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如此美味,在自然界中天敵眾多,為什麼還沒有滅絕?

2020-12-24 科學獵奇

在我們的眼中,甲魚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餚,一道「霸王別姬」更是將甲魚推上了各大宴會的餐桌上。因此,對於甲魚來說,它最大的天敵是人類。除了人類外,甲魚在野生環境下,也有眾多的天敵,那麼為什麼在如此多的天敵捕殺下,甲魚還沒有滅絕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甲魚

甲魚俗稱鱉,在野生環境下,它們常見於各大淡水河流中,記得小時候上學總是路過一個大池塘,每當到中午時就能看到甲魚在岸邊曬太陽。當然,甲魚並不是我國獨有的動物,它廣泛地分布於亞洲、美洲以及非洲的河流中。

有許多小夥伴對甲魚和烏龜有些分不清楚,其實,兩種動物的差異還是非常的明顯的。

首先是生物學分類。從生物學分類上看,烏龜是龜鱉目龜科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甲魚則是龜鱉目鱉科下所有動物的總稱,因此兩種動物從科就已經分化了,這就好比蛇獴和貓的區別,都是食肉目下的動物,但是一個是獴科一個是貓科。

其次是外觀。從外觀上看,甲魚的頭部比較的尖細,而烏龜的頭部則呈橢圓形,而且烏龜的殼比較堅硬且有花紋,但甲魚的殼相比軟一些且沒有花紋。值得一提的是,烏龜在面對危險時,可以將頭、四肢以及尾巴全部縮進殼裡,但甲魚卻只能將頭縮進2/3,其他的四肢以及尾巴都是不具備伸縮功能的。

最後是習性。烏龜從棲息特點來看,可以分為三種:陸棲、水棲和半陸棲,其中只有水棲的才是大部分時間待在水中的。但是所有的甲魚均為水棲的,它們只會在陽光較好的中午上岸曬一會太陽。而且烏龜的嘴裡沒有牙齒,性格比較的溫順,不會主動的攻擊人,而甲魚則不同,它嘴裡有著密密麻麻的鋸齒狀牙齒,有著很強的攻擊性。最後是食性,所有的烏龜均為肉食性,它們主要以水中的魚蝦以及軟體動物為食,但是甲魚卻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它們除了能捕獵水中的魚蝦外,還可以吃水生植物。

總的來說,甲魚與烏龜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無論從外觀上還是習性上,兩種動物都有著較大的區別,而身上有無花紋是最簡單的辨別方法。

甲魚的天敵

在開始我們說了,除了人類以外,甲魚在野生環境下也是有很多天敵的。那麼它的天敵都有哪些呢?

01 螞蟻

對,你沒看錯,就是螞蟻。當然,螞蟻並不是成年甲魚的天敵,而是剛孵化的甲魚的天敵。甲魚是卵生動物,而它產卵的地點並不是水中,而是岸邊的沙土地裡。作為「最不合格的媽媽」,雌性甲魚在產卵時會在沙土地裡挖一個坑,等產卵完成後僅僅是用沙土簡單的掩埋之後就會離開。不過好在甲魚產卵大都會選擇深夜,不然剛產完卵就會被其他動物挖走。

由於甲魚產卵大都會集中在5-8月份,在這期間,溫度較高,再加上有沙土的掩埋和日曬,所以即使沒有親一代的孵化,甲魚卵的孵化周期也並不長,大約在50-60天之間。剛孵化出的小甲魚全身比較的柔軟,再加上破殼而出時卵內部的氣味散發,極容易引來螞蟻群。剛孵化出的小甲魚大小跟我們的拇指指甲蓋差不多,毫無防禦能力,在螞蟻群的撕咬下,它們很難回到水裡。這就開始了第一階段的「優勝劣汰」。

02 鼠類和蛇

躲過了螞蟻的撕咬,小甲魚平安地回到了水中,此時螞蟻的威脅不存在了。但是,新的挑戰來臨了。由於甲魚是變溫動物,它們不能調節自己的體溫,所以即使生活在水中的小甲魚也有到岸上曬太陽恢復體溫的習性,這時鼠類和蛇類就會成為它們的天敵。鼠類捕獵甲魚很簡單,就是利用甲魚不能縮殼的習性,對它裸露在外面的四肢進行撕咬,而蛇類同樣也是從四肢開始,一直吃到甲魚的內部。

