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

2020-12-27 人民網

圖①:楊玉潔在修復瓷器。賴奐瑜攝 圖②:鬱文韜在介紹碑文。 尚 輝攝 圖③:吳偉參與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 寧 霄攝 圖④:康曉璐為製作APP查閱資料。 朱 楷攝

故宮太和殿。人民視覺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

新的一天,故宮裡的年輕人在各自崗位忙碌起來:文保科技部的楊玉潔修復瓷器,書畫部的鬱文韜保管文物,考古部的吳偉忙著考古挖掘,資料信息部的康曉璐策劃新媒體作品……每個平凡的日子裡,都有著年輕一代的選擇、堅持和擔當。

楊玉潔在文物醫院修復陶瓷

「文物修復也是創造性工作」

從朝陽區的家中出發,穿過高樓林立的國貿,取道車水馬龍的東長安街,楊玉潔來到故宮博物院。從鋼筋水泥的樓房進入紅牆黃瓦的宮殿,她的心也一點點平靜下來。上午8點,楊玉潔準時出現在故宮西河沿的故宮文物醫院陶瓷修復室。

清洗、配膠、粘接、打磨、補配……楊玉潔熟練地開始修復工作。2015年自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後,楊玉潔進入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故宮博物院招收的新人,需要到一線崗位培訓學習。兩個月院內輪崗,她做過午門檢票、大殿安保、遊客引導;又經過3個月的部內輪轉,她才回到陶瓷修復崗位上。故宮博物院院藏約186萬件文物,陶瓷器約有36萬件,楊玉潔的工作就是與同事們一起對陶瓷器文物進行日常養護與修復。

1987年出生的楊玉潔,一雙手柔軟、細長,可仔細觀察卻會發現這雙手也有好幾處傷口、不少地方起了皮。這是修瓷器留下的「痕跡」:因為長期接觸化學品,她得經常洗手;瓷器碎片尖利,她的手難免被工具劃傷。

做陶瓷修復,看似並非一件創造性的工作,楊玉潔卻說:「修復的步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機應變,文物修復也是創造性工作。」根據文物病害現狀、穩定程度、品種造型的不同,她的修複方法也會做出調整,比如在修復一件仿釉瓷器的操作中,她對修復工具進行不同方式的處理,通過不同用筆方式配合,力求實現與原來瓷器一樣的紋路和顏色。

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原本清冷的文物修復行當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在楊玉潔看來,「文物修復還是一門新的行當」——所謂「新」,是指以前文物修復較多是知其然,而如今文物修復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開始知其所以然,預見其未然。「文物修復服務於博物館,其理論研究、方式方法,還處在逐步探索和建立規範過程中。」楊玉潔說。

文物修復是一份相對寂寞、清貧的職業。但在楊玉潔看來,在故宮修文物,她得到了很多看不到的東西。「不是所有修復師都有機會去親手修復那些出現在書本上的珍貴瓷器。我在工作中獲得的見識和驚喜,是金錢買不到的。」楊玉潔堅定地說。

在楊玉潔修復桌的第二層抽屜裡,有一隻待修復的明成化三彩鴨燻。鴨子碎成了70片,每一片楊玉潔都細心清洗、擦拭,然後碼放在棉盒裡。瓷鴨的修復不能著急,需要一步步研究、修復。「我常常會想像鴨子的造型,觀察羽毛的裝飾方法,研究色彩的搭配。每當看著這些瓷片,我的心情都會變得十分愉悅,生活的煩惱也仿佛隨之消失了。」楊玉潔笑著說。

鬱文韜策劃籌備書畫特展

「文物保管看似平淡無奇,卻很有意義」

午後的陽光灑在地上,這是鬱文韜熟悉的故宮。故宮是遊客觀光的景點,也是他的工作地點。2017年從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後,鬱文韜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利用午休時間,他經常會逛逛故宮庭院。「每次走在這裡,都有一種與歷史對話的感覺。」鬱文韜說。

文華殿是鬱文韜常去的地方,這裡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覽之一「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的舉辦地點。從去年5月到今年9月,展覽籌備了一年多。1989年出生的他,作為籌展組組長,從文物選擇、大綱撰寫、布展策展到展覽形式設計、展覽圖錄編寫,都要參與統籌協調。

「以文物為載體,展現蘇軾的藝術造詣與人格風範,尚屬首次。」鬱文韜說。故宮博物院收藏了蘇軾的書法佳作,還藏有部分重要的蘇軾師友作品,以及大量受蘇軾影響和能夠反映其藝術思想的相關藝術珍品。藏品的時代跨度從北宋至近現代,類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藏品的整體數量、質量和豐富性都有一定優勢。

