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飯店的滋味

2021-02-06 朝花時文


文/ 沈軼倫

如冥冥之中被外婆的心願指引,朱松濤回到了母親離開的城市。在上海老飯店,從切配開始,他有機會從頭學習上海的文化,也從學吃上海菜、學燒上海菜開始,最終真正愛上這座城市。

1983年,朱松濤8歲。暑假從湖北荊州到上海看望外婆。

外婆住在徐匯區「上只角」的小洋樓裡,看到外孫遠道而來,燒了滿桌小菜款待。可是從小跟父母在湖北長大的朱松濤已不熟悉上海口味。

外婆夾了一筷子紅燒鱸魚送到朱松濤碗裡。他一嘗,是甜的!哪裡咽得下去。只好乘外婆不留意,把碗裡的魚肉撥到飯桌下,用腳踢開了。

終究,「小動作」被外婆發現。外婆不禁笑了,說:「這都是你媽媽從小吃到大的菜,上海菜最好吃啦。」朱松濤吐著舌頭,偷偷放下筷子。

誰能想到9年後,這個吃不慣上海菜的男孩再到上海時,會進入上海老飯店工作呢?這恰恰是一家以呈現上海本幫菜見長的飯店。如冥冥之中被外婆的心願指引,朱松濤回到了母親離開的城市。在老飯店,從切配開始,他有機會從頭學習上海的文化,也從學吃上海菜、學燒上海菜開始,最終真正愛上這座城市。


舊校場路的榮順館

清朝末年,在浦東川沙,有一對擅長烹飪的夫婦。丈夫名為張煥英,平時擅長烹飪菜餚,鄉裡鄉親凡有人家舉辦婚慶宴席,夫婦倆都樂於幫忙。時間久了,張氏夫婦的廚藝在鄉間遠近有名。光緒元年(1875年),張氏夫婦做了一個決定——離開家鄉,到上海市區去經營飯館。


此時的上海城隍廟周圍,節日性的廟會開始向固定的商業市場演變。今豫園周邊當時出現了十餘個商業公所。商販沿園徑開店百餘家,形成各具特色的彎彎曲曲的商業街市十餘條,銷售箋扇、玉器、眼鏡、書籍等商品。張氏夫婦選擇在這裡開始自己的創業。1875年,城隍廟西北角的舊校場路11號,上海老飯店創建。原名「榮順館」,也曾一度被老客人叫做「老榮順館」。


此時,上海城隍廟周邊地區商業大體分布是水果、蔬菜地貨、冰鮮在十六鋪;人參藥材在東門外鹹瓜街;棉花在東門外;糖在洋行街;木行在董家渡;船用纜繩五金在鐵錨弄;綢緞在東門外,洋布尼龍在東門內;衣莊、帽鋪在彩衣街(今復興東路)、東街;米業在東門外大碼頭大街;竹器在篾竹街;珠寶玉器在老北門;箋扇、書畫、古玩、骨牌、象牙在城隍廟及四牌樓。四方客商往來,貿易興隆,人氣旺盛,榮順館的出現可謂應運而生。


資料顯示:榮順館創辦時為單開間門面,樓上樓下,前面闢為店堂,放置三張八仙桌,由於店堂太小,其中一張八仙桌還是靠著牆壁,故實際上僅有兩隻半桌子,配備了11條雙人坐的長凳,可同時供應22人就餐;後面闢一小灶間,作為燒菜煮飯之地;低矮的二樓,既是臥室,也是小倉庫,堆放一些大米、乾菜之類的食品。張氏夫婦擅長烹飪濃油赤醬菜餚,一個負責上灶烹飪,一個當堂倌待客。

到了20世紀30年代,「榮順館」店堂已經發展到兩層樓面。這時,張煥英的兒子成為掌門人,他十分講究菜餚的色、香、味、形,同時又善於學習,創製了一批看家菜,如八寶辣醬、椒鹽排條、紅燒甩水、油爆河蝦、糟缽頭、肉骨頭黃豆湯、青魚禿肺等,聲名日隆,也形成了一群相對固定的回頭客。

