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20年娛樂圈最大的新聞,《老友記》重聚絕對榜上有名。
正值《老友記》播出25周年之際,HBO Max宣布,將請劇中的六位主演重回《老友記》片場,參與製作一檔一小時的無劇本特輯。為此,每位主演可獲得300萬-400萬美元的片酬。
豆瓣上的影視頁面已經迫不及待地建起來了。
自1994年開播、2004年完結後,要求《老友記》主演重聚的呼聲就不絕於耳。但縱使群眾呼聲高漲,劇組巋然不動,粉絲想嗑新鮮的糖,只能靠主演不時放出的零星幾張不完全私下碰面照。
後來大家都發現了,不重聚不是因為傲嬌,更多的還是因為檔期不合,以及錢沒談攏。
畢竟這一經典劇集,每年都能給版權方華納兄弟賺足10個億的美元。手握2%合同權利的主演們,每年也都能拿到2000萬美元的「養老金」。要不是天時地利人和,壓根沒有配合折騰的必要。
今年Netflix的合同到期後,《老友記》的流媒體獨家播放權就由HBO Max接管。若不是擔心大量付費用戶流失,《老友記》在去年就該從Netflix下架。然而風水輪流轉,HBO顯然更懂得如何吃死觀眾。
六人組的國民度毋庸置疑。飾演「瑞秋」的詹妮弗·安妮斯頓去年10月開通了Instagram帳戶,上來就曬合照,直接把平臺的伺服器搞垮。5小時16分鐘內收穫了100萬粉絲,打破了平臺的紀錄。
而重聚特輯確定製作的消息放出後,六人組幾乎同時曬出的合照,又讓大伙兒狠狠激動了一把。
對於這一消息,另一平臺Apple TV+卻暗開嘲諷。面對股東「是否會買續集」的提問,庫克表示不屑——我們只搞原創,才不玩重聚炒冷飯那一套。說到做到,人家早已把詹妮弗請去當原創劇《早間新聞》的主演。
不過說真的,就算這個重聚特輯有多麼萬眾期待,無非也就是cue老梗、角色25年後的變化。不脫離原作,玩不出新意;脫離了原作,又大失人心。
所以,除了收割一波情懷稅,重聚究竟有何意義?
期待中的重聚,直叫人尬到腳趾抓地
不知何時起,各大綜藝開始玩起了「老片重聚」梗。
在「新劇不如老劇」的普世觀念下,只要年頭夠陳,什麼都是香的,以至於連《一起來看流星雨》這類曾飽受吐槽的神劇,也能靠重聚橋段刷一波存在感。
顯然,重聚這招,外國人沒有我們玩得順手。畢竟,能因為其中一個主演不到就聚不成的節目組,絕對沒有掌握到收割收視率的正確姿勢。
當然,主演能全部到齊,是為上上策。比如東方衛視2020年春晚,把《情深深雨濛濛》的主演們歸攏到一塊兒唱了兩首歌。
熟悉的兩對CP牽手亮相,昔日白玫瑰歌聲一起,陸振華、傅文佩和雪姨難得手拉手、慈眉善目地看著兒女們,是個老粉都得啪嗒啪嗒掉淚。
背景VCR不能少。
人能到齊可不是件容易事,怎麼能唱兩首歌就放跑?
於是又是老劇新演,讓左擁右抱一派和諧的場景在老陸家出現。
黑豹子跳廣場舞,這齣我是真沒想到。
又是老橋段重演,讓主演操不同的方言,把原劇的情緒氛圍破壞得只剩搞笑。
演完渣男告白part,兩位主演都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又是表情包真人化、你演我猜,看誰能跑得更偏。
不過到這兒,尷尬的主要還是觀眾。上晚會前的多次排練,早把演員的恥感給磨沒了。而臨場發揮,才能讓演員們的塑料情暴露得更真切。
這就不得不說另一種重聚形式:主演能來但實在湊不齊,堆一圈配角,場面也不會太難看。《王牌對王牌》第五季,就把《還珠格格》的一眾演員都請了來,還喊出了「史上最齊」的口號。
究竟有多齊呢?
