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弟子馮·法蘭茲的童話心理世界

2021-01-13 澎湃新聞

1933年,馮·法蘭茲與卡爾·榮格相識於後者在波林根為自己建造的塔樓。這座塔樓修築了12年,不通電,也沒有自來水,榮格將其視為母親的子宮和排除幹擾以與集體無意識對話的秘園。25年後,法蘭茲效法榮格在波林根的一座森林附近建造了自己的塔樓,她砍柴、燒火、煮飯,為的是親近自然、深入無意識心靈。

作為榮格最重要的女弟子,馮·法蘭茲除了在生活中踐行著榮格精神分析的理念,在學術推進方面,她創建了蘇黎世榮格學院,繼承擴展榮格心理學研究。她發表了許多童話解讀文章,為榮格心理學在童話闡釋上的運用作出了極大努力。

對法蘭茲而言,童話是反映集體無意識的最佳載體。她在《解讀童話》和《陰影與惡:如何在危難中發起反攻?》中為讀者對比解釋了神話與童話兩種文學載體在對無意識世界呈現方面的區別。她敏銳地指出神話帶有的階級和國族屬性使它們過濾排除了那些最簡樸也最基本的人性架構,那些跨越時空的、更具人類共通性的概念核心。以史詩《吉爾伽美什》為例,它是在君王大殿上被一再講述的故事。它和一些法典、歌曲一樣,專屬於某些特定的節日。它們通常由祭司宣講,社會的高階層成員努力將這些神話穩固成莊嚴詩意而「高雅」的儀式,他們會往故事中添加「文化意識」,這些文化意識常常又帶有民族國家屬性,此種特點使得對神話的解讀相對容易。因為我們可以比較方便地搜尋到某個明確符號在一種文化裡的代表意義。

但童話則不然,它的象徵符號不甚明確,神話中清晰的「太陽英雄」形象到了童話裡可能只剩下「金色頭髮」這樣隱藏在細節中的密碼,需要更有經驗的讀者細心追索才能發現他身上隱含的太陽屬性。因此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童話的普適性也非常顯著。它超越了階級和國族屬性,不必非得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階層才能分享其中溫暖的安撫和古老的處世道理。同樣,也不必了解多種文化才能更順暢地進入《奧德賽》的世界、想像希臘式的戰爭英雄會有的那些與今大不相同的價值理念。

「廣博的神話會隨著所屬的文明而衰退,而其基本的母題卻能倖存成為童話母題」,它們能遷移他處、重新紮根發芽。在《解讀童話》中,法蘭茲以一篇19世紀家庭年史為例,細緻分析了某個故事從鄉土傳奇到童話體裁的可能演變路徑,即當一件怪事發生時,人們是如何將它如散布謠言般在各種情境下不斷加入原型象徵,讓它演變成一個故事;當人物、地點失去姓名、被提純後,就成了無情感、非特指的抽象化對象。基於此,法蘭茲十分認同民間文學研究學者麥克斯·呂蒂的結論,她將童話視為「赤裸裸的心靈骨架」、解讀集體無意識的最佳結晶物。

法蘭茲認為所謂的「原型」是彼此交雜的,整部童話是一個完整的信息被切割成不同角度。她反對一些神話學家或童話的闡釋者以割裂的方式解讀故事,也就是選擇「大母神」或者「世界之樹」或者「太陽」等單一意象進入闡釋。如此一來,他們得出的結論往往是故事中的一切最終都是在講述那些單一母題,治療和闡釋變成了帶有明顯預設的素材搜集和堆積,變成了「所想即所見」的簡單自證。

她非常強調意象對個體的情緒和感覺價值,強調針對個體的心理分析。以「老鷹飛入窗戶」為例,她明確指出了榮格學派區別於心理學界其他學派的特點,即前者「將科學領域所慣性排除的因素納入考慮因素中」,分析者不該忽略做夢者的情緒體驗。從神話學角度看,老鷹和天使是相同物,但做夢者只是「選中」了老鷹而不是其他羽翼傳信者或權力掌控者形象,這樣的「選擇」是有意義的。應該說,這是敏銳又重要的觀察,不但體現出榮格學派對分析對象的人文主義關切,亦提醒了學界避免理論應用的庸俗化。

