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機、瑜伽墊、康復床……走進火炬開發區醫院的運動康復中心,仿佛走進「健身房」。260平方米的室內,患者們正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練習各種動作。
這是全廣東省第二家將運動健身引入治療系統的醫院,去年2月向市民開放以來,已從1名醫師發展到4人,每個月診療達800多人次,通過開「運動處方」的方式,讓越來越多的頸肩腰腿疼痛患者學習如何在運動中康復,同時在康復中科學運動。
●依靠運動改善體型
通過矯正走路姿勢也能改善體型?16歲的小彭(化名)是珠海一名職業自行車手,從小就有點O型腿,近年來訓練後腿踝疼痛明顯。多方問診後,來到火炬開發區醫院康復中心就診。不打針、不吃藥,曾憲明為他設計了專業的「運動處方」,共涉及近30個康復動作,連續五天,每天3個小時。5天後測評顯示,小彭兩膝之間縮小2釐米,效果明顯。
治療前後對比圖。
火炬開發區醫院骨外科主任醫師、骨科和疼痛科主任曾憲明是運動康復中心創立的推動者。作為全國較早將運動與醫療相結合開展運動康復的醫療團隊之一,他們花費了5年時間到各地學習運動康復知識,在原骨科和頸肩腰腿專科的基礎上,把疼痛專業、中醫專業、康復專業、運動康復專業、神經內外科等7大專科醫生、設備和技術組合到一起。去年中心對外開放後,診療人數穩步上升。
曾憲明介紹,往常醫院的康復科多以出現結構性問題的病患為主,還有些雖有疼痛但原因未明。在他看來,「60%的頸肩腰腿痛患者不需任何治療,只要讓他們了解正確的方法、姿勢,適時休息病情就會大大好轉。」
●開具「運動處方」令運動更科學
康復中心有一套足底壓力系統,記者嘗試走在上面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左右足底受力不太平衡。
「這就是常見的高低腳,通過儀器設備評估受力點,教患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走路康復。」比如走在傾斜的路面,哪只腳走高一點的坡面,哪只走低一點的,這樣能起到糾正高低腳的作用。
康復中心最近還引進了一臺表面肌電圖設備,通過評測患者的動作模式,了解肌肉群的啟動順序,科學評判發力是否規範。
除了儀器設備外,康復中心還有能評估跑步姿勢的跑步機,健身房常見的健身球、瑜伽墊、健身環等,患者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通過練習適合自身的抗自重運動訓練,調整呼吸模式等,進行運動康復。
王小姐是名健身愛好者,前段時間因舉鐵重量過大,導致肩部受傷,拍片顯示肩關節內有積液,需幾個月時間恢復。在火炬開發區醫院運動康復中心,同樣針對性練習後,肩關節活動度改善,結束的時候還獲得一套專屬「保健操」,便於回家自行練習。
隨著近年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久坐族」「低頭族」越來越多,肩頸腰腿疼痛患者的比例越來越高,且呈年輕化趨勢;同時熱愛運動健身的人也越來越多,但不科學的運動反而會導致運動損傷。
越來越廣泛的受眾需求,也是曾憲明和團隊大力推動運動康復的原因。在他看來,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從小孩到大人,都該給自己做一次系統的運動評估,來了解是否存在日常不良姿勢,不正確的運動模式。「早日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並應用到日常中,才能讓身體這臺機器運轉得更持久、更健康。」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文+/記者 李瑋瑋
◆圖+2、視頻拍攝/記者 王雲 部分為資料圖片
◆視頻後期/馮明旻
◆編輯:唐益
◆二審:張鵬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