作為常駐嘉賓,小燕子、五阿哥、皇阿瑪是不能少的;
只要劇情需要,當年的小鄧子小卓子就可以應聲而出;
原裝紫薇不在,不妨礙紫薇的公公婆婆上場;
小夥伴也不能缺席,蒙丹、蕭劍、柳青、柳紅,站一塊兒就是迎賓樓四寶;
感覺舞臺還是有點空,那就把當年欺負過小燕子的棋社杜氏夫妻也一併請來……
人是齊了,感動也應該有了。就是不知道現場觀眾為什麼要站起來合唱當年的主題曲,或許這也是重聚套裝的一部分。
而突然被cue上臺的演員,其實也尷尬。試想一下,23年沒有聯繫的「前同事」,碰了面能說什麼呢?連個坐下假裝吃菜的藉口都沒有,張口只能說些輕飄飄的寒暄。
對著四十多歲的人說「你長高了」,這是真沒詞了。
重聚這個梗玩得有多泛濫,趙薇恐怕最有發言權。畢竟身為一個常駐嘉賓,第一期要夢回大清,第二期又要魂歸民國,上一檔綜藝要在自己的三生三世裡跳來跳去,實在怪累的。
實誠孩子,一不小心就把真心話說出來了。
除了一次次重演老橋段,就是一次次憶當年。最配合的張鐵林,每次在綜藝上和趙薇、林心如等人重聚,就開啟複讀機模式,把當初睡凳子、鑽車底、嚴寒下工作的往事輪番滾動播放。
從《中餐廳》說到《幸福三重奏》,從《幸福三重奏》說到《演員請就位》,像極了說你小時候養你多辛苦的爹媽,聽得人寧願出門相親。
不能怪廣大電視觀眾膩煩了重聚梗,實在是節目方想不出創意、只顧偷懶收割情懷的時候,忘記了情懷也有被透支的一天。
好好的重聚番淪為湊時長的產物。
「8號風曝」統計了近兩年在熒幕上重聚的IP及演員,光是張鐵林就被遛了9回。看這頻率之高,就算這回憶再好,曬多了也脆呀。
重聚就重聚,別一言不合拍續集
綜藝節目的試錯尚有轉圜的餘地,但有些人還偏偏要用老IP裝新酒,請「原班人馬」,拍不倫不類的新劇或續集,直接被市場教做人。
血淋淋的例子就在眼前。當年拿下了8.5分的《法證先鋒》,水準只勉強維持到第二部。第三部大換血之後,評分直降。正當吃瓜群眾以為這就是低谷的時候,第四部華麗登場,現身說法「什麼叫水劇」。
當年的《法證先鋒》有多火?最火爆時收視率達到43點,觀看人數超220萬,相當於當時近1/3的香港人口。情懷濾鏡之厚重,讓第四部的首播收視率都高達33點,打破了TVB八年來的紀錄。
然而當大家懷著期待的心情打開播放器,看到的卻是連口罩都戴反。
男主不管是看到屍體,還是看到女朋友被侮辱,臉上都是不變的冷漠。
連最關鍵的破案環節,不是靠湊巧,就是靠靈機一動。
看到同事拿保溫杯喝水,就聯想到死者傷口的形狀奇怪,認為可能是保溫杯上的彈扣所致。一旦形狀比對成功,就確定了兇手的身份,仿佛這款保溫杯只有兇手才能買到。
這種水平的刑偵劇,不知道是小看了老百姓的智商,還是抬高了編劇的智商。
這個表情還真是不忘初心。
我們愛過的《法證先鋒》,明明就是以理智、嚴謹、公正的破案過程取勝。童年男神歐陽震華出演的男主高彥博,工作不遺餘力,但從不急於下判斷,以免冤枉好人。
身為一個丈夫,他也始終溫情脈脈。會照顧人,還會逗人開心,簡直是居家好男人的典範。
即便是早先被打過低分的第三部,也以先進的檢驗手法博得了觀眾的欽佩。利用一顆牙齒,提取出了無法在腐壞屍骨中得到的DNA。
