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拍一,我拍一,馬蘭開花二十一,」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跳皮繩時愛唱的歌謠?
在野外,馬蘭很小,很不起眼,只有在開花時節,才會被留意到。就算注意到了,很多人還會把它誤認為是野菊花或者其他什麼菊的。
其實它只是野菊花的親戚罷了,它屬於菊科這個大家族,卻有著自己的故事。
作為一種野菜,早春時節人們常掐馬蘭嫩頭食之,故大家又管它叫「馬蘭頭」,它常與香椿、薺菜齊名,是春季野菜中的「三巨頭」之一。
對於現代人來說,野菜是用來嘗鮮的,而明《救荒本草》、清《野菜贊》、《明詩綜》等古籍都介紹了馬蘭頭救荒或家常的吃法。
想來,在食物匱乏的年月──三月,往往也是農家青黃不接的時候。馬蘭頭雖是菜,非常時期,卻也是百姓的救命糧。
「吃糠咽菜」的年代,必有馬蘭頭的一份貢獻。只不過,這種辛酸,當下的我們早已體會不到。馬蘭頭那淡淡的苦澀與清香,仿佛也只是現代人吃膩了大魚大肉之後所苦苦尋覓的補償。
「明前馬蘭菜中寶,明後馬蘭羊口草」,因為季節的不同,馬蘭頭的口感有天壤之別,食馬蘭,最好在二、三月間。穀雨過後,已無嫩頭,氣味也缺清香。
《蔬食齋隨筆》引詩曰馬蘭頭「洵美草木滋,可以廢粱肉」。馬蘭翠嫩的外形,沁人心脾的滋味,當然是作為前菜和開胃小食的絕佳選擇。
不少酒家的前菜就是剁碎的馬蘭頭拌以香乾麻油。《隨園食單》裡的做法則是「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膩後食之,可以醒脾」。
清人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稱馬蘭頭為「蔬中佳品,諸病可餐」。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習慣把馬蘭頭用開水燙熟擠幹拌以細鹽、碎香乾丁,再淋以芝麻油。
蘇南的「馬蘭松」,也是以馬蘭頭為主,配用豆腐乾、竹筍絲或花生米,做成涼拌菜,調入精鹽、麻油,色彩諧和,香味撲鼻,人見人愛。
作為中藥的馬蘭,味辛、苦,性涼,具有清熱利溼,散瘀止血,消積,解毒消腫的功效。
唐代陳藏器較早記述了馬蘭治瘀血之功。其後,中醫文獻還記載了食用馬蘭有清熱、利溼、消腫、解毒、治嘔血及咽喉痛等作用。
近代的著名醫家張山雷所撰《本草正義》曰:「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
民間還用馬蘭外用治療:鼻出血者,將洗淨的鮮馬蘭榨汁滴鼻止血;纏腰火丹(帶狀皰疹),將洗淨的鮮馬蘭搗成泥狀外敷局部治療;乳腺炎者,用洗淨的馬蘭搗爛後,外敷局部有消炎效用。
馬蘭還被用來治療黃疸,對於咽喉痛、喉嚨開裂的症狀,馬蘭都可以讓身體通透,把病毒生發出來。
對於春夏有溼疹或者小便不利,尿液渾濁發黃等症,也可用馬蘭頭、馬齒莧、車前草各三十克,一起煮水喝,就能起到很好的療效。
馬蘭的幼苗、嫩葉、嫩梢、花蕾及花等均可食用,食用方法很多。
馬蘭頭可以簡單的用來涼拌,清爽可口。
想加點小心思的,可以放點配料(像胡蘿蔔、黃瓜、豆腐乾等),不僅看起來更加誘人,吃起來味道也會更豐富。
把馬蘭剁碎做成餡料,放入餃中,滿口都會是春天的氣息。
試試把馬蘭加入早餐的熱粥裡,一天都會感到神清氣爽!
還可以加入喜歡的配料做成馬蘭蔬菜濃湯。
而最具有街頭小巷氣息的,當然莫屬馬蘭香乾,非常接地氣而且味道不錯,還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配料 :馬蘭300克,香乾100克,鹽3克,白砂糖5克,香油10克
食療功效 :甘、平、微寒。香乾健脾胃,馬蘭得春之氣,疏肝氣。
小提示 :最好先加鹽和麻油,把馬蘭用開水焯2~3分鐘,這樣不僅可以去掉它的辛澀味,還能保證它的青綠色。另外,虛寒體質的不宜多吃。
查閱與分享: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私人微信交流學習:gudian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