上海人對經常去的地方叫「老地方」,「榮順館」的老吃客就暱稱它為「老飯店」。上海解放以後,「老飯店」規模擴大,生意更為興旺。1965年,已經經營了90年的榮順菜館正式更名為上海老飯店。


味蕾開始說上海話

差不多在老飯店改名的同一時期,朱松濤的媽媽離開上海殷實的家庭,與無數上海年輕人一起,前往新疆支邊。


在邊疆,她遇見了一位湖北小夥。婚後,她隨他去湖北安家生子。朱松濤的父親也是一位廚師,燒得一手好菜,自然也包攬下了家裡的灶臺。所以,朱松濤從小吃著武昌魚、豆皮和蓮藕燉排骨長大,直到8歲那年來到外婆家,他的味蕾第一次接觸到了上海的滋味。


1992年,朱松濤參加工作,在上海老飯店擔任服務員。一年後,他應徵入伍,成為一名消防戰士,在上海奉賢服役。三年部隊生活,他和來自天南地北的戰友結下生死友誼,但天天吃的是食堂的大鍋飯。只有回到外婆家時,外婆還是一桌上海小菜招待,像一縷鄉音,開始讓他感到親切。


1996年,朱松濤退伍後回到上海老飯店,開始進入廚房工作。三年學切配,兩年做冷菜。他入職時上海菜泰鬥李伯榮正掌管後廚,對待青年廚師尤為嚴格。朱松濤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工作的煩瑣辛苦,而是口味。工作日的每日二餐,他都在上海老飯店吃職工食堂。在所有的菜裡,他最喜歡八寶辣醬,但漸漸地他開始喜歡上油爆蝦和鱔糊,並最終開始偏愛紅燒河鰻。


5年過去了,如果朱松濤的味蕾會說話,那這條舌頭從此說上海話。

口味裡的城市密碼

上海人將上海老飯店的菜作為上海菜的標準。這裡因襲的傳統風味曾多次在世界烹飪大賽和全國烹飪大賽中獲得金牌,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還多次接待過各界貴賓。


廚師們回憶:在來訪的客人中,印尼前總統梅加瓦蒂不喜歡吃魚,但一盤紅燒 魚上桌後令她頻頻下筷;新加坡前總統納丹對蝦子大烏參愛不釋手。


同樣濃油赤醬,但菜和菜的滋味卻有微妙的區分。如紅燒肉是入口鹹,收口甜。而油爆蝦則相反。還有一道八寶辣醬,幾乎是每家本地菜館的拿手菜,但其中到底是哪八樣食材,醬料用何調和,又都是各自不可外傳的秘籍。


同樣在上海菜裡,也能看到一部上海的移民史。如響油鱔糊取法於安徽菜,蝦子大烏參則源自魯菜,扣三絲裡又流著淮揚菜的血液。移民們帶來了上海的商貿繁榮,也將各地口味留在了黃浦江邊。

在那些忙於學手藝的日子裡,朱松濤有時回外婆家所在的小洋房。那時外婆已經移居境外,外婆的老鄰居會特意做上海菜來接濟這個休假獨居的小夥子。直到有一天,鄰居回家,看見朱松濤燒了佳餚送來分享。外婆臨終前,朱松濤去看她。病榻上的外婆精神不濟,但當得知小外孫如今成了掌勺上海老飯店的廚師時,外婆由衷地開心。兜兜轉轉一圈,家人不僅終於回到了上海,也在口味上認祖歸宗。


如今朱松濤下廚給女兒做飯。女兒愛吃正宗上海菜,對湖北菜也照單全收,她適應快餐和西餐,也能無縫銜接街上的奶茶、串串和川湘菜。她不再像父親那樣有校準口味的煩惱。這看似最為私人的口味裡,藏著一個普通家族過去幾代人走過的道路,或許,也隱藏著上海未來的活力。

