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電影是臺灣票房之最,卻依舊沒人敢投資他

2021-02-11 電影天堂

為防止以後看不到我們:

請務必點擊上方藍字【電影天堂】→右上角菜單【···】→設為星標★

 電影天堂  2018 VOL.599 

 本文由逐影(moviechaser)授權 

他是個不得志的導演,失業半年完成3個偉大的劇本;他的電影都是票房冠軍,卻依舊負債纍纍;他的電影沒人敢投資,他卻要讓電影永續經營……

這個導演,如果你不了解他,可能你會很難認同他,本期《逐影》歷時半月,採訪並跟拍記錄了魏德聖導演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以及多位跟他合作多年的親密夥伴,相信會讓您重新認識他,

相信魏德聖導演的影迷一定都清楚,魏導並不高產,從入行到現在他真正執導的長片只有《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和一部小成本音樂愛情片《52赫茲,我愛你》。

前兩部作品不管在臺灣本土亦或是整個華語電影圈,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魏導在大陸的相關影像資料很少,接受大陸媒體的採訪次數屈指可數,所以逐影人此次長達半月的跟拍、採訪素材可以說是十分難得且珍貴的。

在當下的電影市場,我們看到有的導演被商業裹挾,有的導演被娛樂所束縛,而魏德聖導演在逐影人眼中卻是一個百分百純粹的創作者。他的作品氣質深沉厚重,一直以來給影迷的印象也稍顯嚴肅。

但當《逐影》團隊在他的果子電影工作室與他初次見面時,魏導T恤上衣加休閒牛仔褲的隨意穿著,並不似想像中的嚴肅,反而是親如友人,侃侃而談。他淡然地和我們聊著他從失業導演到被陳國富導演賞識;從攝影場助到《雙瞳》的副導演;從《海角七號》的成功到《賽德克·巴萊》的圓夢,從一次次的拍攝困局到逆風起飛斬獲金馬……一幕幕往昔即便過去多年,依然清晰可見。

「親愛的梵谷先生,我一生崇拜的對象沒有幾個,你是其中一個,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三位一體的上帝……我失業,但我不當無業游民,我每天晃咖啡店,但我並不倦怠,閒暇了半年,我完成了三本偉大的劇本,幾乎可以媲美你充滿生氣的《向日葵》、渴望休息的《寢室》和絕望至極的《烏鴉麥田》,一樣都讓人有精彩的聯想。無奈,我們都有太多的無奈……」

在《逐影》紀錄片開篇處,我們可以聽到魏導親自朗讀這段文字,出自魏導的首部自傳體作品,叫做《小導演失業日記》,寫於改變他命運的《海角七號》風靡全臺之前。

當時的魏德聖,人如其書名,也和偶像梵谷一樣,處於人生谷底,時運不濟。面對作品不被認可、失業的困頓、無聊的日常瑣碎,還有遠方的夢想,哀而不傷,調侃人生。

從1991年退伍後參與影視劇製作算起,直到2008年憑《海角七號》一鳴驚人,魏德聖隱忍了將近十八年。這期間,他擔任過場務、攝助、場記、副導演,為了生存甚至還做過快遞員和搬運工,但後來為了專心寫劇本,魏德聖選擇「主動失業」。

當時他想拍攝《賽德克·巴萊》,卻找不到投資,為了爭一口氣,他把《賽德克·巴萊》劇本中所有被投資人質疑的元素全部都放到了《海角七號》之中,命運又讓他遇見了當時處於谷底 期的範逸臣,被經紀公司「放逐」到臺灣,原本計劃第二天返回日本的田中千繪。用魏導的話說,每個人都到當時的人生谷底,但是他們一定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散發著loser氣質的團隊,竟然能觸底反彈,創造奇蹟。

2008年,《海角七號》上映,刷新了臺灣本土電影票房最高紀錄。獲得2008年臺灣電影金馬獎的年度傑出電影、臺灣年度最佳電影工作者、最佳男配角等六個獎項。這部電影不僅讓魏導邁進一線導演的行列,也讓臺灣媒體及觀眾再度關注起了本土製作,樹立起年輕觀眾對本土電影的信心,重新培養走進影院的習慣。《海角七號》之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一系列臺灣電影開始興起,至今仍熱度不減。

