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獲授權,部分內容轉載自Voicer(公眾號ID:voicer_me)
草間彌生將波點構築的幻境,擴展到現實生活中。
村上隆帶著對「御宅族」群體的熾烈情感,將日本世俗傳統轉化成藝術標誌。
優衣庫與KAWS,橫跨藝術與設計,成為了全民買得起的潮流經典。
從主題藝術到設計展,從大師合作到新銳鼓勵,藝術跨界早已成為許多品牌對藝術設計傾力支持的獨特標籤。
跨界,讓我們在殿堂陳列之外,窺見藝術之於生活的另一番模樣。
Louis Vuitton可以算得上是最喜歡和藝術碰撞化學反應的品牌之一了。買一隻經久耐用、不易過時的LV包包並非一件過於奢侈的事兒,但如若可以同時有個收藏「潛在藝術品」的機會,館長相信你一定不會拒絕。
今年,又有6位藝術家受Louis Vuitton邀請,對經典手袋Capucines進行了風格各異的再創作,其中還包括兩名中國藝術家。
Capucines手袋首次亮相在2013年,名稱來自Louis Vuitton 1854年第一家巴黎門店所在街道Rue des Capucines,推出後很快成為備受歡迎的經典款。
在這個被按下加速鍵的時代,幾乎每分鐘都有藝術家湧現。為什麼被Louis Vuitton選中的是他們6位?那兩位中國藝術家到底是什麼來頭?
Liu Wei劉韡
「我的每件作品都是思考的殘渣。」
劉韡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橫跨雕塑、油畫、視頻和裝置,也在不同主題之間遊走,比如泛濫的消費主義、現代城市本質和勢不可擋的城市變革,他總是根據主題來選擇媒介,製造出充滿挑釁的傳播效果。
2006年,《愛它,咬它》用牛皮縫成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建築物
劉韡與MaxMara2017早秋系列大秀
劉韡這次為ARTYCAPUCINES系列設計的手袋,基於他參加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大型雕塑裝置《微觀世界》(Microworld)。
《微觀世界》
在這個裝置中,彼此保持精妙平衡的圓球和瓣形物體,被安放在專門設計的房間中,背後探討的是真實與虛幻之間日漸模糊的界限。
劉韡的工作室
以這些尺寸各異的鋁板為藍本,工匠通過熱塑工藝把5種銀色皮革加工成同樣形狀,角度分毫不差。這些鉚釘也讓人不禁想到讓Louis Vuitton聲名鵲起的旅行箱。
在劉韡看來,手袋也是一種藝術裝置,除了表層的美觀,對它的功能進行重新挖掘和改變就是一種美。
Zhao Zhao趙趙
「我的很多作品都在探討個人和命運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註定要不斷經歷的東西。」
藝術家趙趙出生在新疆,並一直呆到了十九歲才離開,卻從小都沒有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家」的感覺。
《星空 II》
「我從很小就想離開這裡,後來去了北京。只有在北京,我才能感覺到中國的發展變化,也能讓我更了解自己。」
如他自己所說,除了生命與死亡,「個人經歷」也是他試圖反覆創作的主題,這其中就包括他一直體會到的「遷徙感」。
《沙漠 · 駱駝》項目,趙趙把一頭生活在沙漠的駱駝帶到了北京
其中引發最大反響的作品,就是2015年趙趙花費23天、和30人的團隊一起完成的《塔克拉瑪幹計劃》。他們從北京出發,帶著100公裡長的電纜穿越4000公裡,抵達了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心地帶。
《塔克拉瑪幹計劃》項目
電纜盡頭是一臺裝滿新疆啤酒的冰箱,接通電源後在無人的沙漠裡運行24小時。7天後,電纜、變壓器、冰箱一同被運回了北京。
此次創作Capucines手袋的原型作品《彌留》
這次為Louis Vuitton設計Capucines手袋,他選擇了以自己的裝置作品《彌留》為基礎。
因為他自己養貓,更關注貓,於是用貓這個意象來闡述生和死,從圖像上它像一塊漂亮的地毯,表達的卻是或激烈、或美麗、或痛苦的生命往復過程。
趙趙的工作室
「包會被帶到哪裡去?它會經歷些什麼?這感覺就像一部沒有劇本的電影。」
在製作這隻Capucines手袋時,Louis Vuitton的工匠用雷射切割技術,把5種皮革裁剪成353份小塊,對應原型作品中的金屬。
這些皮革小塊又分別經過手工刺繡、機器刺繡、印花等處理後,拼接覆蓋了整個包身、翻蓋和手柄。
在趙趙眼裡,小小的手袋同樣可以被視為大眾媒介。他希望自己的創作能讓手袋的意義不止於好看或是好用,而是傳達出對生命狀態的理解。
除了劉韡和趙趙,此次與Louis Vuitton合作的4位外國藝術家,同樣值得關注。
JEAN-MICHEL OTHONIEL
Jean-Michel Othoniel出生在法國東南部的聖艾蒂安,那是個礦產豐富的古老城市。
長大後的他最擅用的材料,恰恰是童年隨處可見的玻璃珠,並開始嘗試和義大利穆拉諾島、印度的手工玻璃吹制匠人一起創作。
這些由幾何元素構成的公共雕塑,不僅在世界各地的畫廊展出,也出現在巴黎市中心的地鐵口、凡爾賽宮噴泉等地標位置……
