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一個女孩子一覺起來: 「啊,一點兒也不舒服!我差不多整夜都沒有合上眼!天曉得床下有什麼東西?有一粒很硬的東西硌著我,弄的我全身發紫,這真是太可怕了!」
壓在這二十層床墊子和二十床鴨絨被下面的一粒豌豆,她居然還能感覺得出來。除了真正的公主以外,任何人都不會有這麼稚嫩的皮膚的。
好吧,大家都知道,這是豌豆公主的故事。這位童話中的公主擁有超級敏感的肌膚,通得過王子母親的身份測試。
於王室而言,嬌嫩的皮膚是身份的象徵,可以無懼風雨。越是嬌嫩,越受吹捧。
那普通人如果沒有豌豆公主的身,卻有豌豆公主的心,要怎麼辦呢?
現實世界裡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不是公主,雖然沒有吹彈可破的肌膚,但內心卻高度敏感:
他們能聞出飯菜裡的輕微異味,即使這飯菜在常人看來並沒有變質,但他依然拒絕進食,被人批為嘴太刁;
他們身在熱鬧的場合裡,別人興高採烈,他們卻覺得氣悶不已,只想快快逃離;
他們不喜歡看血腥場面,也容易被影視音像作品感動,常常恐懼或悲傷;
他們有時候會有一種奇怪的預感,能事先知道將要發生什麼……
這些高度敏感人群,在沒有被深入了解前,常常被貼上「不好伺候」「玻璃心」「矯情」「脆弱」等等標籤。
這類人,以女性居多,但也有不少男性有這些特徵。他們真的是一些脆弱矯情的病態的人嗎?
德國作家卡特琳·佐斯特作為一名高度敏感者,援引高度敏感研究領域的先驅伊萊恩·N.阿倫博士的定義來為高度敏感者正名:高度敏感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物質,高度敏感者一出生就擁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系統,它使他們擁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並且處理內部以及外部刺激的能力。
如此看來,所謂「矯情」「脆弱」的人們再也不用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擔憂了——我們只是在心理上更接近豌豆公主而已哦。
卡特琳·佐斯特在其著作《高度敏感的力量》中不僅給予她有相同特質的人群正名,而且給廣大高度敏感者帶來了很多鼓勵——高度敏感者在某些方面更有優勢。
高度敏感者有靈敏的感官和細膩的感覺。他們能真正享受好的食物,感受音樂以及美妙的旋律帶來的輕鬆或振奮的體驗。他們不僅能嗅出食物的好壞,還能在火勢蔓延之前,就能嗅出危險的味道。他們高度的審美能力和對秩序、潔淨的高要求使得他們能夠欣賞、保護他們熟悉的事物。
高度敏感者有更好的移情能力和理解力。他們是很好的傾聽者,可以很快體會到別人的心情,因而更為關心他人,照顧他人的感受。對於社交或情感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嗅覺十分靈敏,當一段關係出現問題時,他們很快就覺察到,並且會成為衝突中的調解人。他們對錯誤也很敏感,這可以幫助他們及時識別錯誤,查找出矛盾性以及缺陷。
高度敏感者的道德標準高於常人。他們很關注身邊的人和大自然——他們以及動植物的生存空間。他們一般都是環保主義者:少吃肉、避免產生垃圾。
出於對和諧的需求,他們全身心地致力於創造一個和平的、互相尊重的生存環境。
高度敏感者獨有的內在聯想思維和敏銳的直覺可以讓他們掌控全局,使自己變得積極主動,這意味著高度敏感者在某些方面更為強韌。
但不可否認,在當下的社會文化中,高度敏感並不是一種理想狀態,高度敏感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過度反應,他們對許多刺激都很敏感:他們中的許多人,對童年期的經歷牢記不忘;他們中的一些人對完美的追求較為執著,對於沒有做成的事總是耿耿於懷;他們中還有一些人,由於理想主義、對和諧的強烈需求和移情能力,很容易產生一種對他人的責任感,這讓他們不堪重負……
如何讓高度敏感者自內而外變得強韌起來?
首先,他們需要要認識和接受高敏感特性。高度敏感不是病,他們不需要為了迎合主流世俗而強行壓抑自己,客觀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無須盲目自大,更無須妄自菲薄。
其次,告別完美主義。將注意力放在感受上,讓自己沉浸其中,而不要期待一個可以立刻實現的完美結果。一些運動會幫助高敏感者放鬆,冥想、瑜珈等,都是《高度敏感的力量》作者卡卡特琳·佐斯特提倡的。
第三,高度敏感者要改變關注的焦點。減少對外部的關注與感受,包括環境與他人的目光,坦然拒絕不適場合,自信過濾他人的目光,專注於內部關注,關心自身需求,讓自己不適的事情就不要勉強了。勇於說「不」,敢於說「我這樣很好」。
最後,高度敏感者可以尋找更多夥伴。尋找志趣相投的人,而不是次次勉強自己融入格格不入的人群中。
卡特琳·佐斯特在《高度敏感的力量》中強調:與眾不同不是一種負擔,它的差異性是造物者的禮物。她勸高度敏感者們不要再自我懷疑:讓我們開始關注自己的需求,承擔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