但有趣的是,法蘭茲將學界對象徵符號的慣性思維和惰化分析稱為「智性分析」,而將榮格學派對符號在具體情境下被挪用的關注視為與智性解讀相對立的「情緒角度」,反映出上世紀中葉西方古典心理學及哲學系統中因襲的二元對立思維程式對其的影響。

作為性別文化研究者,筆者注意到這種二元對立思維程式的印跡最明顯地體現在她對「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這一對著名的榮格心理學概念的拓展闡釋中。阿尼瑪即「男性心中的女性特質」。法蘭茲在《童話中的女性:如何走出心靈困境?》中指出,童話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很可能是男性塑造出來的,並不能代表女性心中的女性特質概念,反而代表的是阿尼瑪,因此即使該故事以女性為主角,也很難證明這是個關於女性心理的故事。事實上,這種「男人內在的女性」和「女人內在的男性」的提法,與我們更熟悉的「雙性同體」之說頗有相通之處。

「雙性同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圖騰崇拜中,對民俗學、神話學和鍊金術頗有研究的榮格學派對這一觀念感興趣可謂十分自然。但更著名的對這一概念的表述由英國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屋子》中提出:「在我們之中每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男性的力量,一個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適意的境況就是在這兩個力量在一起和諧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時候。一個半雌半雄的腦子……是能毫無隔膜地傳達情感的,它是天生能創造的,爐火純青而且完整的。」只不過,這類說法很自然地招致了各學派女性主義者的批評。

歸根結底,像法蘭茲這樣的古典心理分析學者也好,伍爾夫也好,我們都不難發現他們的論述框架仍然建立在對「兩種性別和性彆氣質」的承認之上,其表述的模式也顯得很傳統,看起來只是在強調「女人要更加男人一點,男人要更加女人一點」,而沒有去進一步質問「女人」和「男人」及其代表的氣質究竟為何、是否將一些本不固定聚合的氣質、個性元素以性別之名分別放置在了兩處,從而造成了一種關於「穩定」和「完整」的幻想。

在《陰影與惡》中,法蘭茲說到「女人可以以思維自娛,因為對她們而言,思維不是攸關生死的問題」。這顯然是關於性別的刻板描述,而一旦墜入二元對立體系中,離等級秩序的表達就不遠了,於是我們能看到她說「阿尼瑪」和女性一樣,她的典型表現就是在糟糕和凌亂無章法的內容中包含著具有啟發性的真理核心,她稱阿尼瑪是「帶著滿滿毒素的」「胡謅亂語的毒害」,「一個熱愛真理且負責任的男人當然會痛恨這些東西,但是他必須對此有所作為,否則會斷了自己的發展」。雖然看得出來法蘭茲努力要為「女性氣質」正名,為它在「整體人格」中尋回應有的尊嚴,但看起來她仍然回到了啟蒙哲學的邏各斯中心主義表述中——理性與情緒完全分離且理性是崇高的一極而情緒則是毒素;在《公主變成貓:如何激發你的潛意識力量》中,她引用榮格的話說「相信婚姻制度的是男人,而非女人」,因為她認為女人只關心情感關係,而「男人卻懷著一種非常感性的想法。即使無法跟妻子相處,他仍會始終認定她是他的妻子」,這樣的判斷忽視了社會性別結構在兩性心理和選擇上的作用,作出結論的方式也顯得過於隨意而缺少嚴謹的大樣本社會學研究的支持。

不過,法蘭茲關於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的闡釋還是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有趣的啟示。比如,她發現「女性原則」在文化傳統中的表達處於一種被閹割的狀態。西方文明深受基督教影響,而基督教則切斷了母親原型的表現,它全然刪除了其中伊西斯女神的一面,即死者、暗夜、邪惡統治者的元素、萬物之母的黑暗面向,切割了民間對「黑色聖母」的信仰,也抹除了聖母與維納斯(即情慾)相通共享的文化內涵。官方的聖母意象缺乏完整性,大眾就在民間傳說和童話中為其添上了欠缺的部分,這成了我們應該保存和追溯民間童話的重要原因,「了解這些,就等於去了解一個集體會以什麼樣的夢來彌補它自身的不足」。