當《海角七號》開始風靡臺灣,每天千萬票房進帳的時候,魏導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是要拍攝《賽德克·巴萊》。

然而《海角七號》的成功並沒有讓《賽德克·巴萊》的拍攝輕而易舉, 2009年,籌備了十年之久的《賽德克·巴萊》終於開機。這部電影是魏德聖的夢,這個夢險些讓魏導傾家蕩產。

他抵押自家房產貸款,與無數資方周旋求款,借遍所有圈內好友,欠了幾個億臺幣的債務,無數次中斷拍攝,但是依舊不留後路式的捨命完成創作。

陳國富老師在看過《賽德克·巴萊》的劇本後,對魏導說:你真的好像古希臘神話中的騎士。他覺得在臺灣當時的市場體制下,沒有辦法支撐這樣一部史詩體量的電影作品。與劇中的主角莫那·魯道一樣,魏導所面臨的,是一個人的徵程。

在採訪《賽德克·巴萊》的製片人黃志明先生時,他跟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讓他至今都念念不忘,言語中滿是對魏導的尊敬與心疼。有次魏導到基金會借款,從片場匆匆趕來鬍子沒刮,工作服也磨破了,鞋上還帶著山裡的泥巴,可是到了現場他第一句話就是:我要錢,你們要什麼?今天說清楚。

這句話後來在臺灣電影圈出了名,事後成為了一段佳話,但是仔細品覺下來還是有一絲絲的無奈,在拍攝的過程中已經把自己逼成了另一個「莫那·魯道」。那個野蠻而驕傲,為了堅守族群的傳統在死後走過彩虹橋與祖先相逢,寧願全軍覆滅的英雄莫那·魯道!

從臺灣返回不久後,逐影人又奔赴西寧,展開了《逐影》首季另一位臺灣導演陳國富老師的拍攝。在First電影節上,我們終於採訪到了對魏導有知遇之恩,共同創作了《雙瞳》的陳國富導演,當我們問及國富老師這段過往的時候,他感慨的說到:在拍完《雙瞳》後,魏導把《賽德克·巴萊》劇本給他看,但這個項目對臺灣市場來說太難了,但這就是魏德聖啊。

資金雖然是拍攝的第一障礙,但拍攝過程中的現場問題更是數不勝數。魏導坦言,到最後已經不再做任何拍攝計劃,每天都會有新問題,自己整個人都是麻木的。

《賽德克·巴萊》從最初發想、史料匯整、劇本企劃,到拍攝後制完成,前後超過12個年頭,跨國動員兩萬人拍攝,分鏡手稿畫了3版,改了又改。最終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路走來他經歷的谷底有多深,那麼他所登頂的巔峰就有多高。

在臺北有一間以魏導的電影作品為主題的咖啡店,這裡收藏著魏導籌備《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等作品時的珍貴手稿和片場道具,也展存著魏導6座金馬獎盃中的兩座,這家咖啡店名也傳承了魏導的氣質——特有種商行。有機會去臺北的朋友,不妨去這裡看看。

同樣籌備了多年,魏導帶著自己對於歷史及祖先的敬畏心與好奇心開啟了另外一個更高的目標——《臺灣三部曲》。這次,魏導選擇用臺灣原住民、漢族人以及荷蘭人三個不同的視角觀點來詮釋400年前荷據時期的臺灣故事。

▲《臺灣三部曲》概念設計圖

在很多歷史文獻遺失的前提下,魏導開始了另一段尋找歷史徵程,他為自己樹立了一座更高更難的高峰,重新探索認清這段悠久的歷史。

所以,《臺灣三部曲》註定承載著前所未有的文獻價值。談起這部作品,魏導向逐影人透露,影片上映時將不會局限於院線電影的放映周期,他希望好的作品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機會被更多人看見。屆時,影片實景拍攝的場地也會變成線下的體驗場所,電影創作之外,魏導也開啟了自己心中電影商業運作模式最新的版圖。

