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候應該廣泛交友,因為只有通過交友,我們才能夠了解別人,也會對這個社會有一個深刻地了解,相對應的,通過了解外界和他人對自己內在的自我意識的建立形成也會更有幫助。當過了30歲,交友圈就應該精簡,因為朋友多一倍,就要多花一倍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去維護友情,也就是要多花了一倍的交友成本。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舉國一個例子。他說,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書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兩個人挖一條水溝要用兩天時間;如果四個人合作,要用多少天完成?」小學生的回答是「一天」。而杜拉克說,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要「一天完成」,可能要「四天完成」,也可能「永遠完不成」。
很多時候,並不是人多好辦事,有時候人越多越麻煩。每個人都有交友的最佳數量,它根據身份、地位、工作性質,單身與否,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因人而異,只有達到了這個最佳數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無用的社交時間,降低社交成本,從而達到社交利益的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社交利益並不是單指經濟利益,也指在心理、情感上的舒適感。
有些人交友魚龍混雜,沒有一個標準或原則,點頭之交也冠以「朋友」之名義,人家隨便一叫就去,自己有事卻找不到合適的幫手,導致白白浪費了好多時間和感情。而要提高交友質量第一步就是要精簡交往圈子,想好了自己的要過的生活,再用友情和愛情去搭配它。精簡朋友圈,削減不必要的情感支出,減少與三觀不合的人來往,興趣愛好完全南轅北轍的也不要再彼此遷就,思想層次不同,或者經濟條件差別太大的也適當減少對這種友情的單方面付出,帶有強烈功利心的交往也很難取得好的結果。減少了這些低效交友,朋友的數量雖然減少了,但是質量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0歲是人生的一個轉節點,30歲以後的人生應該是脫離了懵懂,更有經驗,更有活力地迎接接下來的生活的狀態。要想獲得長久的,更高效的友誼,就要適當去精簡自己的交友圈子,畢竟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交友也是一個人品味的體現,隨便一個人都可以和你稱兄道弟也只能證明你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這樣的人很容易為朋友所累,終致無法擁有太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