說起來還要感謝同行襯託,正是第四部的無底線滑坡,反而讓觀眾記起第三部的好,回頭多補了幾顆星。
本來,時代進步和技術發展,應該給影視劇帶來更新的面貌。然而除了高清的畫面、過分超前的布景和設備,就只剩想當然的情節設計。最初吸引人的、屬於法制社會的精華,早已蕩然無存。
不止於此。能拿8.7分的《炊事班的故事》,到《伙頭軍客棧》就只剩5.4分;8.8分的《家有兒女》之後,是5.3分的《家有兒女新傳》;9.5分的《武林外傳》,拍成電影勉強有個6.4分……
聽說原劇9.6分的《西遊記》,其原班人馬出演的《財迷》也要上映了。至於成果如何,想必大家心裡也有數。
如果重聚,請讓角色歸角色,讓演員歸演員
若不是出於對老劇的肯定,也不會有人追著求重聚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看重聚番,其實是找回我們愛老劇的初心。
但重聚,不該是Ctrl+C、Ctrl+V的原樣奉還,也不該是被強行意淫的產物。
此前《老友記》三位女主演應邀上了《雞毛秀》,在主持人的要求下皺著眉頭念完了油膩無比的臺詞。
關於重聚,有的是正面範本。2018年,央視聚齊了八十多位《水滸傳》的劇組成員,聊起當年拍劇的軼事與心酸。
比如,拍一個名著改編劇,要冒著名譽受辱的風險,一不小心就要被人指著脊梁骨罵。要知道,《水滸傳》不止一個版本,70回本、100回本、120回本結局各不同,沒處理好,分分鐘引眾怒。
為了選一個合適的角色,副導演走南闖北,花費大半年的時間,只為找到最合適的林娘子。而阮小五的人選,也是在跟著對方輾轉多地,經過長時間的考察之後,才定下的。
副導演坦言,在網際網路時代下,「這樣的美差今天不會再有」。即便信息再發達,一個人的神態總不如親眼所見來得真。
而觀眾的反饋,也被他們切實放在了心上。在那個年代,砸電視不是一個梗,而是真實發生過的新聞。你可以用各種方式表達不滿、發表建議,而不用懼怕被粉絲控評。
聊起拍攝往事時,這些老戲骨的煽情止於合唱,憶苦止於相視一笑。他們不再是林衝、武松、潘金蓮,而是回歸了演員自身,以過來人的視角回望,告訴我們——原來那些攝人心魂的經典是這麼拍出來的。
原來影視圈不是只有圈錢,真的有理想主義至上的人,拿著極低的薪酬只為製作精品。
原來那個年代,新演員抱著酒往老演員房裡跑,真的純粹就是想討教演技。
原來真的有導演為拍好一個劇,脫產一年只用來讀書,而不是劇本拎起來就拍。
一句話,就是「沒愛錯人」。
正是這些如今說起來雲淡風輕的點滴,組成了我們寶貴的影視回憶。
說到底,老同學聚會已是不易,談心敘舊即可,又何必非要強組一臺大型聯歡會呢?
如今頻繁被透支的老劇,正在被重聚番這一最淺薄的形式,剝除回憶的濾鏡,再慘遭現實磨皮,讓我們逐漸開始懷疑起自己曾經愛老劇的眼光。
眼下,一切都要快——快出新IP,快出新續集,快炒老CP。新鮮出爐,用後即棄,資本之下,流量至上,奪人眼球,一地雞毛。
我們受快餐文化的荼毒已經夠多了,別再讓老劇也成為時代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