此次的製作經費預計高達10億多臺幣(2億多人民幣),是魏導演執導以來經費最高的電影。目前投資依舊是個未解決的問題。但在魏導眼裡,資金問題永遠排在創作的後面。因為他覺得「我準備到我覺得我已經全部都準備好了,去要錢我就會很理直氣壯地去要。」

為了能夠更真實地呈現魏導,我們跟著魏導幾日的生活軌跡,記錄他每天七點準時出現在捷運入站口,8點到達工作室,開始一天的創作,晚上6點再準時步行下班回家,11公裡的路程,兩點一線,多年如一日地堅持,相當自律和暢快。在臺北熙熙攘攘的上下班人潮中,魏導與我們講述著臺灣的歷史,講述他的創作,帶著那種撲面而來的少年氣,那種富有感染力的意氣風發,步步向前。

「我從前當的是步兵,兩年走了將近五千公裡的路,我恨死走路了。但是如今我卻愛上了走路。」也許對魏導來說,步行不僅僅是鍛鍊,更是一種思考和沉澱。在創作這條路上魏導一直在勇往直前且孤獨地前進。即使曾經欠了幾個億的債,即使也創造了幾倍於債務票房成績,他依舊以一個平凡創作者的姿態面對生活,面對工作。

《逐影》團隊在臺北的拍攝有半月之長,殺青之際,正逢臺北電影節《海角七號》上映十周年紀念活動,逐影人十分幸運地和《海角七號》的主創們以及當地影迷重溫了這部經典之作,露天放映的氛圍浪漫溫馨,也讓《逐影》臺灣之行變得更有意義,更令人留戀不舍。放映前,組委會特別用心地找到了當年影片首映的現場花絮,魏導回憶道,當時一直拜託組委會希望能讓《海角七號》作為那一年臺北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但沒想到真的作為開幕影片放映時又小失誤不斷,搞得自己緊張得不行……轉眼十年已過,期待下一個十年。

對於導演這個工作,魏導給出自己的理解:「我們是天使,是報佳音的天使」。雖然一別兩岸,海峽橫亙,但是逐影人也時刻期待著魏導的下一段佳音!

在臺拍攝期間,《臺灣三部曲》電影的官網也正式上線了,網站上公布了很多魏導構思時的手稿,構建的影片雛形。經過多年的籌備,《臺灣三部曲》終於向觀眾邁出了第一步,期待它能早日與我們相見。

逐影人: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對電影有興趣的?您小時候或者年輕的時候喜歡看什麼樣的電影?

魏導:其實我的成長跟一般人很像,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家在廟的旁邊,是開店的,開鐘錶、眼鏡、刻印章的店,我家的大門外就是馬路,後門是廟,我從小到大眼睛張開就是人,除了睡覺。我的生活空間沒有可以獨處的地方,全家都睡在一個通鋪上,生活裡到處都是人,人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當我第一次開始寫劇本的時候,人家問你怎麼寫的,我說這個不就是你把想的寫下來而已嗎?可是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很少有這種生命經驗。我常常看一些劇本,有10個角色,但10角色說出來的話都好像是一個人講的,你就會覺得這不是10個人,而是1個人演10個角色,對我來講比較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我知道不一樣的人會講不一樣的話。

逐影人:那電影裡的其它工種你還參與過哪些?

魏導:多了,我剛入行的時候其實是從攝影組開始當攝助。可是做兩個禮拜就被開除了。因為我會常常看戲看到忘記關燈。還有每次回去清理機器我都覺得為什麼生命要浪費在拿刷子刷這個機器的灰塵上,我真的不適合做技術類的東西,很沒有辦法有熱情,也不想去求知。但是對於故事或者表演,我很想去看看人家怎麼弄。

逐影人:那你知道當年陳國富導演為什麼找你拍《雙瞳》嗎?他有跟你講過嗎?