如何展現蘇軾、串聯展覽,是鬱文韜和同事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們將展覽定位為體現蘇軾的影響力,除了選擇蘇軾本人的作品外,還選擇了能反映其影響力的同時代和後代名家之作。「為了體現蘇軾影響的廣泛性和故宮藏品的豐富性,展覽中其他歷代名家作品只選了一件呈現。」鬱文韜說。

策展過程中,鬱文韜更立體地感知了蘇軾其人其事。鬱文韜尤其喜歡展覽最後陳列的一幅畫,那是明代畫家朱之蕃的《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畫的是蘇軾晚年被貶海南時,在訪友途中遇雨,向農人借來鬥笠和木屐穿戴,農人爭相笑看,而蘇軾坦然處之。「這表現了蘇軾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生活態度。」在鬱文韜心中,蘇軾是多面的,正襟危坐、高冠博帶的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也是蘇軾,他希望通過展覽展現蘇軾的立體生動,傳遞蘇軾的處世之道。

作為故宮書畫部的一員,籌備展覽只是鬱文韜工作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他和同事一起進行法書類文物保管、陳列和研究。他們整理編目、協助書畫數據採集、對文物進行日常維護。「文物保管看似平淡無奇,卻很有意義。文物的展覽陳列和研究,正是在日復一日的文物保管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鬱文韜說。

吳偉由宮殿修繕進入考古

「在施工過程中儘可能把信息保存下來」

夕陽照到故宮城門,像是在紅牆黃瓦上灑上一層金黃。吳偉蹬著老式自行車,出神武門一路向西,到西四地鐵口,搭乘地鐵4號線到終點站,這是他每天的下班路線。家住天宮院,到故宮上班不算方便,但他卻自得其樂。

1988年出生的吳偉,從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畢業進入故宮博物院後,原本想去專業對口的古建部,沒成想被分到了工程管理處。和施工隊打交道後他才發現:「這裡才是離古建築最近的地方!」測繪、拍照、記錄,參與拆卸、整修、復原……天天和磚瓦木畫工混在一起,吳偉深入了解故宮古建築構造和修繕過程,專業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鍛鍊。

寶蘊樓修繕是吳偉參與的第一個項目。作為故宮內唯一一處民國時期西洋式風格建築,寶蘊樓曾為鹹安宮所在地。「修了一半,挖到了鹹安宮的舊地基,於是我們就停下來對寶蘊樓進行考古發掘,對寶蘊樓的前世今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吳偉介紹。因為在寶蘊樓項目的出色表現,27歲的吳偉成為大高玄殿修繕保護項目的現場負責人。由於長期被用作辦公用房,大高玄殿年久失修。吳偉帶著設計、施工、監理以及研究團隊數十人的隊伍,開展瓦、木、油作、彩畫等各個工種的實施,全面跟進、負責施工、保護和研究的每一個環節。

考古專業出身的吳偉,注重對原始信息的記錄和保存。他突發奇想:「如果將大高玄殿作為考古工作對象,將其不同時期的修繕和改動痕跡視為考古中的地層,那麼修繕的過程就類似於考古發掘的過程,需要對上面的信息按照不同時期疊壓、打破的層位關係,進行全面、細緻的提取。」

想法很快付諸實施。吳偉帶領團隊將發現的重要遺物,小到磚瓦銘、大木記號等,按照考古學的方法分類編號、拍照記錄、繪圖與保存。他們不僅對修繕中拆卸下來的大木構件進行詳盡的測繪和信息記錄,而且對常常被人忽視的、易被頻繁修繕的木基層、灰泥等部位也做了細緻的歷史信息記錄,以最大限度保存建築歷史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探索保護性修繕的新方法。「古建築本身也是文物,我們要在施工過程中儘可能把信息保存下來。這種方式雖然慢,但是非常有必要。」吳偉說。

如今,吳偉成為了故宮考古部的一員。作為近年來故宮新成立的部門,故宮考古部在紫禁城宮殿建築考古、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考古以及幾個國外考古項目中均取得了佳績。上到房頂修瓦、下到地下考古,吳偉的工作就好像一個武林高手,在故宮「上天入地」。

