),他跟父親(蔡振南飾)學得掌上手藝後獨自離家,隨木偶劇團登臺演出、四處遊走。年輕時的李天祿(林強飾)入贅女方家裡。後來戰爭爆發,布袋戲被禁。唱歌仔戲到邂逅麗珠(魏筱惠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加入「英美擊減催進隊」,為日本演宣傳劇,和日本人有了不錯的交情。後來李天祿一家人躲避空襲疏散到南部,這過程中,他失去了親人,而第二天戰爭就告結束。

傳記片的一種形式,口述與扮演彼此滲透(可比較沃特金斯的[愛德華·蒙克]。100個鏡頭,旁觀的態度,極低的照度,以及遠山淡影。值得稱道的是歷史敘事的態度,恰當地表現出了那種曖昧性。如此緩慢的劇情推動在一個時間跨度相對大(對比童年和戀戀風塵)的空間中顯得有些阻滯和斷裂。三編劇的雜糅配置可能是壞事之因。不過侯導的好處依然明顯,多個靜態長鏡頭下鄉土背景中那渺小的人影,值得熬上140多分鐘。如果說悲情城市對家族命運的敘寫還讓人有些難以接受的話,戲夢人生對李天祿一個人的書寫則簡單至極,但簡單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禍的悲涼。景深、燈光更加極端,戲劇化部分全部被紀錄片元素幹掉,剩下的不過平淡講述。日本宣傳戲一段臺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臺前卻是臺灣人在表演,心口相離,著實深刻。一個人的一生,一個時代的縮影,滾滾洪流下,走在觀眾前面的只有那叫李天祿的老人在訴說著歷史往事,其他人都成了背影一樣藏在暗處。虛構與真實交織在一起,有一種帶觀眾進入前世的力量。從小處著筆,勾勒出時代變遷,如吃老酒,喝三泡茶,越來越有味道。繼續對臺灣近代史做考究,這回則到了日據時代。依然是由一個人看背後的一個時代。風格也基本類似,不過講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這是一種電影講故事的創意,把自馬關條約臺灣被殖民到日本投降的50年,放進了布袋戲那小小的廣闊天地。沒有戰爭場面,沒有巨變波瀾壯闊,沒有正面衝突,血腥暴力……都是蜻蜓點水般的點題,拿捏精緻而獨到。一個個迷人的長鏡頭!!!布袋大師曲折的一生。侯氏長鏡頭,鄉土,瑣碎,細節,片段化,遠觀姿態。用第一人稱倒敘和偽紀錄風格讓記憶和想像交織,真實和虛幻融和,仿佛麥可翁達傑的自傳體小說,字裡行間,鏡頭轉切間,流淌出濃濃的詩意。命運無常,終歸是運命。同悲情城市內在的控訴不同,這裡完全抹掉時代影響,一切都只為個人做布景,大概因為老年人是不會怨的。演出來的是細水長流的生活,而劇變都只發生在講述中。年輕和年老的天祿出現在同一時空,這種生活感實在教人惆悵。和麗珠的一段情緣非常美,木偶戲也很喜歡。以前我吐槽此間所有場景都是一個機位,沒攝影沒剪輯。現在發現自己錯了。一個機位不變也能拍得這麼棒。甚至隔了很多幕回來還是同一位置,反而有歷史的穿梭在其中,果然得看是誰!劇情發展極快,以為會悶結果每5分鐘一個小高潮,平滑推動。細的地方極細,人的一生和歷史又都那麼快。推薦。

與戲結緣,因戲而愛,為戲獻身。白蛇傳的布袋戲/日本人復仇的那段都有意思。李大師的人生蠻苦的,他的家人也很苦。尤其是自述的那些段子都好好笑,外婆去世說起來很輕鬆,但實際上。。侯導喜歡古詩,楓橋夜泊為佳,悲情城市裡的牆上也出現過。這部傳記式的電影其實已深深帶上臺灣的歷史印跡,看一個人的故事,也是看臺灣的歷史。李天祿已成為臺灣的一個符號,他的一生坎坷也平凡,但他身上有種特別的精神,通過一個人看背後的整個時代,這次侯孝賢回到了日劇時代,風格依舊不變,候依舊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李天祿的口述和林強的表演一起運用,敘事依舊有意的斷裂、留白,弱化故事的連貫性、戲劇性。片中的幾場布袋戲著實精彩。人生如戲,夢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總逃不過的,生活本身就是歷史。山是綠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與感懷,鏡頭一轉便是滿目的綠水青山。阿春要帶走大眼,不過寥寥數筆,即能令人潸然,功力可見一斑。自述與電影敘事並行,切換自如,由真人轉入角色絲毫不覺出戲;以及,自述部分既給了觀眾想像空間,又略過了諸如青蛙敷臉這樣不好表現的場景,不可謂不聰明。片中幾次專門的布袋戲演出,分割出主角的人生軌跡,恰到好處地點題。