魏導:他那個時候是臺北電影節的主席,那一年有100萬的輔導金,我有拿到,所以我們幾個朋友拍了幾部片。後來就一起去參加臺北電影節,結果幾乎全軍覆沒。一個朋友很不甘心,因為他跟陳國富比較熟就跑去問陳國富,今年參加電影節的那些影片你有看嗎?你看一下然後我們再聊。然後陳國富把入選的幾部片都看過以後,朋友問他覺得哪部應該得獎?他說當然是就是我那部《七月天》。

過了將近一個月陳國富就找我去,說有一個劇本要請我幫他看一下,陳國富是臺北電影節主席,找我幫他看劇本,我想說怎麼可能,我那時候怎麼有資格幫他看劇本,當時他說這劇本是我們公司接下來要做的東西,你先看有什麼意見,我真的看得很認真,看完回去我跟他講這個已經是好萊塢電影的格局了,他就直接跟我講,我在找導演你有沒有興趣,我們有8000萬。我那時候不知道怎麼反應。然後我說這個我應該不太行,因為我還沒那個本事。

那個時候哥倫比亞亞州的總公司在香港,陳國富去跟他們談讓我導演。人家說不行,太嫰了,叫陳國富自己拍。後來陳國富讓黃志明跟我講,他說他至少有一個他可以做到,就是掛雙導演,問我願不願意。我跟黃志明說,天下除了雙胞胎,哪有什麼雙導演可以成立的?你完全不用擔心我,小角色我都願意,因為我想來開開眼界。他這麼欣賞我信任我,對我來講已經足夠了。

逐影人:我還記得一個細節,就是陳國富寫了一封信在紙上,對整個在澳洲的團隊講,魏先生他可能不會英文,但是你們要用盡所有辦法讓他可以溝通順暢。

魏導:對呀,那時候我覺得還蠻感動,因為他其實還蠻信任我。應該說我這輩子沒有被那麼信任過,所以有點不是很能適應那種感覺這樣。他寫一封信交給黃志明帶著,只要哥倫比亞派過去的製片太過囂張就把那封信給他看。就跟他講這個人不懂英文,但是他代表我,也就是他說什麼就是陳國富我本人說的。

逐影人:在寫《賽德克·巴萊》劇本的過程中怎麼會突然有這樣一個想法去做《海角七號》這個題材呢?

魏導:本來就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但是一直沒有去動筆寫,直到《賽德克·巴萊》前期找投資一直談不到,質疑很多,那我就把那些你們質疑的點都放到《海角七號》裡。而《海角七號》好像有一種命運,我那個時候狀況很不好,田中千繪也是在日本混不下去,用遊學的方式來臺灣過渡,就要離開的時候被我們找到,範逸臣那個時候也已經是谷底了。這部電影就是講一群需要第二次機會的人,所有的憤怒和力量都在裡面爆發。結果就中了,你知道憤怒的力量加起來有多大!

逐影人:所有人都會對你說《賽德克·巴萊》不可能,你有沒有覺得為什麼大家會有這些質疑?如果萬一這個事情沒有成,你要承擔怎樣的一個後果呢?

魏導:當時當然是會很生氣,為什麼都說不可能。我要等到什麼時候,等到我沒力的時候才去做嗎?不過想想算了,他們覺得不可能,那就沒有人會來跟我競爭這個東西,就只有我會拍而已,所以無所謂。老實講我從來沒有想過萬一事情沒成怎麼辦,沒時間去想那個問題,我永遠只在想糟糕現在還缺多少,要怎麼過這一關。

逐影人:據說有一次在沒有拍電影之前,你自己在臺北生活不夠錢。本來是想回家跟媽媽要錢的,但是最後沒好意思開口。但為什麼在拍片這件事上可以跟全世界人都好意思開口?

魏導:那個應該說是某個階段的心態問題,坐車回家去借錢是因為你生活過不下去,下一餐沒有了錢了要回家借,那是很窩囊的事情。可是當我們要完成一個電影,要完成一個有文化使命,有歷史使命的東西,我覺得我是偉大的,你本來就該給我,心態上是不一樣。我是帶著你一起進入歷史和文化的中心。這個道理是有一天我借不到錢,洗澡的時候突然悟出來的。

逐影人:那當片子上映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一定會引起狂潮,之後您的感覺又是怎麼樣的?

