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24日電(王逸飛 錢晨菲)大型仿古畫舫「通運號」上,古琴音律曲韻流觴,一筆丹青聯通古今。24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重要活動之一的「京杭風韻」運河雅集活動,在北京通州舉行。
當日,來自北京、浙江、杭州、揚州四地的藝術家紛紛獻藝。
運河雅集現場。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時間 供圖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國家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趙家珍讓古琴音律由指尖「流淌」;中央歌劇院音樂總監、首席指揮、杭州愛樂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楊洋與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族聲樂金獎獲得者歌手王麗達,用南北樂律表達了京杭不同的文化風韻;書畫家郭寶慶和茹峰揮毫潑墨,描繪運河千年風情;國家一級演員、舞蹈家、編舞、製作人王亞彬以舞蹈《行雲》訴說歷史……
此外,南北文化名家共聚一堂進行了深入對話,北京作協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張威和國家一級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陸春祥也分別就如何宣傳好運河文化、傳承好運河文化、塑造南北文化品牌提出了創新性想法和建議。
一場雅集,是一眾文人墨客的相聚,更是細膩文雅的南方文化與大氣豪放的北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而雅集之「雅」背後,南北風韻展示之間,這些源自生活的藝術形式,也讓中國大運河(下稱大運河)的「煙火氣」自然彰顯,直抵人心。
地跨8省市、通達五大水系的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時至今日,有關大運河的故事被世代傳頌,故事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仍在繼續。
以文化的視角觀察,作為發展之河、民生之河的大運河,因流淌於「煙火氣」中,孕育、影響了沿岸燦若星河、蘊含著深厚思想精華和民族精神的文化遺產。
如歷史上許多文學作品都和運河有關。《紅樓夢》「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林黛玉即是沿著運河北上進京。明代文學家張岱也在文集中記載,自己曾沿運河赴山東兗州遊歷。馮夢龍及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基本上都是描寫運河或與運河有關之事。
大運河也鍛造了南北方不同的品格。在江南,運河沿岸匯聚起茶藝文化、桑蠶絲綢文化、地方戲曲等,積澱下古典園林、藏書樓閣、橋梁古塔。在北方,漕運文化、民間曲藝、飲食文化紮根各地,促進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與中原文化緊密相承。而伴隨著歷史進程,這條文化之河更成為中華文化交流交融的主「渠道」,串聯起光彩奪目的中華文明鏈。
不僅是運河雅集將文化藝術進行具體呈現,在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期間,不少嘉賓亦對運河文化的作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運河雅集現場。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時間 供圖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認為,自魏晉南北朝以後,南北差異成為中國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這種差異也是中國文化豐富性和創造性的體現。「正是這條運河把我們如此豐富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生活形態、語言、性格緊緊地連接在一起。」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單威表示,大運河是一個文化的奇蹟。「它孕育了世世代代,包括我們的歡樂、痛苦、眼淚、和平的生活,它是文明生活的組成部分。」
運河故事延續至今,並不斷被續寫,也體現著文化傳承與弘揚的作用。新的歷史階段,如何讓運河文化保持好甚至更具「煙火氣」?
浙江省作家協會原主席、著名作家麥家表示,「很多人可能會有一種感受,大運河和長城有著差不多的歷史,都是奇蹟,但長城的知名度在國際上或遠大於大運河。這與多年來人們對長城的宣傳,及其本身相對獨立的觀賞性有關。」
他認為,隨著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推進,將助力大運河進一步「活起來」,這也是增加其觀賞性的一個有力舉措。同時,藝術家應當把更多感情投放到大運河裡,走到運河邊,寫出一批和大運河有關的作品。
李敬澤指出,僅僅把運河沿岸的好東西、古老的東西展示出來還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讓大運河真正成為承載民族文化創造力的一條河。
運河雅集現場。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時間 供圖
共建共享,已是一種共識。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中,活動組委會發布了《共建共享大運河文化倡議》。
倡議書稱,中國大運河縱貫南北,在廣袤土地上流淌了2500多年,凝聚著中國人民偉大智慧和勇氣,是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組委會號召全社會通過加強運河保護、傳承運河文化、用好運河財富、推動國際交流、帶動全民參與五個方面來推動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和利用,共建共享新未來。
據悉,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共同主辦。由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月訊雜誌社、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新凱悅傳媒集團、杭州運河集團等單位參與承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