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討厭羅振宇嗎?
《奇葩說》裡,李誕支支吾吾說出了部分真相。
怎麼請他來了,他不是搞「傳銷」的嗎?
導師蔡康永溫柔一刀,直擊要害。
他從上節目開始,就一直在做講生意的事情。
能言善辯的羅振宇在這種情景下,只能尷尬地自嘲。
他從甫一成名,就伴隨著巨大的爭議。
炒熱了知識付費,烤焦了都市青年們的最後一點休閒。
擁有大批忠實的信徒,也被萬人不恥。
兩年前,就連人民日報都沒坐住,發了篇批判的文章。
而商人羅振宇依舊如故。
在不斷翻新的謾罵中,他看到更多熱度和新的商機。
2
相比於羅振宇現在的身價,他的出身平平無奇。
在他成長的年代,應試教育、高考體制,像兩座山牢牢壓在背上。
寒窗苦讀,有如爬狗洞。
而洞口是高考,也是出路。
「爬出去就當人,爬不出去就做狗。」
可想而知,生活是一種怎樣的貧瘠和苦澀。
學霸羅振宇以超人的毅力,抄了5遍書,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
又一路讀到了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直接進入央視。
起步還是晚了。
他的同學們碩士畢業就來了央視,三年後,當羅振宇進來時,同齡人職位都比他高了一截。
一旦他接受普通記者的身份,慢慢往上熬,幾乎永遠都不能追平這三年的差距。
羅振宇絞盡腦汁,發揮所長,做了各個欄目的撰稿人。
甚至包攬了3年的《3.15晚會》總撰稿。
那時候,同事對他的印象都是博聞強識。
在網際網路不發達的年代,一個沒談戀愛的大小夥子,甚至連女人分娩宮縮開幾指要生,都門兒清。
另一面的他,不修邊幅,連臺裡共事的實習生對他有意思,都愣是看不出來。
聽起來,像是一個掉書袋的老學究。
但羅振宇一點兒都不傻。
3
相反,他目標清晰,人很精明。
當新組建的財經節目,問他願不願意加入時,羅振宇只開了一個條件。
「進去就得當主編。」
雖說對財經沒什麼興趣,但能做主編,還有什麼不能克服的。
一年之後,羅振宇就轉成了製片人。
創造了央視內部的奇蹟。
幹了幾年,他幾乎把一檔欄目臺前幕後的角色都體驗了一遍。
還做過主持人。
原本只要照本宣科地讀報導,他卻留了個小心思。
在結束時,非要發表三分鐘的個人點評。
製片人當然不同意,但他硬要實現。
於是從每次點評1分鐘開始,再到1分30秒。
為了不被剪掉,他提高語速,話趕話地說。
剪掉哪一句,都影響整體效果。
硬是靠著這點小聰明,達到了目的。
但在這季《奇葩說》中,他反被小聰明誤了。
作為帶隊導師,他擅自將全隊唯一的復活卡,贈給了薛教授隊裡的許吉如。
看似深明大義的舉動,實則打著討好的小算盤。
羅振宇顧念著與薛教授商業上的利益,犧牲全隊,給了許吉如第二次機會。
蔡康永立場堅決地提出了抗議。
只是在《奇葩說》沒有規則,便是最大的規則。
後來許吉如還是技不如人,告別賽場。
不知羅振宇導師該以怎樣的顏面,面對自己的隊員們呢?
