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親人之間計較得失,彼此之間,還能不能夠和睦相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親人之間應該講究奉獻,而不是計較得失。
這也是我們主流的文化之一。
會有這樣想法的人,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是重感情輕利益的人。當我們年幼,父母無條件地養我們長大,當父母老了,我們也應當無條件地去孝順父母。
因為血脈相連,我們和親人之間彼此依靠,可以從中可以找到一種歸屬感。
可是,當我們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獨立的三觀,我們會慢慢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每個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對親人奉獻,這是值得提倡和鼓勵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對親人的需求是沒有辦法一應供求,或是無條件無底線地去滿足。
所以,就算是關係親密的親人,也應該建立起彼此之間的界限感。這就相當於給自己建立起一個保護殼,一方面告訴親人: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是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親人明確自己的底線在哪裡,讓對方可以為所欲為。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和親人計較得失。計較得失,不是意味著對親人不聞不問,而是建立彼此尊重的界限,讓彼此之間更輕鬆,更舒服地相處。
結婚前,我是父母誇獎的孝順女兒。
沫沫是家裡的妹妹,還有一個比她大5歲的哥哥。
父母從小就教育沫沫要做一個懂事的女孩子,什麼事情都要先遷就哥哥。而沫沫也十分聽話,學習從來不讓父母操心,還十分照顧哥哥。
父母對沫沫總是很多要求,但是對哥哥卻沒有任何要求。
沫沫的成績比哥哥要優秀,但是父母卻跟她說,女孩子不用讀那麼多書。沫沫初中剛畢業,父母就讓她出去打工掙錢,去資助哥哥的學業。
沫沫雖然心裡有很多不滿,但是還是無奈地聽從了父母的安排。
工作後,父母要求沫沫把每個月的工資都寄回家,卻很少過問她在外面過得苦不苦,累不累。
時間久了,沫沫漸漸看清了父母,覺得他們只愛自己的兒子,卻不愛自己。
沫沫對父母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她越來越不喜歡他們。另一方面,當父母說要孝順他們,並對哥哥好的時候,沫沫卻拒絕不了。
父母做的唯一讓沫沫感到高興的是,他們會對左右鄰舍和親戚說自己是個孝順懂事的女兒。
這樣的誇獎,算是對沫沫唯一的安慰了。
結婚後,我成了父母口中冷血,沒有人情味的女兒。
沫沫對家人的態度發生改變,是在自己結婚那年。
沫沫在工作中,認識了李傑偉。
李傑偉對沫沫十分照顧,得知沫沫從小缺愛,在平時相處中更是十分細心周到。
沫沫被李傑偉打動了,答應了他的結婚請求。
沫沫結婚的時候,父母和哥哥沒有出一分錢。父母說,女孩子結婚,不需要用到娘家的錢,都是男方家的事情。
後來,沫沫生孩子,父母和哥哥對沫沫的孩子也沒有任何表示。
沫沫開始心理不平衡了。
哥哥結婚的時候,女方家要求10萬元的禮金,父母拿不出,就讓在外打工的她去湊錢,還說如果拿不出錢,影響了哥哥的幸福,他們就不認她這個女兒。
哥哥生了小孩,沫沫每次回家,不是買新衣服,就是給錢。
可如今,當自己結婚生小孩了,父母和哥哥對她的態度卻相差那麼大。
沫沫再也不想當父母眼中的孝順女兒了,她開始為自己的小家做打算,也不再對父母和哥哥的要求有求必應。
冬至那天,沫沫帶著3歲的兒子回了娘家,這也是沫沫第一次回娘家。
沫沫遠嫁,婆家在很遠的地方。
這幾年沫沫和老公一直在打工的地方生活,加上孩子小,所以也一直沒有回婆家。
本來沫沫是不想回娘家的,但是老公說,好歹也是自己家人,加上過節了,買點好吃的,回去看看父母,也讓沫沫的孩子見見外公外婆。
沫沫買了100塊錢海鮮回去。
吃飯的時候,父母一直把好吃的海鮮嫁給哥哥的小孩,卻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夾菜。沫沫吃著飯,嘴上不說什麼,心裡卻涼了半截。
但是想到孩子和自己對海鮮並不是十分喜好,也就不那麼在意了。
吃飯途中,父親向沫沫開口要錢的事,說是給哥哥的小孩上學用的。
沫沫一聽要錢,臉立馬拉了下來,直接說沒有。
這些年了,沫沫對家裡的幫助早已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加上他們對沫沫冷淡的態度,沫沫再也不想付出。
沫沫還說:「借錢可以,把之前借的那些錢還給我先,再考慮借不借。」
父親聽了這話,氣不打一處來,憤怒地說到:「你怎麼那麼冷血,那麼沒有人情味呢?都是自家人,說借錢那麼難聽,何必那麼計較?」
沫沫因為這事,跟父親和哥哥的關係徹底鬧僵了。
沫沫也傷心極了。飯也吃不下去了,匆忙收拾東西,準備離開了。
當沫沫一家離開的時候,母親送他們到村路口,並抹著淚對她說:「沫沫,這次你終於成熟了。就不該再繼續對你哥和你爸無條件付出了,這些年可苦了你了。以後啊,你就該好好為自己著想了。」
聽了母親的話,沫沫再也掩飾不了內心的悲傷,原來,母親還是懂她的。
結束語。
親人之間相處,可以互相幫扶,但是沒有無限付出的義務。
沫沫在父母觀念下生活,被要求懂事,付出不求回報。但是,當沫沫也需要同等被對待的時候,父母和哥哥對她的態度卻天壤之別。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讓沫沫在家裡沒有歸屬感,這也讓沫沫開始計較得失了。
每個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不能總是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委屈自己的需求。當一個人心智越成熟,他會懂得,合理的心理距離,會讓自己和別人保持合適的交往距離,從而減輕自身的心理負擔。
作為親人,也要有邊界感,才能讓一直付出的人過得稍微輕鬆一點,畢竟,他也有作為個體的權力。如果一個人的利益總是被犧牲,而且還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這是對他的一種傷害,也是矛盾的起源。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誰比誰容易,也沒有誰一定要依附誰才能生活。懂得在人際交往的時候,把握好距離,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輸出,並能保護好自己和身邊的人的利益,才是一種健康的人際交往。
-END-
感謝閱讀和分享。關於上面說到的話題,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來聊聊你的觀點和看法。我是阿紫,致力於寫各種情感類故事。希望我的文字,能夠給你一點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