(刊於2019年5月17日解放日報解放周末知滬版)

點擊下面連結,可讀部分「朝花時文」近期熱讀文章:

一泓清水浸潤了張家90年歲月 l 林文俏

逢場作戲的語言 l 餘華

姆媽一個夢,驚動了我大半輩子 l 顧建華

「九州」拋錨錄 | 毛尖

再見,我的那些書們 l 簡平

我從未戴過「鐐銬」 | 蘇秀

與蘇州的「外來者」陸文夫聊天 | 劉放

二三兩酒,七八隻蟲子 | 王太生

沙耆 l 陳鵬舉

天落水 | 金玉明

「痴人」戴敦邦畫「夢」 l 張志萍

名家禮物之林海音的手錶 l 張昌華

巧姐沒能展開的另一種人生 l 詹丹

這是「朝花時文」第2055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wbb037@jfdaily.com。投稿類型: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乾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註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

蘋果用戶請長按識別二維碼,鼓勵編輯

相關焦點

  • 在家就能吃到上海老飯店精心準備的一桌年夜飯!一個電話就能搞定!
    2021年的年味就在這一桌團圓飯退休俱樂部聯合上海老飯店為大家獻上豐盛的年夜飯!上海老飯店,是上海人都知道的「老字號」,創建至今已經145歲了,很多人都是他們家的回頭客。上海老飯店 年夜飯福籃火熱預定中!想吃老飯店的年夜飯卻訂不到?沒關係!退休商城聯合上海老飯店為您隆重推出年夜飯半成品禮盒啦!在家就能吃到老飯店大廚的美味!
  • 入住和平飯店,走進老上海的風雲故事,看盡外灘繁華與滄桑!
    來外灘賞黃浦江美景,看老建築成為遊客必打卡的項目。而在外灘的幾十棟老建築中,這座擁有綠色屋頂的「遠東第一樓」不得不提,1929年,當時富甲一方的英籍猶太人愛利斯.維克多.沙遜在上海外灘建造了一座飯店,幾乎把整個歐洲都給搬了過來,它當時叫「華懋飯店」。
  • 上海老飯店開啟連鎖發展
    作為上海老飯店直營連鎖首店,浦東店傳承了老飯店的百年本幫「基因」,與浦西的豫園旗艦店交相輝映,成為浦東地區品嘗本幫菜的美食新地標,續寫滬上餐飲老字號發展的又一全新篇章。 他首先衷心祝賀上海老飯店在浦東首店順利開業,這也是豫園股份多年來一直非常希望推動的一件事情,這次上海老飯店新店在復地活力城落地,是豫園股份多業務板塊協同效應的體現,祝賀豫園餐飲管理團隊。
  • 上海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隊
    原創 曉田 上海老底子上海和平飯店老年爵士樂隊作者:曉田作者按語:這是我於2017年10月30、31日發表在北美《世界日報》副刊的一篇隨筆,回憶二十多年前在上海和平飯店 欣賞老年爵士樂隊演奏引起的感受。
  • 閱讀建築 | 「遠東第三大飯店」,老上海演藝明星薈萃之地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流行的Art deco(裝飾藝術)設計風格,獲得了「遠東第三大飯店」的美譽。這裡曾是阮玲玉、胡蝶等老上海電影明星爭相登場的社交勝地,也是那首經典老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發源地……上海揚子精品酒店是一個具有八十多年傳奇歷史的酒店。其前身揚子飯店由留法建築師李蟠設計。
  • 上海老飯店、點都德強勢來襲!
    其中有兩家超級網紅店:上海老飯店、點都德。本來需要去市區才能吃到,排隊排到天黑的網紅店,嘉定也有啦!! 01 上海老飯店 地址:5-6F 創建於清光緒元年的中華老字號,上海本幫菜的傑出代表,曾在《舌尖上的中國2·心傳》播出。
  • 老字號|炮火不及美食,老飯店崑曲正繞梁