康曉璐創新策劃新媒體產品

「把故宮有趣、有溫度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觀眾散場後,康曉璐抓緊時間在展廳進行數據採集,以便完成線上全景展覽製作。天已經黑了,空蕩蕩的展廳,展品在燈光下仿佛在訴說一段段歷史。「咔」「咔」……康曉璐和同事用相機記錄下這一幕。「出於時間、參觀人數等的限制,有些觀眾無法前來,有些觀眾意猶未盡。為了更好地呈現展覽,我們把展廳搬到線上,給觀眾營造獨享展覽的體驗。」康曉璐說。

2017年自英國利茲大學媒體產業專業研究生畢業後,康曉璐進入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工作。她承擔了「紫禁城600」APP、「故宮展覽」APP、英文網站編輯等故宮新媒體工作,負責APP的頁面呈現、功能設計、內容編輯等。

「紫禁城600」是故宮第十款APP,也是首個聚焦故宮古建築文化的APP。「紫禁城600」APP分為晝夜兩個模式,白天介紹宮殿建築,晚上講述宮廷歷史。「文物、建築不僅有表面的美,還有內在的美。」康曉璐希望這款APP能讓觀眾多了解古建知識,領略古建的美。

在故宮博物院,康曉璐所在的是一個年輕活躍的團隊。數字傳媒組10個人,平均年齡31歲,有很多奇思妙想。秋天故宮的銀杏很美,他們便策劃了故宮銀杏慢直播,為觀眾提供更多視角觀看故宮。故宮的貓很可愛,他們便在微信公眾號「微故宮」上推出「『貓』在宮中」策劃,成為爆款。

「微故宮」微信公眾號、故宮APP、「數字故宮」小程序……故宮的新媒體,不斷刷新人們對故宮的印象,讓古老的故宮走近年輕人。「曾經,故宮在一些人的思維定勢中是冷冰冰的;但新媒體工作可以把故宮有趣、有溫度的一面展示給大家,讓文物更生活化,讓大家發現故宮的新。傳統成就了創新,創新保護了傳統。」康曉璐說。

AR、VR等新技術,也給博物館帶來新的改變。想像中,康曉璐覺得金甌永固杯可能有酒盅那麼大。直到在珍寶館第一次見到實物,她才發現杯子原來比手掌還大。她覺得觀眾可能也會有類似的「誤判」,便想在產品中做一些新的嘗試。康曉璐希望與同事一起,通過探索AR技術,讓看不到實物的觀眾也能感知文物的體量,收穫更豐富真實的體驗。