人生就是一齣戲,悲喜永遠交替上演。人生也是夢一場,大夢之後終會醒。很輕又很重的人生背後,唯有一顆平淡的心最珍貴。濃重的臺灣歷史情結。複雜的敘事結構簡單的鏡頭語言讓樸素的影響充滿了張力。由個人視角帶出時代軌跡,大師的人生讓生活經歷的悲歡離合都有了一種後來雲淡風輕的釋然感。而其中的歷史變革也伴隨著個體的成長,絲毫沒有加入後來人的蓋棺批判視角,讓人的軌跡完全歸於如何生活。這其中的人情往復,跌宕起伏才是國人內心深處的傳統理念,在這種束縛下,我們看到了國人的內心和偉大。片中鄉野間的連綿群山,畫面中留下大量的空白,充盈著類似中國畫「空靈」的情感韻味,增強了畫面的情感表現力。也像生活,一部電影,一段歷史,一齣戲劇,一個沉重的人生。 音樂、長鏡頭感人至深!謝謝侯孝賢!感覺侯孝賢意味悠長的長鏡頭與留白實在太適合這種臺灣式的人物傳記,還用一個人的經歷串起了臺灣幾十年的歷史。你總以為人生會峰迴路轉,然而轉完之後,或許仍是苦難。本人說故事的形式很有趣,然而所佔比重待討論。

還是一幕一幕的非常生活化的鏡頭,家人的生老病死在老爺子的娓娓道來中帶上了一種宿命感。那一場露水鴛鴦情拍得挺有意思。請文人給戲班子取名,取了名叫「就像生活」,臺上演的就像我們的生活。開拓視野 刷新認知 半記錄半寫實 時間就順著鏡頭緩緩的流淌下來 不卑不亢 不喜不憂 我覺得這是侯導的巔峰之作。戲劇性和故事性最強的部分,都用李天祿的口述來一筆帶過,膠片呈現的只是一個作為背景的時空,美妙的影像…只是這篇是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自傳式回憶錄,老人的絮叨,歷史的重現,人生匆匆,年華逝去,事件和人物都可以那麼模糊,剩下的就只有也只能是時間的刻度和印記。之前沒有看過這種類型的電影,很難靜下心來看,看完了卻也感觸頗深,動亂的年代啊,命運的暗線,戲夢人生。這種感覺確實真實在的,這布袋人偶一般被運命操縱的人生,「戲如人生,人生如夢。」戲劇、人生、夢在這部況味悠遠的電影中完美交融在一起,卻又是那樣的自然,「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渾然天成,「也像生活」,有著「不露紙面的蒼涼」。和麗珠的露水之情十分耐人尋味。

人生最難的事情,也就是生離死別了。 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什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看完此片就仿佛看了一部臺灣史詩小說,充滿了傳奇與滄桑。對日本人有曖昧的情緒。不愧為悲情三部曲,充滿了隱喻,直面了歷史。能將該片看完不容易,花了約一周的晚餐時間,端碗便開機,一直開到放下筷子;從故事性說,紀實+演繹,無強烈動機推進,故事鬆散,所以我能不緊不慢地看,但它不難看,全片很侯風,長鏡頭、慢節奏、畫外音,如釅茶如濃湯,顯得美味多汁,餘韻悠長。到最後,人生還是生老病死愛怨求。 只是放不下,我想要的更多。本因看了小津對侯孝賢有所排斥,李天祿的整個人生幾乎都貫穿在日殖時代,很多細節處理手法十分高明:繼母虐待,父子入贅,大兒子在家說日語,死亡。1、天祿爺爺拉過大眼來說:「你母親想把你帶回廈門去,還會記得阿公的臉嗎?」爺爺從口袋裡掏出一塊錢給了大眼要她保重,大眼母親還回爺爺五塊錢……2、川上對天祿說:「臺灣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裡見到你是我的福氣。」唉,我最聽不得閩南戲,一聽就憶童年,一聽就思往事念老人,一聽就欲罷不能。