這是第二階段的「優勝劣汰」。

03 同類和其他食肉動物

終於在螞蟻、鼠類和蛇類的圍剿之下,一些小甲魚成功的長大了。但是長大之後,甲魚的天敵又來了。首先就是同類,由於甲魚有著鋒利的牙齒,且有捕食其他動物的習性,所以在食物匱乏時,它們是有攻擊同類並吃掉的習性的。除了同類外,成年的甲魚上岸曬太陽時,極容易被一些食肉動物盯上,比如野貓、黃鼠狼等等。即便是在水中,甲魚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水中有「水中平頭哥」存在,它就是水獺。成群的水獺連鱷魚都能當成「辣條」,更不用說無法自由伸縮的甲魚了。

既然甲魚如此多的天敵,為什麼還沒有滅絕呢?

從上面的介紹看,從人類到野生動物,從剛孵化到成年,甲魚的天敵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那麼,它們是如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依然生存至今的呢?原因有三。

01 隱蔽性

對於甲魚來說,最大的天敵莫過於人類。但是,由於甲魚通常都是待在水中的,而且它的警惕性很強,一旦有不熟悉的聲響,它們會立即潛入水下,這就給捕獵甲魚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再加上,現在飼養甲魚已經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野生甲魚相對受人類威脅就少了一些。

02 繁殖能力

一個有超多天敵的物種要想維持種群數量,唯一的途徑就是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就像我們人人喊打的老鼠一樣,它在自然界中的天敵比甲魚要多很多,但是老鼠的數量依然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下,這就是繁殖能力的功勞。而甲魚也是如此,一隻成年雌性甲魚一年可以繁殖4次左右,而每次它可以產下約10顆卵,也就是說一隻雌性甲魚平均一年就能剩下約40隻後代。正是如此強大的繁殖能力,讓甲魚在如此多的天敵圍攻下,依然能夠維持基本的種群數量。

03 逃生能力

甲魚被天敵捕殺大都發生在岸上,但是甲魚在岸上的時間最多也就1-2個小時,平時它都是在水中活動的,而且它們的警惕性非常的高,一旦遇到水中的天敵,它們會潛入水中底層的泥沙之中,將自己隱藏起來。所以,天敵的捕殺只是那一小部分反應能力較差,逃生能力較差的甲魚。

總結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而且每一種幾乎都有許多的天敵,因此,為了躲避天敵,動物也都有自己逃生的技巧。而甲魚之所以在如此多的天敵環伺下還能夠好好的活著,要得益於它們的警惕性(有異響逃走)、逃生能力(潛入泥沙)以及繁殖能力。

不過,即使這樣,野生甲魚的現狀也不太樂觀,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經將野生甲魚列入紅色名錄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

