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原亞洲首富李嘉誠老爺子又曝了一下家底,集團在重組之後首次公布了20015年的全年財報。財報顯示,長江和記實業集團全年收入達到3303.4億元(3961億港元),稅前利潤達到517.9億元(621億港元)。
當然,咱們最在意的不是老爺子家裡賺了多少錢,而是和咱們愛恨情仇最多的屈臣氏到底混得怎麼樣了。
據悉,作為零售業務主體的屈臣氏集團全年收入達到1266.8億元(1519億港元),為集團貢獻了20%的稅前利潤,達到102.8億元。
然而這就夠了嗎?恐怕這絕對滿足不了各位親們的窺探欲吧?屈臣氏在中國到底開了多少家店?屈臣氏裡最牛的品牌是誰?屈臣氏到底是做什麼的……
品觀君果斷伸出了黑手,為親們扒出了10大驚天秘密。
在今天的屈臣氏裡面,我們看到的是各種化妝品、食品。然而最初的屈臣氏卻是一家藥房,還跟國父孫中山老爺子有點兒關係。
1828年(沒錯,屈臣氏已經擁有188年的歷史了),一家叫做廣東藥房的西藥房在廣州開業。但它的開辦者並不是一個中國人,而是一個叫做沃森(Thomas Boswell Watson)的英國人。這便是屈臣氏的前身了。
在這時屈臣氏還並未成為一個品牌化的公司,直到創始人沃森的侄子亞歷山大▪沃森(A·S·Watson)的出現。1858年沃森受聘成為香港藥房的藥劑師,3年後正式接管藥房的生意。1871年,屈臣氏(A.S. Watson & Company)才成為真正的商業品牌。
在真正實現公司化運營後,屈臣氏的發展讓許多人受益,其中就包括一位「國父」。1887年,一名叫做孫逸仙的年輕人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西醫學院,由於大一時醫學技術科成績相當優異,因此,在他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了屈臣氏獎學金。這位孫逸仙,當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孫中山了。
不知道當時的孫中山沒拿到獎學金的話,會不會轉行幹點兒別的,那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蝴蝶效應還真可怕。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某品牌攀升到屈臣氏內部排名第三的位置,並在2015年成為該渠道最大的品牌。這個品牌的名字叫做花印。
《化妝品觀察》主筆馮建軍曾撰文稱,2015年花印零售業預計超6億元,衝擊6.5億元,並將成為屈臣氏全國TOP 1品牌。
然而這個品牌真的把屈臣氏自有品牌擠下了王座嗎?畢竟花印在2013年的時候還沒有擠進屈臣氏前五陣列。
自然不是了,因為以上算法並沒有將一個絕對大鱷加入其中比較,那就是屈臣氏的自有品牌。根據業界保守估計,目前屈臣氏自有品牌貢獻20%-25%的銷售業績,換句話說,自有品牌在2015年在中國至少為屈臣氏貢獻了36億元的銷售。
所以嚴格來說,屈臣氏的自有品牌是當之無愧的最大品牌,而且這一穩固的地位在未來數年內肯定無可撼動,畢竟是親兒子嘛。
這裡,品觀君還是先給親們看一張表:
屈臣氏2014年在中國的銷售為163.1億元,同比增長14%,而這個速度要遠低於2013年屈臣氏在中國的同比增長幅度23%。
按照屈臣氏集團官方數據的計算,2015年屈臣氏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僅9%,已經跌破了雙位數,看來屈臣氏在中國市場也遭遇了寒冬的侵襲。
親們一直很關注屈臣氏在中國到底有多少家店,人家也老老實實地告知了真相:2015年屈臣氏在中國擁有2483家門店。
然而,品觀君比較關心的是,屈臣氏在中國的開店速度,2015年屈臣氏在中國新開了395家店,與2014年在中國新增門店數量持平。同時,這也是屈臣氏在中國市場開店最多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底,一向低調的屈臣氏曾公開宣布,2016年年底屈臣氏要在中國市場開出3000家店鋪,到2015年年底為止,屈臣氏裡這個目標還差517家店,按照當前的開店速度,屈臣氏當年3000家店的預期得狠狠加把勁兒才能實現了。
別光顧著開新店,原有門店的維持也十分重要。
具體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屈臣氏在中國內地共實現銷售163.81億元,同比增長14.0%;門店增長至2088家,同比增長了23.3%。(請允許品觀君複讀機一把)
為啥品觀君要重複這個數據呢?