    上海市豫園附近,有三家飯店給人印象很深:綠波廊,南翔饅頭店和上海老飯店。如果把這三家店以上海戲曲喻之,綠波廊就是越劇。越劇長於抒情,舞臺的設置唯美典雅,而且多以才子佳人為主題,最符合綠波廊「雅致」的氣質。南翔饅頭店則是滬劇。滬劇來源於浦東民歌東鄉調,善於敘事,貼近生活,百姓喜聞樂見,最符合南翔饅頭店「親民」的風格。
  • 上海和平飯店:以文字與歷史塑造我的隱秘領地
    我在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在回想那些我熱愛的老電影、老上海、以及海派作家的旖旎細語……——張樸好時光虹影直接拿了穆時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的語句:「上海,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虹影把自己交給1941年的孤島上海,以情寫情,亦動了真情,女主角於堇在舞臺上跳出的狐步舞,姿態旖旎,迷人絢麗,是一個回不去的老上海。如今,到了和平飯店的茉莉酒廊,卻可以在這裡以老上海下午茶的形式,加之讓跳交誼舞的老師帶領大家在彈簧地板上跳一曲,來再度揣摩。穿越時光的手,握著溫暖如舊。
  • 上海「吃貨」最懷念的淮海路,有多少飯店消失了?
    小時候聽大人說起淮海路的特色飯店,有以紅菜湯聞名的東華飯店,有上海最大的做俄國大菜、尤以冷盆豐富的卡夫卡斯等;可惜我們無緣一見。而在我們眼皮底下消失的有:老松順飯店(394號)、由上海名酒店老萬茂酒棧變身而來的茅山酒家(601號)、魚香肉絲出挑的川揚幫綠野飯店(689號)、蘇式面點與糕點齊飛的滄浪亭點心店(691號)、以烤鴨和粵菜聞名的大同酒家(725號)、前身羅威飯店、主打法式西餐裡有我歡喜的煙鯧魚的上海西菜社(845號);還有烤鴨和狗不理做頭牌、但我卻愛其蒸餃的原名天津館的京幫燕京樓(1029號)等。
  • 上海花園飯店,曾只對外賓華僑開放,當年時髦的上海人都去吃過喜酒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今年3月20日,上海花園飯店的官方微信號,發了一條短短的消息:花園飯店的合作協議於
  • 上海和平飯店,穿越百年的奢華五星來了~
    19世紀的上海,西方文化和東方文明在此相遇,為遠東這座繁華的港口城市帶來狂熱的活力與機遇。和平飯店(原名華懋飯店)應運而生,獲讚譽「遠東第一樓」。如今,它不僅僅是令人紙醉金迷的「遠東第一樓」,更成為上海百年間浮光掠影的重要見證——錢學森、卓別林、魯迅等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跡,上海市長徐匡迪曾在此宴請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它還是《阮玲玉》、《梅蘭芳》、《
  • 舊上海飲食:各地菜館雲集,來自這裡的飯店佔了一半!
    上文說到,大小飲食攤擔數萬之眾在舊上海遍地開花。在大批飲食攤擔興起的同時,菜館也紛紛在上海面世。最初,上海的酒菜館並不多,且都是本地人開的中小菜館。清鹹豐時,上海最著名的本地菜館,有鴻運樓 、老飯店和德興館等,經營幹切鹹肉、炒肉絲、燉醃鮮、三鮮湯、紅燒魚等。
  • 從《旗袍美探》中追尋老上海的「舌尖美味」
    由馬伊琍與高偉光聯袂主演的《旗袍美探》曾經火爆熒幕,這部電視劇把探案場景放在了素有「十裡洋場」的老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可以說匯聚了東西方各種文化,從文化、服飾、美食等等方面,都碰撞出不一樣的味道。
  • 外灘邊上「三老」樂隊,將老上海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經典再現!