相關焦點

  • 人類的繁殖速率如此之慢,為什麼還沒有滅絕之憂?
    從表面上看,人類二十多歲才結婚,之後一生最多生1-2個孩子,相比較自然界中那些一次就能生下5隻以上後代,比如豬,以及哪些1-2年就生一胎直到老年的動物來說,確實繁殖能力差了點意思。但是,凡事不能太片面,因為物種的繁殖節奏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很差嗎?
  • 甲魚是珍饈美味,又是滋補佳品,但吃甲魚進補,並非人人皆宜
    甲魚是珍饈美味,又是滋補佳品,但吃甲魚進補,並非人人皆宜甲魚肉的蛋白質含量與魚蝦、牛肉和雞肉相當,每百克為16. 5-17. 3克。在胺基酸組成中,甲魚的組氨酸含量較多。其脂肪含量為4克,遠低於豬、牛、羊肉。
  • 如何甲魚?教你「5個訣竅」,做美味海龜很簡單
    那時,我還在上初中,我父親喜歡用「美食」來激勵我,也許他知道我很貪婪,所以當我回來參加考試時,我父親會告訴我「這次考個滿分就做一道你從來沒吃過的美味給你吃」真的不是造出來的,他沒有告訴我該怎麼做,我必須考得很好,結果出來後告訴我的獎品是什麼。
  • 甲魚怎麼做才美味呢?廚師長教你技巧,出鍋特別香
    甲魚看似醜陋,做成菜餚卻滋補美味。甲魚在它身上找不到絲毫致癌因素,而且食用後能增強體質,還有提高母乳質量和少許益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甲魚肉鮮嫩香濃,特別美味,因此以前還出現過「甲魚養殖熱」。以前在我小的時候我爸也偶爾也會給我做紅燒甲魚吃,那時候就覺得甲魚和排骨一樣好吃,有時還在想烏龜比甲魚好看一些,會不會更好吃。
  • 翻車魚為什麼還沒吃滅絕?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它為什麼還沒被吃光?這一連串的問號在我們真正了解完翻車魚後都會消失。西班牙的叫法更直截了當:石磨魚,這個稱呼倒是很貼合翻車魚,它的顏色還真是跟石磨很相像。當然,它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曼波魚,這是因為它們在水中遊動的方式很有趣,就像在跳曼波舞一樣。
  • 樹懶如此笨拙,為什麼沒有被「優勝劣汰」掉?
    但是形象討喜只是相對於人類來說,在自然界中,沒有一種動物在捕食者面前能夠靠「賣萌」活下來。那麼,速度如此之慢的樹懶是如何生存的呢?它們為什麼沒有被自然淘汰掉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這些體型比熊還大,身上披著長毛、皮膚非常堅硬、舌頭比食蟻獸的舌頭還長並且四肢長有利爪的哺乳動物迅速地成為了美洲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較好的生態位,為異關節總目下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先決條件。
  • 甲魚怎麼做好吃 甲魚的做法
    甲魚的營養價值大家應該都應該很清楚了,這是一種相當健康的食物,它具有雞、鹿、牛、羊、豬5種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稱。甲魚怎麼做好吃呢?今天教大家一道非常簡單的菜餚,滋補又美味。
  • 野生甲魚是如何過冬的?
    這是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野生甲魚冬眠時當然是在水底的泥中了,但是,不要忘了甲魚呼吸是靠肺的,這也是甲魚在泥中為什麼會開一個小孔的原因。那麼,在冬眠時,甲魚是如何呼吸的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雖然甲魚與烏龜同屬龜鱉目,但是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最大的區別莫過於「殼」了,龜殼整個是骨質殼,非常的厚實且堅硬,而甲魚的殼只有中間是骨質殼,而且比較的薄,並且殼的四周都沒有骨板,而是被柔軟的裙邊代替。其次,烏龜是可以將頭和四肢完全縮進殼內的,而甲魚則沒有這個能力。
  • 喜羊羊:顏色最罕見的四種狼,第一種已滅絕,最後那個自然界沒有
    比如說,這四種狼的顏色,可是最為罕見,只是,這第一種已經滅絕了,而最後那個,自然界可是沒有的。這第一個就是黃太狼,是灰太狼的爺爺,所以從長相上來看,他們兩個真的很相似,不過他們兩個的膚色,卻截然不同。灰太狼的話,他的毛髮是灰色的,但是黃太狼的話,可是黃色的。
  • 烏龜和甲魚長得如此相像,為何只吃甲魚不吃烏龜呢?
    許多人認為烏龜和王八是同一種動物,但實際上烏龜並不是王八,王八是人們桌上的美食——甲魚,然而很少有人吃烏龜,甲魚和烏龜外形較為相似,那麼為什麼人們都吃甲魚而不吃烏龜呢?首先,雖然甲魚和烏龜外形差不多,但仔細觀察還是能清晰分辨,烏龜外殼堅硬,渾身布滿花紋,頭圓、無牙、肉薄,而甲魚則外殼柔軟,普遍呈暗綠色,頭尖、有牙、肉厚,而正是由於外殼和肉質的原因,甲魚更受到食客們的青睞,甲魚製作起來比較方便,肉又多又鮮嫩,而烏龜則不然,堅硬的龜殼下肉少皮糙,口感不佳。
  • 如此龐大的恐龍為何滅絕?溯源侏羅紀的秘密