據此粗略推算,屈臣氏在中國平均每家店年產784.55萬元。考慮到新店的加入攤薄了平均值,屈臣氏成熟門店的平均年產應該明顯高於上述數字。
好事的品觀君把屈臣氏近3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和門店數量做了一個腦殘的除法,得到下面這表:
雖然,簡單地做個除法並不算很科學,但至少可以大致地看出,屈臣氏在中國市場的單店產出正在逐年下降。
按照屈臣氏官方的算法,平均單店年銷售產出為792.2萬元(950萬港元),日均店銷售為2.2萬元,連屈臣氏自己也說了「受中國內地經濟下行大環境影響,2015全年可比較店鋪負增長5.1%」。
看來,這個冬天,有點兒冷。
說了那麼多屈臣氏的數據,咱們來說說在屈臣氏做一個品牌的事兒。從1992年高夫進入屈臣氏到現在,已經有20多個國產日化品牌進入屈臣氏渠道。畢竟,人家在全國擁有近2500個網點,還是很吸引人的。
那麼,進入屈臣氏難嗎?
據品觀君了解,品牌在進入屈臣氏之前都會被查一下出身——生產工廠。屈臣氏對於工廠的檢驗實施一票否決制,包括工廠管理水平、環境要求等在內的十幾個項目,如果有一項不達標就會被拒絕進駐。
那麼,進入屈臣氏就好過了嗎?品觀君想說的是,作死一個品牌很容易,因為接下來是對品牌整個供應鏈體系以及團隊建設能力的考驗。
首先品牌必須有覆蓋全國的配送能力,接下來是庫存管理,屈臣氏有一套很先進的庫存管理系統。要求既不能斷貨,也不能壓貨。屈臣氏每個合同都有退貨協議,壓貨不但沒有意義還會面臨下架的危險。
這還不說,人家還要考核!
屈臣氏會對新進品牌在第13周做出庫存評估,根據品牌前三個月的銷售數據推算,如果庫存周轉天數超過26周,品牌就將面臨下架危險。
這比品觀君的績效考核還要嚴格!
屈臣氏對外來品牌原產地的把控十分嚴格,那麼它的自有品牌都是哪兒來的嗎?
首先,我們以自有品牌的系列為維度,把屈臣氏內自有品牌做一個大概分類(不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等)。由於條件所限,並不能調查所有屈臣氏門店,所以以下分類可能有所疏漏。
1.骨膠原系列(collagen),涉及品類有護膚、彩妝、面膜、手霜等
2.燕窩系列(bird’s nest):護膚、面膜
3.water 360系列:護膚、面膜、身體護理等
4.橄欖系列(olive):洗護髮、身體護理為主,亦有護膚
5.天絲系列:面膜為主
6.冬蟲夏草系列:青春抗衰護膚等
7.SKIN Advanced:中高端護膚、男士護膚
8.SKIN Simple:基礎護膚
9.男士系列(watson men)
10.my party gal和letsaqua系列:彩妝和小彩妝
接下來,我們重點介紹屈臣氏十大自有品牌背後具有代表的代工廠家,需要強調的是,屈臣氏的代工廠家十分眾多,我們只挑選了其中幾家重點介紹。
1.佛山萬盈:屈臣氏骨膠原系列的研發代工商,屈臣氏金牌供應商,全球戰略合作夥伴,總部設在廣東省佛山市。
2.中山諾斯貝爾:屈臣氏天絲系列面膜和其他部分護膚產品的研發代工商,是天絲纖維提供商奧地利蘭精集團在中國的獨家合作夥伴,同時也是眾多國內外大型企業的代工商。
3深圳綿儷日用化工:屈臣氏燕窩系列主要研發代工廠,據其官網介紹,每天最高可生產半成品20噸,面膜40萬片。同時是華潤萬家、莎莎、萬寧等零售連鎖的代工供應商。
4.廣州花安堂:成立於2011年,屬於屈臣氏OEM供應商中相對年輕的工廠,是屈臣氏橄欖系列(護膚)、SKIN Advanced、SKIN Simple和屈臣氏男士等產品的主要代工商。
5.珠海神採生物科技:屈臣氏骨膠原彩妝的主要代工商,是一家生產彩妝為主的企業,產品包括眼影、腮紅、粉餅、口紅、睫毛膏、指甲油等。
6.廣東柏亞:屈臣氏橄欖系列中洗護髮和身體護理類主要代工商。據其官網介紹,其代工尤其擅長個人護理品,與歐萊雅等企業有技術合作。同時是沃爾瑪、家樂福等KA自有產品的代工商。
7.惠州澳寶:創立於1994年的澳寶化妝品(惠州)有限公司,是屈臣氏最早,也是最大的供應商之一,主要方向則是澳寶享譽業內的洗髮、護髮產品。
說完了品牌的事兒,再來說說陳列的問題,首先就要從收營臺說起。
