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當中有一個人,生於斯,長於斯,這麼多年來就只專一在旺角賣滷味。她叫肥姐,她的檔口「肥姐小食店」,也成了旺角其中一個地標。鋪位只有幾十平方呎,裡面卻擠了六七個員工,賣著十多種滷味,鋪外也長期有條長長的人龍。
「你呢?」、「要咩?」、「系咪好快就食?」肥姐和員工每分鐘都不斷重複問這幾條問題,從客人下單、做單、淋醬、包好到收錢,整個過程無需三分鐘。食客大多買了以後,就馬上站在路邊吃。儀態都不顧得那麼多,一手拿著以紙盛著的多醬多汁滷味,一手就拿起一串大生腸,側著頭往嘴裡送。看著他們吃得滿足、讚嘆「好鬼正呀」,就是肥姐每天努力的動力。
肥姐賣滷味賣了五、六十年了,今年七十歲的她,幾乎把一生都奉獻給滷味,也見證過香港小販成行成巿的年代——那時人人進戲院看戲前,都喜歡先買幾串小吃的。肥姐從幾歲起就跟父親到域多利戲院(即現在的女人街與洗衣街交界)、麥花臣球場、新華戲院(即現在的亞皆老街與西洋菜街交界)等地方推車仔擺檔。賣豬心生腸墨魚等滷味,也賣牛雜及鳳爪。
舊域多利戲院
一遇上管理隊出巡,肥姐就與其他小販一樣,馬上推車走鬼,不過也並非每次都逃得了。「整天都會被人抓到的,捉到那就罰錢咯,連人帶車那樣捉就把你的車充公咯。有時來不及走就先把車收起來,罰少一樣嘛。沒有了車,哪有檔口做生意?只好停賣幾天,自己動手重新再造過另一輛車仔。」此等情況,屢見不鮮,肥姐指曾試過一天內被抓三次,被抓次數的紀錄,分分鐘比一本書還要厚。
年輕時的肥姐
這種隨時走鬼的生活,一直維持到十多年前,直到肥姐入駐現時鋪位才結束。入鋪後固然較穩定,無懼風雨也無懼掃蕩,可以安心地做生意。可是肥姐卻直言:「我真的好懷念以前推車仔檔的日子。」沒有其他原因,就做小販較自由。「那時下大雨就可以名正言順不用開檔,我又不用賺好多錢,賺夠一日的錢就收檔,每日只用做兩三個鍾就可以。」她坦言現在的壓力較大,即使自己不計較盈虧,也得顧及員工的生計,及準時交租,所以每天也得做夠一定的時數。
讓肥姐懷念的還有街坊情。當年,霍亂肆虐期間,很多人都減少進食街邊檔,生意當然也會受影響。但其中有一名熟客,帶著男朋友來一試肥姐的手勢。男朋友怕「中招」,那熟客就說:「不用怕,肥姐這個檔我從小吃到大,好衛生!」這使肥姐非常感動。那時建立起的一份份街坊情,到今天猶在,有遊走到外國生活的,回港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來吃一串滷味才回家;而往日的小孩,今天已是別人的爺爺嫲嫲,也會拖著小孩回來幫襯。
能夠從一檔街邊的車仔檔,做到今天街知巷聞,連遊客也要慕名來光顧的小食店,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因為獲幸運之神眷顧,而是靠肥姐多年來一直的堅持。堅持賣滷味,堅持用心做滷味。肥姐常言道,「要能給別人吃,一定要先過自己才過別人。」而且食材一定要真材實料,才可留得住客人。
肥姐對食物要求之高,其員工皆知。她寧願賺少一點,也堅持要選取最上等的貨源,細微至每串滷味切得有多大多厚、串得整齊與否,肥姐都一一會過問。肥姐的媳婦Eva透露,每天在鋪頭都會聽到肥姐責罵員工:「你怎麼做事的?」、「這種東西怎麼能給別人吃!」那些被「痛罵」的滷味串,可能只是因為串歪了一點,不夠美;雞腎切得一塊大一塊小;又或者其中一串的其中一兩件沒有淋到醬……這些看來是芝麻綠豆的失誤,肥姐都很執著對待。「就算其實個客拿到串滷味,到他吃下肚子,只有一分鐘的時間,都要串得有美感。假如你是客人,都會想吃大塊點的,塊塊都要有醬的,是吧?」
鋪頭賣的滷味種類多,紅腸、鴨舌、豬心、豬潤……等,每天都在附近的私家工場處理好後,再運到店鋪切、串、上架,置於冷箱。一份大皇牌有墨魚、火雞腎、大生腸,真的大得過份,墨魚一串有片有須,既爽口又彈牙,易於咀嚼,厚切的火雞腎與大生腸也同樣爽口,沒有胛臭味,全部都浸過自家加工秘制的滷味醬酒後,再淋上黃芥茉和甜醬,攻鼻卻不辣,入味卻不鹹。還有新出的鴨舌,鮮味十足。吃著吃著,也彷佛吃到了一點老香港的味道。
五星級酒店與街邊滷味小店
離島與旺角
看似立於兩極
然肥姐以情串之
把幾代香港人的情懷
串在一起
地址 :旺角登打士街55號4A鋪(港鐵油麻地站 A2 出口, 步行約4分鐘)
電話號碼:9191 7683
人均:HK$50以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4:00-23:00或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