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賭王何鴻燊剛去世不久,上個月,又一位香江豪門的傳奇人物也謝幕了。
這個人,就是霍家的女主人,霍英東的原配妻子:呂燕妮。
可能朋友們都不了解她,但呂燕妮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好命女人啊!
縱觀呂燕妮所處的年代,和她一樣處在富商原配位置上的女人,幾乎沒幾個結局好的。
賭王原配黎婉華,自己和子女都下場悲涼;富商林百欣的原配賴元芳,最後分文財產沒有,還要靠二房施捨。
唯有呂燕妮,平安享樂的過完了一生。說到底,還是遇上了一個好婆婆呢!
其實剛開始,呂燕妮對霍英東是單相思~但霍英東的母親劉三原特別喜歡她。霍英東從不違抗母親,就和呂燕妮結了婚。
兩人雖然沒有感情基礎,但霍英東對呂燕妮非常尊重,一直相敬如賓,還育有三子三女。
後來,即使霍英東又娶了二房三房,卻也在霍家定下家規:二房三房必須以長房為尊。
為了遵從母親的遺願,霍英東還早早訂立遺囑,稱只有原配子女可以執掌和繼承家族事業,算是徹底穩固了長房及其子女的地位。
有婆婆的一路「保送」,呂燕妮當真是順風順水~不過她對霍英東的扶持,也是霍英東重視她的原因之一。
霍英東外出創業,是呂燕妮在背後照顧家庭;後來他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富豪,也是呂燕妮幫他遊走人脈,還和黎婉華成了閨蜜,這才促成了和賭王的合作。
可以說,霍家上下能和睦相處,多虧了呂燕妮的管家有道。
呂燕妮去世的時候,霍家長房一脈全部到場,葬禮由長孫霍啟剛和長孫媳郭晶晶一手操辦。兒孫們都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悼念,滿滿的不舍。
據說,呂燕妮生前最寵愛的,就是孫媳婦郭晶晶。
當年郭晶晶和霍啟剛成婚,呂燕妮就很雀躍。為了讓郭晶晶融入香港的生活,也是處處為她著想,連籌辦吃食這樣的小事也時時掛心。
2013年,郭晶晶養病住院,已經90歲的呂燕妮還親自去探望。
其實,何止是郭晶晶,就是對前兒媳婦朱玲玲,呂燕妮也是始終非常喜歡的。葬禮上,朱玲玲更是以義女的身份前來弔唁。
正是因為呂燕妮待人的這份熱忱,對晚輩的這份愛,使得家裡的小輩們都對她非常愛戴。
那個時代的豪門夫人,大多都是珠寶的擁躉者,呂燕妮也不例外。
她晚年的時候很少公開亮相,但每次露面,都收拾得精緻體面~披著絲巾,帶著珍珠、鑽石耳環,或者是翡翠套裝:
既使遇到嚴肅的場合,也會在西裝上點綴一隻胸針:
據說,呂燕妮曾經笑稱,希望自己能變成一顆鑽石,這樣就永遠閃耀,永遠被人愛著。
但當初的她應該想像不到,如今真的有一種技術,可以讓生命也濃縮成寶石。
在生命的終點變成一顆寶石,對於子孫來說是永久的紀念,對於這些熱愛珠寶的人來說,會不會也是更美好的歸宿呢?
骨灰,可以變成寶石?