    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卻存活了下來,並繁衍至今。恐龍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侏羅紀時期空氣溫暖而潮溼,食物相對容易獲取,因此,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1億多年,但因為某些原因,它們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現在,人們能看到的只是當時殘留下來的大批恐龍化石。
  • 樹懶逃跑的速度那麼慢,為什麼沒有滅絕?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整個的自然界都實行了淘汰制,如此懶的動物竟然能夠生存下來,還沒有滅絕。其實這裡面有4個原因,或許出乎你的意料。第1個就是樹懶有自己的保護色,尤其是遭到動物攻擊的時候,只要閉上眼睛隱藏起來就可以。第2個就是樹懶,捉起來非常的費勁。尤其是他的爪子經常會掛在樹上,這也讓一些捕獵者非常的頭疼。第3個就是樹懶本身的皮毛非常的堅硬,同時能抵抗大部分動物的抓咬。
  • 自然界中有哪些因為好吃而瀕危或滅絕的生物?
    在當下,但凡是因為人類的關係而滅絕或者瀕危的動植物大都數都是因為好吃。畢竟人是雜食性動物,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只要是好吃,統統都不會放過的。還記得多年以前的「吃猴腦熱」嗎?這不就是因為有些人說猴腦好吃,尤其是活著吃,才會發生的事情嗎?下面我們來盤點幾種由於好吃而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的生物。
  • 美食好消息:甲魚、牛蛙可繼續吃,不屬於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
    在禁吃甲魚的消息被傳出後的數天內,眾多甲魚養殖戶和食品加工企業都處於一種焦慮之中,期待國家有關部門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同時,許多行業人士呼籲:禁止食用野生動物不能一刀切,甲魚屬於養殖技術成熟和食用歷史較長的動物,不存在傳播病毒和疫病的風險,不應禁止食用。
  • 農村老話「上岸甲魚莫伸手,下山野雞不能碰」,到底什麼意思呢?
    古人曾警示過子孫後代:「成功甲魚莫伸出手,下山野雞不可以追」!究竟啥意思呢?俗話「上山甲魚,下山野雞碰不可」的字面意思是說,假如在陸上上,例如是在去山頂幹活兒的情況下看到有甲魚,那麼就不必去捕獲他們。而在下山的情況下,見到有野雞了也不必去追逐。為什麼下山的野雞和上山的甲魚不可以碰呢?
  • 滅絕多年的一種生物,卻再次出現在地球上,是好事還是壞事?
    滅絕多年的一種生物,卻再次出現在地球上,是好事還是壞事?地球誕生至今有了46億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間中,總共經歷5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的大滅絕都令人萬分痛心。值得慶幸的是,人類最終成為地球上的主導者,並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上。
  • 【每日菜品】甲魚的做法大全
    【每日菜品】每周一到周六10點準時推送關注職業餐飲網微信(zycy168),關注每日菜品欄目 甲魚的做法大全   洞庭湖產的甲魚以其優良的品質可以說天下聞名,製作這種甲魚的方法有上百種2.甲魚肉和甲魚殼加入所有調料混合,醃漬15分鐘,放入墊有荷葉的蒸籠內,擺放香菇,覆蓋荷葉,上籠大火蒸8分鐘,取出上桌。 用清蒸的方法烹調甲魚做法是不錯的,更多特色菜就在,如果原料選擇的好,很受顧客歡迎。這道菜還可以增加一點豆豉和一些薑片,放入一點海鮮乾貨,這道菜的風味還可以更加出眾。另外,採用粵菜銅盤蒸的方法烹調甲魚,效果會更好。
  • 滅絕師太武功很差,沒有倚天劍只是二流選手,為何如此「豪橫」?
    到了滅絕這一代,三教九流,管理上自然增添了許多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滅絕總是板著一張臉的原因,試想倘若她每天笑眯眯的,怎麼讓下面的人服從。但滅絕並非天生如此,她也有六根未盡的時候。滅絕師太十五六歲的時候,還不叫滅絕,叫方豔青。這個時候的滅絕也不過是一個小女孩,她有自己喜歡的人,也就是師兄孤鴻子。要說這個孤鴻子,也算得上奇葩。
  • 甲魚被蚊子咬必死,蚊子被點燃的甲魚殼燻到也必死,是真的嗎?
    甚至有些謠言說,一旦甲魚被蚊子叮咬,無論是哪個部位都開始潰爛,最後全身潰爛而死。謠言二:甲魚殼點燃之後能夠殺死蚊子這個謠言與第一個謠言是相連的,簡單的說就是蚊子叮咬了甲魚,甲魚必死。但是,甲魚也是蚊子的剋星,因為一旦將甲魚殼點燃,其產生的煙霧一旦被蚊子吸入,蚊子不死也暈。因此,在許多的蚊香中,就添加了甲魚殼磨成的粉末。
  • 甲魚真的大補嗎?龜類被稱作「病毒倉庫」,或是新冠中間宿主
    對於這次新冠疫情究竟是如何傳播到人類身上的,雖然目前 還沒有一個明確地答案,不過,有觀點認為,很可能病毒的源頭仍然是在蝙蝠的身上,此後,蝙蝠將病毒傳給了野生動物,又在野生動物之間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傳播,其中蛇、穿山甲、水貂等等,都有可能是中間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