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又稱POP TEAM EPIC,以下簡稱為PPTP)是去年年初一部現象級的作品。在網民的好評中,可以勾勒出其最吸引人的特徵:「玩梗」(對其他動漫的經典臺詞、動作、形象乃至配色、鏡頭、場景的戲仿)、「反套路」(即出乎意料。最明顯的就是PPTP假裝出現放送事故,進而製造出片頭片尾與內容的割裂)、打破了「製作精良」的動畫的「專制」(PPTP中的場景通常極為簡單,劇情幾乎毫不連貫)。可是,作為一部仍舊在通常渠道製作、發行、傳播的動畫作品,PPTP的這些「反叛」到底有多大的意義?或者說,PPTP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新」的?
就「玩梗」而言——
藉由主角pop子和pipi美在新的語境中、以新的形式進行的再現,曾經或經典或不為人知的「梗」便具有了新的展現方式與傳播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講,「玩梗」的產物是新的。但另一方面,這些新的展現方式與傳播載體,恰恰是藉由「玩梗」被組織(從創作者的角度)、被承認(從觀眾的角度)的。「玩梗」的過程也就是從曾經的動漫作品中借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的臺詞、動作乃至形象,借用其敘事中突出的場景、鏡頭乃至劇情走向,而後借用pop子和pipi美的形象勉強支撐起來。這樣看來,「玩梗」這樣看似新穎的二次創作機制,與藉助「資料庫[i]」進行批量生產的、沒有什麼新意的「一次」創作機制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或者可以說,「玩梗」之「梗」,也不過是一個由過往動漫的碎片所構成的資料庫。
當然,PPTP也並非「玩梗」或二次創作的首創。視頻材料的易於獲取、剪輯技術的普及化意味著任何素材(包括動畫的現成品)都向再創作的無限空間敞開。然而實際上,這通常只是意味著所有人都擁有了作品的資料庫(或作品作為資料庫)的使用權與使用能力。在嗶哩嗶哩的「鬼畜」區可以看到,最明顯的一股潮流在於,出現新流行的音樂時,影視動漫作品中的畫面被配上這些新的音樂,有時也會根據其中人物的性格、故事背景進行歌詞的調整。另一股潮流則是,在出現新的動畫作品時,其片段會產生無數變體,如PPTP中「生氣了嗎」的片段,二次製作者們在pop子和pipi美的頭髮上染上其他動漫人物標誌性的發色或加上標誌性的裝飾物,演繹那些人物之間的關係或「技能」等角色特徵。這些新舊素材間互相演繹、再語境化的反覆卻單薄的實踐,無非是在對藉助資料庫進行創作的方式進行精確的模仿。
就「反套路」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套路」被大加讚揚的時候,我們並不能忽略「套路」的存在。簡單來說,「套路」是觀眾在大量動漫作品中識別出來的一些共同點,而「反套路」最多不過是在創作時有意避開這些因素而已,甚至這種意識在普及之後也可能成為某種「套路」,製作者又會為觀眾推出「反反套路」、「反反反套路」。仔細一想,「套路」與「反套路」之間這種張力,不過是觀眾喜新厭舊的表現,以及創作者對此的迎合而已。PPTP最後一集的劇情或許就體現了這種迎合。編劇給了「套路」一個代言人,把「套路」具體化、神秘化為KING RECORD[ii]這一組織,一個看上去就是邪惡勢力的小團體。這個小團體謀劃著提高收視率的方法,也就是把pop子與pipi美畫得更可愛、具體而非粗糙、抽象。但這樣的謀劃隨即被「自我意識覺醒」的二人打斷,KING也在與二人的對戰中灰飛煙滅,「反套路」獲得了孤獨的勝利。歷史及其壓力被革命象徵性地清除了,但這種象徵——如果足夠有效——也將是新歷史的開端,也將是新歷史中最大的壓力。好在PPTP並不依賴劇情,因此也並不需要新的歷史,也因此其革命不過是一個終極玩笑。
就「打破專制」而言——
動畫形式上的對立並不意味著動畫之生產方式的對立,也無法揭示(甚至會掩蓋)這些生產方式的存在。製作人的自白恰恰就是這種自欺欺人最直白的表達:所謂的「用心做垃圾」。在這個意義上,PPTP或許看起來混亂、粗糙,卻並不是自然、單純的,這一切仍然是動畫工業製作能力的體現乃至炫耀。PPTP有著與其他動畫同樣一流的製作團隊,製作資金也並不拮据,在這樣的「用心」前提下展示出對紛繁、雜亂、意味不明的「亞文化」的關注,自貶為「垃圾」,「反倒」在收視率上獲得成功,就意味著亞文化的勝利嗎?不如說,這是動畫工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次與亞文化的接觸,並最終表現為前者對後者的利用。這甚至都談不上吸收或整合,在PPTP全季終之後,我們對其中出現的亞文化符號、像素遊戲等等的一切,又有多少更深入的了解呢?於是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收視率上的成功到底要更歸功於亞文化,還是動畫工業的強大生產力?最終,面對這樣的問題,「打破專制」的歡呼聲所指向的,恰恰是PPTP之自我掩飾的反面——也就是使PPTP走紅的實質——「專制」邏輯下的生產能力。
就Boris Groys意義上的「揭露」與「新」而言,任何一部動畫作品永遠不可能獨自揭示動畫生產中的權力矛盾,因為它恰恰就是生產中的權力矛盾雙方達成妥協、消解的最終產物。簡單舉一個可以揭示矛盾的例子:一組現成的動漫作品與廢紙簍中被否決、放棄的未被生產的動畫方案的並置,或者整個並置的負片——將前者縮減為方案,將後者影像化為動畫作品。這樣的展示才是一種真正的揭露,進而,藉助這種真正的對比、揭示,我們才能識別一種超脫動畫工業的「資料庫」「套路」與「專制」的,真正的「新」作品。至於PPTP及其擁蹙,或許只是在對「反叛」與「新」進行利用與消解罷了。
[i] 所謂資料庫指的是——我們可以設想——動漫行業長期記錄觀眾所喜好的要素,匯總的一個可以任意取用的、完備的、其生成的組合保證觀眾滿意的創作來源。要創造一個新的動漫人物,只需從中選出諸如「女性;17歲;高中生;高挑,雙馬尾,大眼睛;腦袋不太靈光;等等」。同樣,在寫劇情的時候,也可以選擇保險的、有規律可循的「校園戀愛」「黑幫老大」「借超能力拯救世界」等主題,不一而足
[ii] 這個KING RECORD倒確實存在,好像是製作組的上級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