「將骨灰變成寶石」的想法,最早源於瑞士。
2001年,這項技術傳入美國,有人開設了主營「骨灰鑽石」的公司,才讓這個奇特的項目出了名。
△美國一個小夥子,隨身帶著奶奶骨灰製成的戒指,實現了她週遊世界的夢想
當時就是通過提取骨灰中的碳元素,然後模擬鑽石的形成條件,製成所謂的「骨灰鑽」。
後來這項技術經過了幾年的改進,也有了新的發展。比如前幾年在上海推出的「生命晶石」服務,就略有不同。
他們是直接將骨灰進行高溫熔融,然後取得晶石,這有點類似佛家人所說的「舍利子」:
以這種方式所終獲得的晶石,顏色、形態更豐富一些。
而且根據人體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有的晶瑩透明,猶如琥珀;有的多色交雜,猶如雨花石;有的則與普通石頭相仿。
但相比較來說,還是獲取「骨灰鑽」的過程更複雜一些。
獲取和製作「生命晶石」,通常只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費用2萬左右,方便快捷。
而製作骨灰鑽,除了要確保材料不觸碰空氣以外,還要求員工不用手觸碰骨灰或者鑽石。
製作出來的骨灰鑽,一般是白色的,如果摻雜的硼元素較多,也可能呈現藍色。
而且,在提取成鑽石之後,還會依照客戶要求,製作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的珠寶、擺件、紀念品等等:
自從2016年,「生命晶石」項目在上海推出以來,每年都有數萬人前來製作,每一顆石頭的背後都藏著悲傷別離。
就連保姆縱火案的受害者林生斌先生,都選擇了通過這種方式來緬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東方網的報導
而一對中年夫妻,在女兒去世5年之後都走不出來。他們不想將女兒孤單地放在墓地裡,所以想將她變成一顆寶石隨身攜帶。
當女兒的骨灰燒出來後,這位思念成疾的母親用手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說——我一點都不害怕,我終於可以再一次觸碰到我女兒了。
來自珠寶的永恆緬懷
生和死是我們要面對的最嚴肅的話題,不論是逝者的緬懷、生者的哀思,都需要一個寄託的載體。
擁有永恆「生命」的珠寶,就是其中最浪漫、唯美的一種方式。其實,這種用於寄託思念的珠寶,早就誕生了。
哀悼珠寶
哀悼珠寶能夠在歐洲普及,和那位偉大女王維多利亞脫不開關係。
失去深愛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對於維多利亞女王來說是沉重的打擊。在親王去世之後的幾十年裡,維多利亞女王只穿黑色衣服,搭配的,就是哀悼珠寶。
說簡單點,哀悼珠寶就是能夠用來哀悼逝者的珠寶。有些是金銀的,製作成中空的樣子,鑲嵌透明的玻璃蓋子,裡面可以放置逝者的頭髮。
有的則是以黑色寶石為材質,設計而成色調肅穆的珠寶。常見的包括黑瑪瑙、黑玻璃、黑珊瑚、黑琺瑯、黑曜石和黑碧璽等等。
更有心的,還會設計成各種題材,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紀念逝者。
比如在哀悼珠寶上標記逝者的死亡時間,名字,或者運用垂柳、鮮花等植物題材,天使、上帝等宗教形象,來表達哀思。
微縮肖像畫珠寶
多情的英國國王喬治四世,年輕的時候很是浪蕩花心,生活做派狂野奢侈。
在他22歲還是王太子的那一年,終於遇到了他的「此生摯愛」——一個喪偶2次的寡婦瑪利亞·菲茨赫伯特。
喬治四世對她一見鍾情,瘋狂追求。但瑪利亞卻深知兩人沒有未來,為了躲避王子,她甚至主動離開了英國。
然而喬治四世卻沒有放棄,他派人給瑪麗亞送去一封信與一枚小小的吊墜。也就是這枚吊墜,終於打動了瑪麗亞。
那枚小吊墜上,是一隻孤獨的、真誠的、充滿愛意的眼睛,正是喬治眼睛的縮影。
後來,這種吊墜就被稱為「戀人之眼」。眼睛作為心靈之窗,代表了內心最隱秘的感情,所以才充滿真誠和真摯的力量。
而「戀人之眼」,正是微縮肖像畫珠寶中的一種。
「微縮肖像」就是很小很小的肖像畫,小到可置於掌心,細細把玩。
將這樣的肖像畫鑲嵌在金銀的底託上,周圍再用珍珠、寶石等,加以設計和裝飾,製作成吊墜、胸針、手鍊,就成了微縮肖像畫珠寶。
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光中,微縮肖像畫珠寶,都是歐洲上流社會極受歡迎的藝術品。
君主們當做禮物賜給臣下;戀人藉此作為愛情、婚約的象徵;它還是親情的紀念,可以將家人、逝者的肖像保存其中,隨時戴在身邊。
剛開始的時候,這些微縮肖像仍然是畫在油畫布或羊皮紙上的。
後來,奢侈的貴族開始用象牙替代紙張,畫框也設計得更加華麗,除了金銀雕刻,還加上了更多貴寶石的陪襯:
肖像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再有珠寶藝術的加持,且便攜、精緻,因此直到今天也是頗具收藏價值的古董珠寶。
相片盒珠寶
肖像畫畢竟需要消耗手工藝,所以成本還是比較高。可是等到「相片」被發明出來之後,用相片來作為紀念,就更方便啦~
為了便於存儲照片,讓照片也便於隨身攜帶,相片盒珠寶也應運而生。
將思念之人的照片隨身佩戴,就仿佛他一直在你身邊,這種悼念不是更加充滿人情的溫暖嗎?
隨著人越來越多,墓地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貴,用「生命晶石」處理身後事成為更加環保的方式。
如果製作成珠寶首飾,更是可以和悼念珠寶一樣,作為護身符、重要的紀念品,豈不是更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