儘管它們體積龐大,但他卻一直都在用細膩的個體記憶和感受,作為創作的情感動力。
在他看來,ARTYCAPUCINES項目就像一棟建築,設計這隻手袋是在給大樓畫草圖。
他選擇以拉菲草純手工編織構成包身主體,這種植物原料也是海灘氣息的代名詞。
Jean-Michel Othoniel巴黎的工作室
當然,他藝術生涯最具標誌性的樹脂串珠元素,也被別出心裁地做成了手柄,讓它看上去在隨性粗曠之餘充滿精緻的靈性。
手袋上方邊緣處由黑色絲緞進行包邊處理,這種飾有手工刺繡紋飾的絲緞,其實一直都被用在高級定製時裝裡。
Josh Smith
Josh Smith的畫擁有一眼可辨的獨特性——色彩濃鬱飽滿的表象之下,內容相對簡單,並且常常抓住同一種意象反覆演繹。
神奇的是,這些畫雖然看似只是色塊搭配和筆觸經過稍稍變化,傳達出的氣息卻每一幅都不同。
有趣的是,從2000年開始,他選擇了以自己的名字「Josh Smith」為對象,在畫筆之中探索這個名字在視覺和哲學層面的各種可能性。
此後,他又把這種對圖像表面的探索,從自己的姓名拓展至更加豐富的圖形。
Josh Smith紐約的工作室
這次設計Capucines手袋,特立獨行的他刻意避開了任何皮革,選擇了自重更輕盈的帆布材質,並且把他自己最具標誌性的「Josh Smith」名字繪畫,作為了包身主題的圖案。
解釋起為什麼這麼做時,他天生的幽默感顯露無疑。
「我能想像兩個人喝著雞尾酒,然後手袋上我的名字成了話題——Josh Smith是誰?如果接下來的談話非常愉快,那這個手袋就成功了,因為我的目的就是傳遞生命中的喜悅。」
為了精準再現原畫的魅力,工匠先在帆布外層上用白色縫線刺繡圖樣,正面和反面共計32萬針,翻蓋上5萬針,從而分毫不差地還原落筆走勢,讓圖案更深邃。
而這看似輕鬆的創意,連同它背後付出的功夫,不就是對「奢侈」的另一種定義嗎?
Henry Taylor
在加州長大的Henry Taylor,曾有過一邊在精神健康醫院當精神健康服務技術員,一邊在社區大學苦學美術的經歷。
受到藝術家James Jarvaise的鼓勵,他在31歲那年才考上加州藝術學院。也正是生活的打磨錘鍊,讓他對自己周圍的黑人群體投注了最親密細微的觀察,這使他形成了別人無可取代的創作風格。
在他的畫作裡,天氣總是晴朗,不論是洛杉磯的流浪者,自己的親朋好友、還是運動員或是歷史英雄,都被賦予了非常平等的凝視,以最真實的神情和姿態透露出當代美國生活的精神風貌。
這次Taylor把自己2017年的畫作《A Young Master》呈現在Capucines手袋上,這幅肖像的主人公是已故的藝術家Noah Davis——洛杉磯地下博物館(Underground Museum)的創立者。
在Taylor眼中,Noah為了建起屬於草根階層的博物館而四處奔走,是很有付出精神的,地下博物館也是他心中洛杉磯最有進步意義的地方。
Henry Taylor的工作室
為了在皮革上凸顯畫作的質感,工匠們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最終決定先用2D方法校色,再用3D印表機在調製好的基色上添加其他色彩層。經過高難度的傳統鑲嵌細工技法,才把這幅觸感出眾的淺浮雕肖像嵌入其中。
當然,一切工藝追求,最終都是為了讓這隻象徵情感記憶的手袋,能夠以最理想的樣子變為現實。
Beatriz Milhazes
不必依附任何語言解釋,Beatriz Milhazes作品裡所傳達的自由、肆意、跳躍的氣息非常直觀。看著它,就像面對一個令人產生幻覺的調色盤。
作為當今世界作品拍賣價格最高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出生和長大在裡約熱內盧的Beatriz Milhazes,至今依然選擇偏安一隅,堅持在巴西創作和生活。
這一點也同樣搶眼地反映在她的創作裡。家鄉裡約熱內盧的狂歡色彩元素和民間裝飾圖案,始終都是她最重要的靈感源泉。
Beatriz Milhazes和時裝攝影大師Mario Testino一起為巴西版《VOGUE》創作大片
以藤蔓、花卉為主的巴西風情手工藝紋樣,被她結合了波普文化中的幾何線條重新演繹,於是充滿了一種爆裂式的熱情喜悅,同時這些作品卻又充滿了當代性。
Beatriz Milhazes的工作室
在設計Capucines手袋時,她同樣保留了作品裡最核心的精神,同時在手工藝上實現了新的突破——18種不同類型的皮革,被加工成厚薄一致的小塊,經由細工鑲嵌在羔羊皮包身上。
此外種種細節也經得起細細考量。手袋上點綴了金色樹葉,還把代表和平的標識印在注塑成型的矽凝膠上,經典的LV logo則採用搪瓷鑲嵌技術和矽膠,與設計手稿中熱烈的色彩幾何元素親密呼應。
就像她的畫一樣,這隻手袋有著一眼可辨的女性氣質,卻又並不局限於所謂的女性視角,可以適配不同性情和風格的人。
藝術和日常物品之間的界限,正在這個時代變得愈發模糊。而這些扮演著藝術品角色的手袋,或許就是最好的證明。不僅是Louis Vuitton,藝術與設計的跨界表演,無不在拆解、重構、創新之中,靈光乍現,靈感交融。
藝術永不過時,
創意的新高度究竟有多高,
誰又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