魏導:只要拍電影都好,我自己的或是別人的電影。一拍完,因為你用盡全力去做這個事情,一結束都會大病一場,《海角七號》我病了三天。好像有內傷被逼發出來的那種感覺,每次都會有。可是賽德克沒有,剪接的過程、上映前、臺灣都下片了也沒有。大陸上映我去了回來也沒有,回來之後那個症狀反而是有一點像憂鬱症那樣子。

逐影人:臺灣三部曲,現在您籌備過程中,錢是問題嗎?

魏導:一直都是問題。但是我一直都相信它會被解決。重點是你有沒有把你這個案子準備好,你跟人家要錢才不會覺得心虛。我準備到我覺得我已經全部都準備好了,去要錢我就會很理直氣壯地去要。因為這是該做的事,這也是很棒的事,沒有什麼好丟臉的。

逐影人:我在您的書裡看到,您去美國找楊德昌導演的墓。您找到的那一刻,想的是什麼?

魏導:我其實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那一天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影響我今天要完成這個事情,有沒有根源。他的墓碑是在一個私人的小墓園裡面。那天我一直找不到,門又關著,我看沒有人就直接翻牆跳進去找。我英文又不好,找的很吃力,一個墓碑一個墓碑地看。找到了,小小的一個。

上面就寫了他的名字,生於幾年卒於幾年,最喜歡的一段經文是什麼,沒了。他算起來是我的師父,我覺得他是偉大的。可你坐在那兒的時候覺得,怎麼就這樣子?那麼小一塊,沒有照片,什麼都沒有,連一句他改變臺灣電影的什麼……都沒有,那時候心裡就覺得,真的只能這樣子嗎?怎麼只有這樣子而已……

《逐影》是內地非常少見的深入走進電影幕後的紀錄片,出品公司耐飛也是一家富有情懷且充滿著青春活力的影視公司。近兩年的時間裡,逐影人走入了幾十位電影創作環節中頂尖匠人們的幕後,回顧他們的創作歷程,探尋他們的藝術初心。

在電影的世界裡其實有很多人都是孤獨的潛行者,無數的日日夜夜,他們秉承著一顆熱愛電影的心,抵抗著生活的窘迫,甚至是窮困潦倒,在無人認同的無助與無奈中,在無數次嘗試和爭取的挫敗中依然逆流而上,為夢想孤注一擲,全力以赴。正如魏德聖導演一樣,拼盡最後一絲絲氣力,只為在大銀幕上看到那束夢想的弧光。創作是孤單的,導演或者幕後無數的電影工作者們往往選擇自己承受,而大銀幕上的生命故事和幸福感,他們卻從不吝嗇給予和分享給觀眾。正是這樣心與心的交流,對於影迷無疑是最好的回饋,對於剛剛走上創作道路的年輕電影人更是一種指引,像一盞指路的明燈,永遠陪伴他們走向更高遠的夢想之地。

▲ 與魏導在下班步行路途中拍攝與對話

   

▲ 《逐影》團隊與魏導在果子電影合影

希望這些影像記錄會成為我們共同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因為耐飛堅信藝術需要傳承,耐飛也更願意通過《逐影》,讓年輕的創作者們在逐夢的途中能傳承前輩大師們的匠人之心。光影的路上,我們都是逐影人。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觀看全片《逐影·魏德聖》,優酷電影全網首發

