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對於第一部影片,第二部《失落的世界》大量取材自《侏羅紀公園》原著小說,其中來自小說的情節包括:小女孩在島上被恐龍咬傷、瀑布中躲避霸王龍(以及霸王龍用舌頭舔人)、狩獵隊副手被一群細顎龍分食(小說中哈蒙德的死法)等。
小演員的名字叫卡米拉·貝勒(Camilla Belle),長大後主演了電影《史前一萬年》。
2. 影片中運送暴龍到聖地牙哥的輪船叫「冒險號」(Venture),與1933年《金剛》中運送大猩猩到紐約的船隻同名。
3. 「冒險號」上的船員可能不全是被暴龍殺死的,因為儘管死去的人很多,但以暴龍的體型不可能在不破壞船艙的前提下殺死室內的人,於是有理論指出,船員可能遭到了迅猛龍的襲擊。
影片中並沒有關於迅猛龍是否在船上的暗示,但在電影相關書籍《The Making of 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中附有這樣一張概念圖,內容是一隻迅猛龍站在走道的淺水中,遠處有一人拿著電燈照射,這個畫面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迅猛龍曾登上了船。
4. 據說在拍攝霸王龍城市大暴走時,劇組刻意安排了幾個日本人一邊逃命一邊驚慌喊叫:「我離開日本就為了這個?!」,指的是島國最著名的怪獸——哥斯拉。
這一條有待商榷,彩蛋君反覆看了這個片段十幾遍,還是沒有找到這句話,甚至連一句日語都沒聽到,反而在尖叫聲中隱約聽到了一句粵語的「救命」,看來還是地球上還是有廣東人不敢吃的生物……
5. 在錄像店旁被霸王龍吃掉的人是本片的編劇——大衛·凱普,在片尾演職員名單中可以看到他的角色被書名為「倒黴的混蛋」(Unlucky Bastard)。
6. 錄像店中能看到幾部「好萊塢大片」的電影海報,包括施瓦辛格主演的《李爾王》(King Lear)、羅賓·威廉士主演的《傑克與「豆莖」》(Jack and the Behnstacks)、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海嘯日出》(Tsunami Sunrise),當然這些都是假海報……
7. 編劇大衛·凱普為《失落的世界》撰寫劇本時,會把一封信貼在電腦屏幕前。信裡面的內容是一名觀眾對第一集的吐槽,說影片中恐龍的出場時間太晚了。
8. 第一部中山姆·尼爾飾演的格蘭特博士以美國知名考古學家傑克·霍納為原型,而第二部中的羅伯特·伯克(Robert Burke)則影射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
現實中,兩人是學術上的死對頭。霍納認為霸王龍是一種食腐動物,巴克則認為霸王龍是主動的獵食動物。霍納曾建議劇組讓伯克在影片中被暴龍吃掉,結果羅伯特·巴克得知後卻很高興,給霍納回信道:「我就說暴龍是獵食動物了吧!」。
9. 影片中,鑽進羅伯特·伯克衣服裡的蛇是一條無毒的奶蛇。人們經常會把奶蛇和具有劇毒的珊瑚蛇混淆,因為它們的顏色和條紋都十分相似。
10. 原著中,莎拉(電影中由朱麗安·摩爾飾演)是一名動物行為學家,而不是電影中的古生物學家。小說裡獨自提前去索納島的是馬爾科姆的朋友,古生物學家理察·萊文,而莎拉是最後一個到達索納島的。電影中則刪除了理察這個角色,改由莎拉提前獨自上島。
11. 史匹柏在觀看《全職浪子》(1996)試映時,對文斯·沃恩(Vince Vaughn)的印象十分深刻,於是邀請他在《失落的世界》中出演一個角色。
12. 狩獵隊副手迪特爾·斯塔克受到細顎龍襲擊時,他先是對它們大喊並扔石頭,接著含糊地說了一些話。實際上他說的是瑞典語的髒話,史匹柏覺得這很優秀,於是把這個片段放到正片中。
13. 拍攝中使用的兩隻霸王龍模型各重9噸,由於移動起來十分困難,所以劇組乾脆把布景建在它們周圍。
14. 小說的標題去掉了「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只留下「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幾個字,封面也只是簡單的恐龍頭骨圖案。環球公司擔心這會讓公眾誤認為是柯南·道爾所寫的科幻小說(同樣是《失落的世界》),他們曾想過將影片的名字改成「失落的島嶼」(The Lost Island)。最後,「失落的世界」被保留下來,並加上系列的名字「侏羅紀公園」。
15. 第一部小說中,約翰·哈蒙德和伊恩·馬爾科姆都被殺死了(後來馬爾科姆在續集中復活了)。而在電影裡,兩人都仍然活著。
16. 影片結尾中有一幕,電視上播放著CNN新聞片段,注意屏幕上映射出的人像,你會發現本片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和演員們一起坐在沙發上。(老實說有點詭異……)
-完-
文 | 彩蛋君KL
【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公眾號授權】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關於《侏羅紀公園》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侏羅紀世界2》中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關注-
電影彩蛋堂(movierush)
專注收集電影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