臺灣夜與霧。人生如戲夢。是時看似生死攸關的事件已化為口中一段尋常故事。營造的當時情景氛圍卻是最美不過的現實回憶。尊重藝術。倚之為生,因其有豁免權。禁藝是文化殖民,難阻其強大生命力與感染力。一個人帶出一個時代。傳主敘述,旁白交代重要事件,並適時出場,為虛注實,虛實相間。讀詩聲、戲聲,延綿為下一場的畫外音。景框調度,畫中人物的隱去和出現的設計很講究,用空鏡區隔人物。黑隱轉場。魚蟲論,警報息。侯孝賢想透過影片,去提供他對李天祿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下自己的觀點。侯孝賢說:「一個是他的,一個是我的,他的觀點又限制在我的觀點裡,再加上一個中國戲曲結構出的中國價值體系,蠻有意思的。」就像親臨 坐在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者面前 聽他娓娓講了他的一生悲喜與榮辱 劇中的歌仔戲弱化了現實中的衝突 而現實生活也如那方寸戲臺上一樣風雲莫測 戲劇和現實交替難分 真不知這一世是做給誰看。我們就像電影裡的人一樣,過著不痛不癢的人生,或者我們覺得悲傷、開心、難忘等的一切情緒,都好像無關痛癢,但我們都在經歷著,別人曾經經歷著,將來有人也這樣經歷著。每一段故事,屬於一批人,就算是一個微笑,一聲問候,對於其中之人,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一段人生的經歷,背後承載著的是一段歲月。很慢,很特別。固定不動的長鏡頭,對準的都是房屋、山川以及木偶戲,而不是人。或者說,鏡頭關注的是時間和空間,而時空背景下的人生與命運,虛實難辨,也並不那麼重要。

最喜歡的就是李天祿本人換了無數套衣服,手指夾著煙講自己的往事,和麗珠給青年李天祿點菸的鏡頭,太誘惑。侯孝賢長鏡頭風格的登峰造極。送上多少溢美之辭都不過分。但除了少數幾個鏡頭曖昧、溫潤、凌厲、嚴肅、動人之外,大多數時刻並沒有感受出其多麼偉大的創造力。日據時期的臺灣風貌只是略加勾勒,且完全服務於敘事,這刻意的去史詩化在這電影裡總有刻奇之感。李天祿將自己的一生娓娓道來,一束光照入家中,過往的記憶被喚醒,舊日的時光真實的在熒幕上呈現。找不到完整版,看了個大概,臺語聽不怎麼懂,開了倍速,多個靜態長鏡頭下鄉土背景中那渺小的人影,真人講述,生死有命,浮生若夢,滄海桑田。應該是侯導最好的片子吧。侯孝賢的頂峰之作。雖然在主題上不如悲情城市宏大,但是在本片裡侯孝賢運鏡更加老到,敘事手法也越顯成熟。多重敘事文本間的相互滲透與補充,傳記的高級形態。不僅是多舛的布袋戲生涯與成長經歷,更完整地輻射了一段臺灣近代史。娓娓道來的可曾是一場夢?看著李天祿腦海裡想的全是爺爺給我講過的那些故事,在戰火中的遷徙大概令他已對故鄉的模樣漸漸模糊,那些往事在他敘述的時候就如眼中的淚水,看似平靜,卻滾燙而洶湧。心之所至,即為故鄉。現在好了,一切都好了。

看一部電影就好像過了一輩子,夢醒了我還留在這。覺得侯孝賢沒有在寫實啊,除了那些真實的聲音,光線,雲霧。仙鶴煙的挑逗偶遇,生剖青蛙給麗珠治病,投靠日本人住警察宿舍,這些都是老人奇觀式的口述。真正拍出來的,就只是天祿和麗珠對面坐著,天光暗了下來,慢慢吹著氣吃豬腳面線。前半身的獨白穿插回憶拼接,在時空與空間之間轉換,產生一種旁觀者式的隔閡,猶如作為臺下觀眾般欣賞舞臺中央的木偶劇與京劇,這樣的多重框架無疑具有創新意義,加之侯導一貫摒棄戲劇性感染力的平鋪直敘風格奠定了這段傳奇的底蘊,可要對其有透徹的理解也許僅觀看一遍是遠遠不夠的。「像雲塊的散布,一塊一塊往前疊走,行去,不知不覺,電影就結束了。」命運。閩南語+德語法語字幕,剛開始的自述我還沒反應過來德語法語連著讀,我還說怎麼起的名字是和德國有關麼。斑駁的影像,好後悔昨天懶癌發作沒有去看千禧曼波,這樣的畫面怕是難以在電腦上找到了。還有一個感觸頗深的是,舊時代女人的地位真的很低。相比悲情城市大量的省略敘事 本片倒是用李天祿本人口述來銜接片段以及適當的補充文本與歷史空白 侯本人依舊狂熱中遠景 以沈從文般遠距觀察生活的方式與過去交流 親人相繼離世 臺灣被日本佔據 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最好詮釋 悲愴基調如故 場面調度不如戀戀風塵與悲情城市 但仍是大師水準。依然是小人物折射大背景,一個民族的命運起伏在個人身上的體現,可以看出侯孝賢對故鄉的熱愛。