屈臣氏的收銀臺均在店鋪最裡面的正中位置,收銀臺對面或者旁邊會放置鬥櫃以及堆頭,部分屈臣氏會用堆頭隔出結帳隊列。相比之下,湖北名店金夢妝的收銀臺喜歡設置在店鋪角落,而絲芙蘭的收銀臺周圍會保證足夠的空間,不擺放任何貨物。
但相同的是,無論是屈臣氏還是絲芙蘭,都會在收銀櫃檯附近陳列許多價格不高卻很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小物件,如絲芙蘭會在櫃檯前放置自有品牌的香水棒。
屈臣氏就不用說了,屈臣氏的收銀臺高度為1.2米,據說這是顧客在付款時感覺最舒適的高度,不會因太高而顯得壓抑,在每個收銀窗口處有個凹槽,這個設計是專門方便顧客在買單時放置購物籃的,在收銀臺上裝置有一些小貨架,擺放一些輕便貨品如糖果、香口膠、電池等一些可以刺激顧客即時購買意欲的商品,一切都非常人性化。
換購、連帶銷售、宣傳等多功能合一的屈臣氏收銀臺可是屈臣氏模式的傑作之一。
事實上,關於屈臣氏收營臺、陳列問題還有很多秘密,品觀君就不逐一展開說了,特此奉上原文連結:
屈臣氏真的只是我們平時看到的樣子嗎?其實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做到全球13000多家的屈臣氏還有很多我們並沒有接觸到的店鋪類型,隨著消費者需求的細分化,沒準這些在香港已經成型的屈臣氏店鋪模式會被引入到中國市場。
到底有哪些類型呢?
藥房等健康服務Watsons Health:2013年,屈臣氏開始在香港部分門店內加推中醫診所服務。截至2014年底,屈臣氏在香港共有8間店鋪新增中醫診所服務,而這種門店已經成為了專門的Watsons Health,在其中營養品、藥房、維他命等都被單獨分門別類陳列。
高端彩妝護膚專門店BEAUTIQ by Watsons:屈臣氏還有一款「鮮黃版」的門店——BEAUTIQ by Watsons。BEAUTIQ = Beauty(美容)+ Boutique(精品),從這兩個詞就可以窺見這個店的高端定位。
不同於走大眾化路線的傳統屈臣氏門店,BEAUTIQ針對比一般顧客群體更看重美容與服務的年輕事業女性,除了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化妝護膚品牌,還提供彩妝、美甲、手部護理等美容服務。
母嬰店WatsonsBaby:2013年底,屈臣氏在香港沙田中心開了第一家Watsons Baby母嬰概念店。在裝修上,無論是門頭、店鋪整體配色還是燈光都非常柔和,而為方便媽媽們推著嬰兒車購物,通道設計也比較寬。
不同於一般母嬰店,Watsons Baby雖然以Baby產品為主,如奶粉、尿布、沐浴露、毛公仔、玩具、奶瓶等,但也會有普通屈臣氏店內的產品,為新手父母提供一站式購物服務。
如果真的來中國內陸了,你會期待嗎?
聊完乾貨,品觀君再和親們聊聊屈臣氏的八卦。而最值得八卦的就是,屈臣氏時候上市。
為啥這麼說?因為目前屈臣氏是李嘉誠和黃旗下除歐洲電訊業務之外,唯一仍未有資產上市的業務板塊。
2013年,為尋求將旗下以屈臣氏為代表的零售業務分拆上市,李嘉誠曾欲將業績較差的百佳超市公開出售,但因多方競購者並未達到其預期價,最終選擇放棄。
2014年3月區屈臣氏引入新加坡淡馬錫集團,向後者出售屈臣氏集團24.95%的股權套現440億港元,彼時雙方同意,會積極探討在兩年至3年內把屈臣氏集團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做第一上市。
然而在2015年年底的屈臣氏175周年年會上,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黎啟明對外表示,出售部分股權予淡馬錫後,雙方合作暢順,現時暫無集資壓力或急切性,亦未有上市時間表可言。
如今,兩年時間轉眼過去,市場風雲突變,兩年前未賣掉的百佳超市業績持續萎縮,就連彼時盈利還處於高位的屈臣氏美容及保健業務也面臨著滯漲狀況,屈臣氏集團的上市之路看來有點兒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