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美國連續主導了兩場戰爭。雖然美國為首的聯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正面戰場都取得了勝利,但戰場上頻頻出現參戰國之間誤傷的報導。
有人認為這是兩國之間溝通不順暢造成的。其實想想根本不可能,作為一個軍事聯盟,溝通和配合問題是一直都在研究解決的。而不是上了戰場才發現的。
如果說美國和英國之間的誤傷是配合問題,那麼美軍內部之間的怎麼解釋?其實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已經說明,當時的軍事通信技術已經到了需要再進一步的程度了。
於是,美軍歷經十幾年,開發出了一套被稱為"戰場WiFi"的通信系統。
1、 溝通的重要性
美國的空中力量非常複雜,除了本家空軍之外,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都有飛機。4個軍種的飛機型號雖然不一樣,但是用途是重疊的,由此可以看出四家的關係。
再加上每年"軍費爭奪戰"是保留的上演節目,因此4個軍種之間的惡劣關係讓看似順理成章的多軍種配合,變得暗流湧動。
這裡的"暗流湧動"並不是互相拆臺,而是無法建立一套凌駕於所有軍種之上的指揮通訊系統,大家各自為政,如果需要配合還要增加"轉接"的步驟。
剛進入21世紀,F22已經到了馬上服役的關鍵節點。受當時的技術限制,F22之間可以進行通訊,但與其他機種則無法進行正常聯繫。
為了讓F22和空軍,甚至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的不同類型作戰飛機正常說話,美國開始立項,要求打造一款通過數據鏈之類的技術手段,可以進行即時的戰術數據交換。
二、空中WiFi技術
格魯曼公司成為了中標的研發公司,他們認為空中單位的溝通只能通過空中解決,於是打造了一架類似於預警機作用的通信飛機——E11A。
E11A外型就像一架普通的支線客機,沒有預警機那樣標誌性的"大盤子"。如果不是發動機上淡顏色的美軍標識,則完全看不出這是軍方作戰單位。
E11A的作用形象一點就是一座商城,各軍種、各類型作戰單位如同商城裡邊的店鋪。E11A容納裡邊所有的通訊系統,不管是老的與新的、兼容與不兼容的、視頻影像與無線電、隱身戰機與常規戰機、戰鬥機與直升機、空軍與海軍……
只要是你需要通信的單位,只要傳上來我就能讓大家全聽懂。
舉個例子,如果陸軍的一架直升機臨時需要到"A號"兩棲登陸艦上降落。20世紀的做法是:直升機需要請示上級,陸軍上級與"A號"的上級溝通,海軍上級與"A號"兩棲登陸艦溝通,沒有問題了;信息再倒傳一遍,陸軍上級告訴直升機可以降落。
為什麼這麼麻煩?因為陸軍與海軍的基層空中單位信息不聯通,除了近距離的無線電,各自的數據鏈都是加密的。
自從有了E11A,工作方式就變成陸軍直升機直接在無線電有效溝通的距離外,與"A號"兩棲登陸艦說:我要降落到你這裡,不管你同不同意……
E11A也被稱為戰場通訊節點機。
三、戰場WiFi技術
E11A最早的服役時間並沒有公開,但可以肯定當時美國已經陷入阿富汗泥潭多達數年。與以往戰場不同,阿富汗多山的地形完美限制了無線電的通訊能力,有的部隊走著走著就失聯了。美軍啟動了大量衛星作為通信中繼站。
但衛星通信的帶寬並不大,將將可以滿足師一級的通訊要求,營一級的作戰單位根本無法照顧。這也是頻頻發生誤傷的原因之一。
前線的部隊呼籲:必須要有一種更先進的連接平臺,在複雜戰場條件下,將空中與地面各類信息網絡構成一個整體,實現空對空,空對地的有效通訊。
空軍舉手:我們剛服役了一款專門管通信的飛機。
於是開始只供應空中作戰單位的"空中WiFi",變成了肩負地面作戰單位的"戰地WiFi"。
即使處在同一戰場,地面部隊與空勤人員所見到的即時戰場,情況一定有所不同。有了"戰地WiFi",空中與地面就減少了溝通和協調時間,還能避免因識別錯誤而發生的誤擊,
格魯曼公司為了進一步霸佔市場,將E11A所搭載的通信系統進行模塊化,方便各種機型進行搭載。現在一架E11A的服務範圍是戰役級別,1架飛機的滯空時間是8小時,美國空軍一共裝備了4架。
這樣保證3架工作的同時,隨時有1架是待命狀態。如果美國同時應對兩場戰爭,4架E11A通過空中加油等手段又可以完全勝任兩個地方的作戰要求。
而一般的戰術行動,通訊器材可以根據要求進行模塊化組裝,由戰鬥機或直升機攜帶趕赴交戰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