    每當夜幕降臨,在上海灘C位的和平飯店,傳來熟悉的旋律,復古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風情,都在那一首首耳熟能詳的老歌中緩緩流淌出來。當你走進這個爵士酒吧,當你看到臺上表演的那群人,那一刻的震撼真的無法形容。他們白髮蒼蒼但穿著精神奕奕的藍色西裝,他們神情專注,乾瘦的手指划過懷抱的樂器,他們是和平飯店的老年爵士樂隊。
  • 「「老底子」上海年味」,一次嘗遍新老上海菜代表,品嘗名廚復刻失傳名菜 | 元宵巨獻,限量發售
    有一句官方的說辭,形容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我認為這種特別強的包容性,就是海派精神,在這種精神影響下的上海菜,即是海派菜。細分起來,有「紅房子」的海派西菜、「梅龍鎮」的海派川菜、「新雅飯店」的海派粵菜、「燕雲樓」的海派京菜、「大富貴」的海派徽菜等等。
  • 夜上海·味道|迎接西班牙的熱情滋味
    [申之魅]迎接西班牙的熱情滋味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瀕臨地中海,多元文化薈萃,飲食文化「充滿了陽光和海水」。西班牙人生活舒適休閒。緊接著將煮熟的米飯放鍋內中反覆翻炒,以求增加米飯的香氣,這口鍋有點像上海的平底生煎鍋。上桌前在米飯上放上魷魚、貽貝、蝦等再度烤制,賣相絕佳,米飯、海鮮湯與新鮮海產碰撞出豐富的滋味。在西班牙,海鮮飯通常會做得有些夾生以增加嚼勁,味美的大廚對此進行了改良,將米飯做得更軟些以適合中國食客的口味,細細咀嚼,米飯鮮中透甜,烤過的海鮮帶著特有的焦香。
  • 上海王寶和大酒店攜手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辦臺灣美食節!
    反覆的鹽漬與日曬過程,將海鹽與魚卵的鮮美海味全鎖進烏魚子裡,搭配蒜片與白蘿蔔片一起食用,更能帶出這「臺灣烏金」的美好滋味。鹽酥蝦在臺灣的經典小吃鹽酥雞,即是將雞肉等食物切塊、用醬料醃漬、過粉後油炸,香酥可口的食物起鍋後,再灑上鹽、胡椒、蒜、辣椒等辛香料,教人一吃上癮,欲罷不能。
  • 上海和平飯店歲月「食」光,經典永恆與網紅拍照,都在這些餐廳裡
    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她的《成為和平飯店》一書中如此寫道:「沒有一座紀念碑,能比和平飯店更勝任來做上海的紀念碑。」可以說上海灘的風雲故事,百年來的名士風流,都被凝縮在了這裡。來上海,打卡和平飯店,是一件「幸事」,即使不入住,也可以來體驗歲月「食」光,那些經典永恆與網紅拍照,都在這些餐廳裡!
  • 上海錦江飯店1967年秘聞
    此事必須追溯到曾任上海副市長(1983至1985)的全國公安部長(1985至1987)阮崇武在崑崙飯店與公安部脫鉤的要求下實行招標,錦江在招標中勝出,時任錦江集團負責人任伯尊(錦江集團歷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認真對付,所有餐飲原料全部從上海用冷藏車運往北京。崑崙飯店歸錦江之後,侶海巖的出現又是重要環節。侶海巖偶然的代理總經理大獲成功,之後開始酒店生涯。
  • 圖遊 上海這家飯店拍過40多部電影,竟還藏了個免費博物館!
    和平收藏館地址:黃浦區南京東路20號  上海和平飯店建於1929年,原名華懋飯店,享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在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前夕,和平飯店獲頒上海電影家協會評予的「百年電影貢獻獎」。伴隨著西方電影工業的登陸與發展,和平飯店從20世紀30年代起,以其傳奇、奢華、輝煌的特質,成為百年上海電影業的明星。1937年,由趙丹、周璇主演的影片《馬路天使》在外灘開拍。隨後的幾十年來,有40餘部電影曾在和平飯店取景,其中不乏多部國內外知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