1992年出生的康曉璐是個北京姑娘。小時候逛故宮,她看到的是滿眼紅牆,在她的印象中,故宮是紅色的。工作後,她發現故宮有多種顏色,琉璃的黃、琺瑯的藍、臺基的白……故宮是多彩的。「很少有人能親身領略故宮的一年四季、陪伴故宮的日月朝夕,春天看滿樹海棠,夏天聽蟬鳴樹梢,秋天望柿子掛枝,冬天賞雪落雪融。」康曉璐說。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7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他們...
    圖①:楊玉潔在修復瓷器。  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
    原標題: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6))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故宮太和殿。人民視覺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實踐,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初步構建起「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的事業發展體系,古老的紫禁城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 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人民論壇)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青年一代衝鋒在前,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就有1.2萬多名是「90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後」甚至「00後」;「嫦娥五號」探月取壤的徵程上,「80後」「90後」已經成為託舉「嫦娥」的中堅力量,擎起了中國航天的未來。挺身而出的青春擔當,開拓創新的青春智慧,腳踏實地的青春奉獻,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奮勇爭先的群像。
  • 《上新了·故宮》同名主題曲 周一圍上新了·故宮完整歌詞介紹
    《上新了·故宮》是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的同名主題曲,以年輕人與故宮打招呼的形式,表達對故宮的友好崇敬以及青春的生活態度。從步入宮門開始,將故宮擬人化塑造成一個與民同樂的高顏值完美派形象。我們要用更多想像力去推廣故宮,讓故宮文化「活」起來。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 即將「青春」上線
    10月15日,《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出席活動。  王旭東表示,通過故宮專家團隊與節目創作團隊的創新合作模式,藉助藝術界年輕人對故宮承載文化的敬畏與探求,引導公眾真實完整全面地認識故宮,這種創新是在守正基礎上的一種實踐。希望以《上新了·故宮》為代表的電視節目能從不同視角展示中華文明優秀基因,聯合社會各界把故宮保護好、研究深、傳承好,在文博領域為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 故宮再「上新」!《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即將開播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守護三江源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3))
    其中,就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這裡保護「中華水塔」,救助野生動物,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通天河上的生態管護隊: 堅守巡護「中華水塔」 一部《西遊記》,讓人們記住了長江上遊的一個別名:通天河。 通天河,什麼樣?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來了
    10月15日(周四),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了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作為系列活動之一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節目,將立足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度,用生動鮮活的電視語言講述中華文化、故宮文化的與時俱進,展現故宮博物院包含厚重文化歷史底蘊的同時,不斷蓬勃生長的時代力量,讓故宮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大眾。作為新時代故宮影響力延展的重要一環,《上新了·故宮》自開播以來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現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 集結青年力量為故宮文創「上新」助力
    10月15日,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了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故宮博物院本著增強社會公眾的文化參與感和文化獲得感的原則,把「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系列活動辦成人民的節日,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力。《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節目,將立足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度,用生動鮮活的電視語言講述中華文化、故宮文化的與時俱進,展現故宮博物院包含厚重文化歷史底蘊的同時,不斷蓬勃生長的時代力量,讓故宮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惠及大眾。
  • 故宮博物院網紅院長為啥要來西安博物院?
    近些年,故宮的形象越來越親民,讓雍正賣萌,讓院長帶貨,故宮文創、紀錄片、綜藝也用一種詼諧有趣的方式,大受年輕人的喜愛。為了推廣故宮,單院長還代表故宮出席《朗讀者》《楊瀾訪談錄》《國家寶藏》等節目中,廣受好評。
  • 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定檔 集結青年力量為故宮文創「上...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上新了·故宮》來襲!跟鄧倫一起感受魅力紫禁城
    《上新了·故宮》宣傳片          10月15日(周四),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了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
  • 臺北故宮博物院品牌片:未來,不期而遇
    《未來,不期而遇》記憶中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是枯燥無聊的講解,可能是陳舊古板的陳列。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從「四個故宮」建設體系到使命與擔當
    故宮博物院通過文創產品,深入闡釋了院藏文物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文創產品的研發與銷售,是故宮文化傳播不可或缺的手段,基本實現了讓觀眾「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初衷。近年來故宮出版物屢獲大獎,《故宮日曆》《謎宮·如意琳琅圖籍》等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三是不斷開拓故宮文化傳播的新方式。
  • 故宮博物院院長「上新」!繼任者憑什麼接棒單院長?
    故宮博物院每次一上新容易成為焦點,這次的「上新」更是讓全網沸騰。原因無他,因為這一次是故宮博物院院長「上新」了!「敦煌掃沙人」接棒「故宮看門人」4月8日,一直自稱為「故宮看門人」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式卸任,宣布退休。這個把故宮一手打造成網紅IP的單院長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如今把棒交到了繼任者王旭東手裡。那王旭東是何許人也?
  • 此間少年以夢為馬——《我們的少年時代》開創青春校園劇新時代
    、全網播放量突破 50 億、 #我們的少年時代#微博總閱讀量突破 30.1 億,常居話題榜等諸多佳績,樹立起此類題材電視劇的市場新高度,更以其卓越品質,開拓出青春校園劇的一個新時代。為「歷史家所鋪敘,詞章家所謳歌」的少年時代,在國產電視劇的表達中,卻並不多見,青春題材的優秀作品寥寥無幾:《十六歲的花季》展現八十年代末新舊思潮下的摩擦,洋溢著這那個時代少年們的單純;《十七歲不哭》刻畫九十年代中學生們的青春與美好、困擾與迷茫;《十八歲的天空》則映照出剛邁入新千年的少年們的青春時尚和理想追求.
  •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受聘新職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近期均受聘新職。據《深圳特區報》消息:12月7日上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正式揭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楚宏、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出席揭牌儀式。原文化部副部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受聘為深圳大學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後發表致辭。 深圳大學官網 圖消息提到:2019年5月開始,深圳大學啟動博物館籌建工作。今年11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成立,原文化部副部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受聘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
  • 法院耀青春,奮進正當時!
    法院耀青春,奮進正當時!法院耀青春 奮進正當時重慶四中法院處在一個百舸爭流的奮進時代,懷著夢想,乘風破浪是最好的姿態。讓我們始終保持「趕考」的心態和「奔跑」的狀態,以習總書記為榜樣,只爭朝夕,劈波斬浪,勇於擔當,善於作為,續寫新時代法治文明的絢爛篇章。徐潔
  • 探秘臺北故宮博物院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石子影像生活」每晚推送數位化時代,走進影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