渺小人物在命運面前只是無處躲藏的小螞蟻。南方語境下的中國文化極具傳統的美感。真的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部好的電影沉澱了很多的東西,也特別的真實!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節奏拖沓,沉悶,畫面幾乎不動,我不贊同這是人生,人生也可以多姿多彩。這種畫面的好處我認為是起一種疏離感的作用,不容易被帶入情景裡,比起傳記片劇情片更像紀錄片。雖然是一種很高級的審美,但不免有枯坐難熬之苦。好像用筆在一張長長的白色捲軸上飛速地一路勾勒出一個人的一生軌跡,不時在這個人物周圍也草草地飛舞幾筆,旁觀者時而能看出一些人物風貌,有時又能辨別出一些莫名的情愫,常常也需要用想像與共情來彌補那些缺失的部分,漸漸地,細節被忽略或添補,人物變得具體又飄忽,一種美感從中透了出來。一切經歷過的悲喜,都在導演全景長鏡頭中、略顯昏暗的布景中,客觀理性地一一帶過,刻意地留足了距離感。我們甚至看不清其他的人物,只留下了老人自己似乎事不關己的喋喋不休地講述,和白日裡「也像生活」的咿咿呀呀的布袋戲。奶奶去世,父親因繼母病不來料理,李天祿一個人把奶奶拉到山上草草埋了。童養媳領回廈門從此離散。捉弄般的逃難家人睡棺材。