/END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點讚/轉發,隨便哪個都行

相關焦點

  • 今年的臺灣票房之王,是他
    11月23日,「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第三部——《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上映,取得周末新片票房冠軍,並刷新了今年臺片新開畫的票房成績。《紅衣小女孩》是臺灣現在最成功的IP電影,男主角從第一部的黃河、第二部的吳念軒,換成了「黑虎將軍」鄭人碩。這也是鄭人碩參與演出的第二部商業大製作。上一部《角頭2:王者再起》是今年上半年臺灣電影市場的票房冠軍,鄭人碩憑藉片中勇猛又講義氣的阿慶一角摘得今年臺北電影節最佳男配角,併入圍了金馬55的最佳男配角。
  • 今年臺灣電影票房之王,被稱為臺灣最男人味的男演員,他叫鄭人碩
    今年8月,我們策劃了「新臺灣電影四子」專訪系列,意在向更多人介紹在華語電影新的大環境下,臺灣電影人的存在、努力與思考。這個策劃包括吳慷仁、鄭人碩、莊凱勳和黃尚禾。黃尚禾的專訪出來後,反響很好,而他的新作更是讓人非常好奇與期待,因為他將與兩位華語演技女神郝蕾、金燕玲合作新片。
  • 今年的臺灣票房之王,是他 ——「新臺灣電影四子」專訪第二彈:鄭人碩
    」專訪系列,意在向更多人介紹在華語電影新的大環境下,臺灣電影人的存在、努力與思考。11月23日,「紅衣小女孩」系列電影第三部——《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上映,取得周末新片票房冠軍,並刷新了今年臺片新開畫的票房成績。
  • 同一部作品,兩岸票房相差10倍以上,臺灣電影還值得投資嗎?
    而在臺灣票房頗佳的幾部作品《賽德克巴萊》、《雞排英雄》僅分別收穫1662萬和129萬人民幣票房,兩岸票房差距不小於10倍。時間向前推到2008年,被稱作是臺灣電影崛起之作的《海角七號》在本土市場創下1.3億人民幣票房,擊敗一眾好萊塢大片,但在大陸也僅有收回3000多萬票房,並沒有引起多大的迴響。
  • 臺灣票房目前被這部好評如潮的電影霸佔,老闆是劉德華
    全網最大最專業的電影網盤資源分享庫,十萬人首選的掌上電影院近兩年,臺灣每年都會冒出一兩部小清新電影。
  • 投資2500萬票房僅323萬,投資人無語了,網友:浪費了他的好演技
    劉詩詩是深受觀眾喜愛的一位女星,當年參演仙俠劇《仙劍奇俠傳3》嶄露頭角,深受觀眾喜愛,隨後她主演的不少電視作品多收視率都非常高,比如《步步驚心》《軒轅劍之天之痕》等代表作品,她也被觀眾奉為「收視女王」。
  • 金·凱瑞新片票房大賣,58歲的他依舊是好萊塢喜劇之王
    提到「喜劇之王」,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周星馳。誠然,周星馳的喜劇在華人世界影響深遠,把他稱之為「喜劇之王」,可謂是實至名歸。但在大洋彼岸的好萊塢,其實還有一位男演員能被冠上「喜劇之王」的頭銜。
  • 臺灣電影「真敢玩」,這片我們不敢拍!
    但是今年一部《目擊者之追兇》的誕生,讓很多內地影迷知道了他。憑藉非線性敘事的手法,將一個錯綜複雜的案情如抽絲剝繭般給觀眾呈現出來,一次次的反轉讓觀眾大呼過癮。剛一上映,就有人說提前預定年度華語十佳之一了。但在臺灣,程偉豪這個人在電影界早已經是新銳導演的代表了。
  • 20億票房電影竟是詐騙局? 260人投資電影血本無歸
    今年3月,上海市民何先生向警方報案稱:2019年初,他在網上結識了一名影視投資中介公司的員工,對方並向其推銷一部投資成本超過2.6億元、有當紅明星主演、知名影視公司出品的電影上映,在電影上映前,可以通過上海一家影視公司參與該部電影的版權投資。
  • 誰是票房冠軍,誰是口碑之王?2018臺灣電影終極報告來了
