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就是這樣?將就著過下去就行了」,這句話我們聽到了多少遍,工作不算好,將就著做吧;伴侶不滿意,將就著愛吧。
這樣的人生,往往也充滿了拖延、無原則的妥協、無奈和糾結,一眼看到底。我的人生還很長,為什麼要將就?
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有人曬出自己的結婚證,可對方頭像打成了馬賽克,發了九張喜慶的照片,對象卻連臉都沒有露過,唯一在場的一張照片還被故意虛化了。
既然那麼在意長相,卻為何要將就著結這個婚呢?
說到這裡,想起大學宿舍的女孩,沒畢業就回到老家的小縣城,也不知怎麼稀裡糊塗就相了親談了戀愛,然後嫁了人。
後來再看她的朋友圈,幾乎每天都有怨懟之詞,從她的狀態裡,我看到的是一個煩悶,無聊,平庸的婦女形象,當初那個總是露著虎牙大笑的開心少女早已不見了蹤影。
像所有春心萌動的姑娘一樣,她也曾對愛情有過無限美好的期待,她也曾想過自己的白馬王子來接她回家;她也曾想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如今,人前笑臉,人後悲傷。現實卻讓她再也走不了回頭路。明明有個人在眼前,形式上不孤單,但精神上無法契合卻比一個人還要難過。
黃小波在《黃金時代》裡說過一句話:「我們這一輩子能選擇的東西太少了,我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是我們能選擇怎麼愛怎麼活」。
不將就,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而將就得來的不是幸福!
當你問那些整天把脫單掛在嘴上又不願意開啟一段戀愛的人時,當你問那些單身多年又不願意答應別人的苦苦追求的人時,她會告訴你:「我不願意將就。」
人越長大,越難去愛。不知道該不該付出,不知道會不會有結果。身邊的朋友圈已經相對固定,也知道怎麼和身邊的朋友相處。
與之相比,重新認識一個人,把自己的身心再投入進去,反而像是一種冒險。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現在的我們,連戀愛都在規避風險。
李宗盛在《晚婚》裡唱著,「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我還在等,這世上唯一契合靈魂。」
1810年發明了罐頭,然而,開瓶器卻是在1858才被發明出來,有時候就是這樣,重要的東西有時會遲來一步,無論愛情還是生活。
一直記得《何以笙簫默》中,何以琛那一句「如果世上曾有那麼一個人出現,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
這種執手白頭的愛情觀,比任何山盟海誓都要動人。向來緣淺,奈何情深。他等了趙默笙七年,最終重拾遺失的幸福。
不是不能將就,今天想吃的東西吃不到,可以將就吃別的,想去一個地方旅行,暫時沒時間沒錢,可以將就,以後有了條件再去。唯獨感情不能湊合,婚姻不能將就。
愛情,應該是因為兩情相悅,渴望朝朝暮暮在一起,渴望與另外一人白頭到老。孤獨也好,年齡到了也罷,包括父母亦或者別人的眼光,都不應該是將就的理由。
沒有人會對你的人生負責。愛情和婚姻不是一張急需完成的試卷,而是讓我們的人生更完整的東西。
若不跟愛的人一起白頭到老,焉能對得起自己來人世間走這一遭。我只有一個一生,無法慷慨贈與我不愛的人;
浙江浦江,婚禮開場前,新娘駕車逃跑。新郎「哭訴」:這到底是怎麼了?是嫌男方窮嗎?
姑娘開口:不是為了錢,是沒法溝通!我錯就錯在,以為年紀大了可以將就!從認識到現在,單獨吃飯沒超3次,沒看過一場電影!
如果是你,你願意將就嗎?如果你將就了,你會勸別人將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