相關焦點

  • 經歷過生死的人最大感悟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著
    可能只有經歷生離死別,才能特別的感同身受可能真的得到了死亡的那一刻,我們才會知道生命的可貴。這部劇的親情、友情、愛情都催人淚下!電視劇給了女主重生的機會,可現實中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真的很脆弱!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所以,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愛自己,活在當下,就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 人生的本質其實就是一部生離死別的曲目,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
    超過一定的年齡之後,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而已。寶貴的東西,便會像梳子豁了齒一樣從手中滑落下去。你所愛的人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從身旁悄然消逝。——村上春樹 我想作為世界上最智能的動物人類,最大的痛苦就是當他們懂事起就知道一些事情,比如死亡和離別,但是又毫無辦法,只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一個地目送他們離去,直到最後自己把自己送離這個世界。
  • 人生最難的,就是活得簡單
    那簡單的東西比豐富起來還要難。不去牽掛太多東西,其實那才是真正最難的一部分。」一語中的。人生最難的,就是活得簡單。經過這麼多事情,才知道原來活著這麼簡單,雲就是雲,不需要多想它像什麼。為君之道也是這樣,只要你以赤子之心行事,處處用真心待人,那就是個好皇帝了。」
  • 感悟人生-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其實是做自己
    看淡愛恨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其實是做自己,我們總因為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改變了自己原有的樣子。戴上厚厚的面具,假裝微笑,心裡卻不是真正的快樂。愛也好,恨也罷,別人的看法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會讓所有人都滿意。
  • 人生最難的是什麼?
    1、身體保持健康人生最難的不過是保持身體健康。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為了生活,一輩子,風裡來,雨裡去,忙忙碌碌,然而去忘卻自己的健康。人生最難去呵護,最難去保持的便,是自己的健康。沒有了健康,一切其實都是浮雲。
  • 最怕拍生離死別戲 苗僑偉:很「傷身」
    「使徒3」有許多火爆、追逐的場面,但這些都難不倒「三哥」,反而是多場與劇中妻子莫羨晴(江美儀飾演)的生離死別戲,叫他感到非常棘手。「三哥」說:「我很怕拍這類戲,因為會很hurt自己,拍這幾場戲時,導演會重播《使徒1》的那首歌《越難越愛
  • 親愛的女兒: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自己
    其中,被改編成電影,對韓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小說《熔爐》,就是她的代表作品。在《親愛的女兒》中,孔枝泳向已經成年離家的女兒,講述了二十七個人生故事,每個故事都以一道簡單的家常菜為引子。 一飯一湯,皆含人生道理。
  • 美國往事:曾經生離死別的愛人,最終擦肩而過,這是最深的憂傷
    影片主要是發生在紐約,講述了男主人公麵條從懵懂的青春歲月成長為黑幫大佬的故事,而在這其中讓人們感到意難忘的,就是他與女主人公黛博拉的曲折愛情故事,男人一生也許會和很多女人在一起過,但是他們所愛的就只有一個,而黛博拉對於麵條來說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
  • 解析三人成虎——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堅持主見
    主見這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龐恭講了這個故事,預警在先,依然未能倖免魏王的冷落。可見同樣的事情,哪怕是謠言,經過多人的口證,也能極大的影響人的主見。我想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堅持自己的主見了。影響因素有三個。第一,從眾效應。別人都如此,所以自己也要如此,不然就是異類,就是不合群。
  • 人生就是沒有重來,只有回憶,最難的莫過當你回首往事時,都值得
    人生就是這樣,沒有重來,只有回憶。最難的莫過當你回首往事時,一切都值得。彎路是難免的,雖浪費了時間,但收穫了風景。所以以淡然之心面對曾經的失誤,更不必在意別人的態度。面對人生,要有過好每一天的勇氣和魄力。不虛度、不辜負。生活雖然很難,但我一笑而過。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然後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是取悅自己的最好方式。在無法改變現有局面的情況下,積極地改變自己。
  • 生離死別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生死永別、悲歡離合,反義詞有:破鏡重圓,生離死別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表現對分別的悲傷。生離死別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生離死別(shēng lí sǐ bié)成語釋義:活人之間的分離就像與死者永別一樣。形容很難再見面或永遠分別。
  • 今天,又經歷了一場生離死別
    作為醫護者,最大的價值就是堅強地站立著,更多人的生命才會有希望。所謂生命,就是走向死亡的倒計時。正因為這樣,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我們這些人的使命,就是要把這一分鐘一分鐘的生命從死神手裡搶回來。——《在一起》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後來夢婷和我說,這是她職業生涯裡面手上送走的第一個病人,普通人可能一輩子也就經歷沒幾次的生死離別,但是我們這個職業隨時都有可能看到。
  • 黃子韜最悲的一首歌《你》,訴盡思父之情,生離死別總能讓人迅速成長
    讓人迅速成長的,最直接最快速的,莫過於生離死別了。這世上大多數的父子關係,都僵硬得像剛從冷凍室裡拿出來的冷凍品,都說兒子是爸爸前世的仇人、債主,父與子似乎天然就像仇人似的關係不好,也不能說他們都不愛對方,只是表達不出來罷了。每次見了面,打電話聊天,總是說不到幾句就沒有話說了。這些問題,在黃子韜和他爸爸之間,似乎都沒有發生過。
  • 人生最難的是什麼?(此文已火)
    人生許多不幸,都是自作自受的結果。 健康是自己的福報,更是家庭的幸運。 養生,不是晚年的事情,別等到警鐘敲響,才開始在乎身體。 古詩言:「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 要經歷多少生離死別,才能學會珍惜!
    1.人的一生要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那些突如其來的離別,往往將人傷得措手不及。 2.好好珍惜對你好的人,弄丟了,找不回來。
  • 美文:人生最難的是什麼?
    人生最難處理的是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謂是要多複雜就有多複雜,而人際關係就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可能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例如,婆媳關係不好,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那勢必相處的很不愉快,其次,你的老公必然夾在你和母親之間為難,而且這種矛盾不是說不說話,不交流就可以解決的,一旦沒有處理好,以後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彼此都不舒服。
  • 人總是面臨生離死別時,才會懂得珍惜!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載,光陰不等人,只有創造人生的精彩,才能不悔一生。這個世界上發生過許多令人惋惜的事件,一瞬間,就能讓人經歷生離死別,這是對生命的無奈。很多人問,活著到底是什麼?是痛苦,是悲哀,又或者是快樂與實現夢想。
  • 現實生活中重複的生離死別,就是《可塑性記憶》裡Android妹子的投影
    2015年4
  • 見過最多生離死別的醫生:人生的榮華富貴,就是一坨大便!
    因為人一定會死,所以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去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點擊觀看【TED演講】柯文哲談生死觀我在廁所裡面,突然大徹大悟,人生的榮華富貴不過就是一坨大便。我的個人看法是"置於死地而後生",我們唯有面對死亡,凝視它,才能看清人生到底是什麼。用你的優勢去幫助別人,要會感恩,抱願不抱怨,要有更偉大的宏願去幫助別人。如果a大於1,a的n次方就無限大;如果a小於1,a的n次方很快就趨近於零。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 為什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人?
    人生最本質的事情就是做人人類個體幾乎經歷了一樣的生命孕育的過程,但生而為人的性格和行為往往天差地別。人之所以會命運各不相同,哲學家叔本華歸納出三個原因:第一:人是什麼(這裡的人是廣義的人格,比如健康、力量、氣質、道德、理智、教養等)。第二:人有什麼(這裡的人就是財產和各種所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