    而在全年的臺片中,這似乎也是最接近傳統臺灣青春片的創作了。而其他的青春敘事,卻已經流變成《有五個姐姐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王牌教師麻辣出擊》《有一種喜歡》之類的畫風,或搞怪無釐頭、濃濃漫畫風,或滿滿無腦偶像橋段,早已不復當年之盛況了。除了檔期的革新,喜劇類型本身的轉向同樣值得人注意。
  • 這是一部沒人敢去投資開拍的一部影片,四個落魄男人的臺前幕後
    在當年,周潤發更是被媒體冠以票房毒藥的標籤。凡是有周潤發出演的電影,票房都必死!投資方若知道影片是周潤發在裡面出演的影視,都會避而遠之不敢接盤投資。可想而知在當時周潤發這個名字在投資方心裡是多麼的嚇人!周潤發雖然當時已拍了電視劇〈上海灘〉已紅透了半邊天,一度成為了電視劇風頭無兩的當紅小生!
  • 《海角七號》上映十年 臺灣電影的一場票房奇蹟
    作者: hello王小羊即使《海角七號》已經問世10年,如今再談起這部臺灣電影創造的票房奇蹟,仍有人不解:「還不錯,但有那麼好嗎?」2008年8月22日,《海角七號》上映當天全臺灣票房僅有92萬新臺幣,但隨後兩天半的時間票房破500萬,雖不算高但對長期低迷的臺灣本土影片而言已算佳績。
  • 王思聰為什麼不敢批景甜沒演技,親承其背後有內幕!原來是他?
    王思聰為什麼不敢批景甜沒演技,曾親承其背後有內幕!
  • 這個臺灣的網絡小說家十多年來都想拍一部電影,他遇到了哪些挑戰?
    這是他第一次執導電影,電影根據吳子云自己的小說《六弄咖啡館》改編,是他在臺灣最廣為人知的青春故事之一。只不過寫小說時,他的筆名是「藤井樹」。名字很耳熟,取自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藤井樹」的風格也確實和巖井俊二的風格相近,導演吳子云模糊地總結為:「很淡的東西」。位於北京的影視公司找到「藤井樹」時,他們看中的倒不是這些,而是一些更實在的東西。
  • 史上最貴神話電影:投資30億,演員片酬9億,目標票房150億
    隨著國產電影票房市場的擴大,現在的資金也越來越敢投資大場景影片了,之前一直口碑都很差的奇幻題材,現在也有更多人在拍,就拿《阿修羅》這部電影當例子,這部電影總投資達7.5億,請來了流量小生吳磊也有實力派的梁家輝以及劉嘉玲,可是上映之後票房還不到5000萬,而近段時間又傳出了一部超級製作《封神》!
  • 票房超百億,他的電影總能讓人長跪不起
    我想有一個人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他曾獲得兩個奧斯卡最佳導演,同時,他的電影全球累計票房超過了 100 億美元。是唯一一名達到百億美元票房標杆的導演。他就是史蒂文·史匹柏。影片於1982年6月11日經環球影業發行,票房收入超越《星球大戰》,成為當時的歷史電影票房總冠軍,這個紀錄接下來保持了十年之久才於1993年由史匹柏導演的另一部電影
  • 他曾是周杰倫勁敵,拍電影票房慘澹,今想復出卻已逐漸被遺忘
    周杰倫是誰,臺灣的小天王,那個時候,大批臺灣的明星跑到 發展,而歌壇上更多的是西方的一些搖滾,靈魂類型的音樂,周杰倫出道的時候,雖然口齒不清,但卻真的把中國傳統的音樂美感融入了流行音樂裡。中國風就在其手中誕生,所以他稱為臺灣的小天王當之無愧。
  • 朱一龍主演第一部電影!《無限深度》票房多少,能讓他事業飛升?
    將在2021年暑期檔上映的電影《無限深度》,已經官宣由朱一龍主演。作為當紅男星,第一次主扛一部大製作主流電影,對其個人事業的意義,怎麼高估也不為過。甚至可以說,他的事業能否再次騰飛,就看這部電影的成敗了。年過30歲才紅的朱一龍,在爆紅之前的許多年裡,正是很多人感慨的「演技、顏值這麼好,為什麼不紅?」
  • 這一次,臺灣電影集體霸屏【臺北票房】
    【臺北票房】單元終於回歸,因為臺灣電影市場看樣子是真的復甦了。
  • 電影人潮洶湧預計票房多少?怎麼投資?投資成本多少?
    ,需要充分了解項目的投資優勢,擁有專業影視行業知識,才能挑選出最合適投資的影視作品。②主創陣容:導演饒曉志的作品《無名之輩》斬獲7.94億票房,主演劉德華是華語影壇巨星,肖央則是極具代表性的國民笑匠,曾參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