畢竟,胳膊肘往外拐的導師實在不多見。
4
不可否認的是,羅振宇十分拼命。
拼命到近乎自虐。
這位拼命三郎,在兩會期間接管了《對話》欄目。
開了每天播一期的先例,代價是宵衣旰食地加班。
當羅振宇也熬不住時,就半夜拿著《古文觀止》朗讀,讀完繼續幹。
而這種工作狂的態度,則會讓共事的其他人十分抓狂。
他曾總結當製片人時,最大的心得:
力求「靈魂附體」到主持人身上。
遇到配合不默契的主持人,難免有半身不遂之嘆。
身處幕後的羅振宇,包辦了主持人的開頭、結束語。
哪怕別人不接受,他也要硬說,魔音貫耳,給人洗腦。
最後讓主持人鬼使神差地說出,他想要的口白。
在剛開始創業,錄《邏輯思維》時,平均一場他要耗7個小時。
而這七個小時裡,他不吃不喝,一定要保持清醒的狀態。
最後,觀眾看到的短片是,他看不出情緒的笑臉,幾分調侃的語句,十分輕鬆。
其實錄製的過程堪稱痛苦。
臺詞停頓、話說不清楚、覺得囉嗦、感覺不對等等,都是重錄的理由。
一遍又一遍,強迫自己以最初的面貌一直錄。
一定要達到他心目中的要求,完美呈現出來。
否則就要不計時間、不計精力地一遍遍重來。
羅振宇這種自虐式的工作模式,至今還能影子。
在《奇葩說》中,他就正色要求你隊員們要把講稿抄100遍。
還理所當然地認為,抄多了才會在辯論中發揮好。
羅振宇的人生信條是,工作大過天。
那麼,與他共事的人都得接受這個條件。
5
他的跨年演講說到了第五年。
年年都製造出很多金句,在朋友圈刷屏。
今年的核心詞是,躬身入局。
躬身入局,講的是入世做事。
這一點,羅振宇身上體現得很淋漓。
在奇葩說的賽場上,他見縫插針地給自己的產品打廣告。
逼得後期不得不打碼剪掉。
而被擁躉們奉為知識風尚的跨年演講,一直都夾帶私貨。
說直白點,甚至像一份多家品牌、贊助商串聯成的軟文。
縱然他學富五車,書讀萬卷,仍然改變不了羅振宇作為商人的本質。
當初,他和同事們放出了1500個讀書會員名額。
有人說要賣1周,有人說根本賣不完。
羅振宇最自信,「賣三天。」
誰知道最後6個小時就在淘寶售空了。
當時叫來了全部員工,對著電腦人工點發貨。
一屋子響著噼裡啪啦敲鍵盤的聲音,整個團隊充滿了目標超量完成的夢幻感。
那更意味著羅振宇敲開了一扇空白的商業市場。
後來,打出的第一炮就是,不用讀書,聽聽課就能獲得知識。
他精心包裝了「知識付費」概念,引爆了全民買課聽書的熱潮。
人民日報直接點破了這樁障眼法。
「在輕鬆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恐怕是知識性脫口秀節目給觀眾造成的錯覺,你以為自己是在學習,其實是在娛樂。
這場冷水,仍舊澆不滅信眾們的激情。
賺得缽滿盆滿的羅振宇,花千萬拍下了papi醬首條廣告,風光無限。
如今知識付費變了味,羅振宇又搖身一變,講起了新概念。
「我們從來不說『知識付費』,我們做的是『知識服務』。」
在變化面前,只有商人跑得最快。
羅振宇就是跑得快的商人。
6
他人生最不離手的兩樣東西:煙和茶。
至於酒,時刻敬而遠之。
就連酒桌上,有人喝醉了挨著他,他也立刻拉開距離。
聰明人追求難得糊塗,而羅振宇只要時刻清醒。
說到底,這不過是一個有知識的成功學商人,在商業帝國如履薄冰地穿行。
許知遠的《十三邀》,第一期就邀請了羅振宇。
兩人對坐著,兩張椅子間,橫亙著不可逾越的理念鴻溝。
許知遠是精神高地裡的學者,身上有鄙視一切流行文化的傲氣。
最不缺的是情懷。
他警醒變化,日日反思,時刻擔憂著身處的時代。
而羅振宇恰恰相反。
2001年,他砸了全部身家在北京買了第一套房。
以後的日子裡,只要有餘錢就投入北京房市,能貸款絕不付全款。
為此,他還鼓動身邊所有人,一定要買房。
「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財富機會就是買房。」
所以,當許知遠問他:
羅振宇撇嘴、翻白眼,給出了明確回答。
「不關心。」
他的坦誠,在這個時代很珍貴。
他不關心世界,只關心手頭的一切。
7
羅振宇的學識不輸古往今來的學士。
但他沒有士的精神,身上看不到明確的底線。
一切皆為利來,也為利而散去。
昨天他說「知識付費」,今天就敢改口「知識服務」。
羅振宇一路走來,奮鬥不息,確實是美德。
但又精明得遊刃有餘,利己時不惜犧牲他人。
商人的殺伐決斷、左右逢源才是他的真面孔。
這個時代有人狂歡,有人飲泣,而羅振宇兩者皆不是。
他躬身入局,每天都過得勤勤懇懇,薅下信眾們知識的羊毛。
世界蒸蒸日上,他是西裝革履的投機商人。
時代泥沙俱下時,他又會變成什麼呢?
我不討厭羅振宇,我只是討厭一切把他捧上神壇的行為。
畢竟,他只是一個賣「知識膠囊」的成功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