實際上,榮格本身就吸收了女權運動的部分理念,對被貶低的「女性原則」懷有同情,意欲強調之以調整父性法則支配下僵化的社會秩序,通過阿尼瑪概念的提出提醒男性發展被壓抑的另一部分氣質,實現人格的平衡、完整。繼承了榮格理念的法蘭茲在其童話解讀中,具體地展示了這些古老而基底的文本保存早期社會想像「完整人格」的方式。對於當下的讀者而言,如果能跳出理性/感性和性別二元對立的框架去閱讀這些著作,意識到人類文化及文明中的諸多現象、集體的模式化表現多與社會結構性的不平等有關,而不是用古典心理分析中「以果為因」的慣常思路去理解和解釋文本中的現象,那麼那些刻板與不公也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被傳統的分析程式重新合理化、固化,而每個時代的學者終其一生付出心力思考留下的閃光點亦能為文明的推進更有效地發揮其積極作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用榮格心理學探索童話世界
    魯網10月16日訊 (瑞士)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1915—1998)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是公認的、傑出的榮格心理學繼承者,更是童話心理解讀的權威性代表人物。
  • 《陰影與惡》,用榮格心理學知識解讀童話故事中的隱含寓意
    瑞士心理學家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認為,童話故事中這些描述「壞人壞事」的內容,往往也反映著成人的深層心理問題。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追隨心理學家榮格近30年,是公認最傑出的榮格繼承人。同時,她還擅長把榮格的心理學概念和方法運用到童話分析當中,成為童話心理解讀最具權威性的代表人物。《陰影與惡》被稱作馮·法蘭茲最可怕又最吸引人的一本書。
  • 《陰影與惡》丨用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中的善良與邪惡的設定
    公認最為傑出的榮格繼承者、榮格派童話分析大師馮·法蘭茲終身代表作《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系列》一套四冊中的《陰影與惡》是一本聚焦在人類陰影面與邪惡面觀察的既可怕又吸引人的書,她用22個童話搭配臨床案例,在簡單純粹的童話當中,輔以民族學、神話學、字源學及意象與象徵的擴大比較,不僅還原這些黑暗故事背後隱藏的深意,也指引了一條認識自己的路徑。
  • 當你讀懂童話,你已不再是孩子:用榮格解讀,喚醒「集體無意識」
    尤其小的時候,孩子們總是對童話特別地痴迷。和其他的故事相比,童話有它獨特的魅力,可能因為它更貼近小孩子的心理,便總讓人覺得,童話是容易理解的。可我長大之後,才發現,童話原來有那麼多的寓意所在,是我在小的時候,從未曾想過的。1.弗洛伊德&榮格&馮·法蘭茲榮格這個人,可能大家都聽說過。如果你對他不熟悉,弗洛伊德你總還算了解一些吧。
  • 在童話故事裡遇見真實的自己
    1首先分享的第一本書是著名的心理學家馮法蘭茲撰寫的《解讀童話》。馮法蘭茲找到了童話隱藏的特質——無歷史時間、無文化空間的原始集體性。馮法蘭茲認為,童話是一條通往集體無意識的華麗之路,是表達集體無意識心靈歷程的精簡途徑。
  • 榮格分析心理學啟迪:明辨善惡是關鍵
    這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很多事情,都能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去解釋。瑞士的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是榮格的忠實擁護者,同時,她也是榮格的學生,並作為蘇黎世榮格中心的主要導師,一生致力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研究。她不僅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研究的深度上令人難以匹敵,在研究的廣度上,也是讓人折服。
  • 心推薦|《公主走進黑森林》:用榮格心理學理論解讀童話
    本書由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分析師呂旭亞執筆,通過象徵語言與心理語言的轉換,帶領讀者跨越意識的邊界,走進內心的森林,迎向挑戰與改變。馮·法蘭茲提醒我們特別留意童話裡的數字,《睡美人》是一個12加1的故事。12這個數字,讓人想起12個月、12星座、12生肖,以及手錶或時鐘上時間的刻度。
  • 童話是寫給成年人看的——從童話故事中,喚醒自己的潛意識
    有人說,世界上的童話一開始都是寫給大人看的,因為只有成人才能看到童話故事背後引申的深意。此話不假,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話,它最開始的版本就與我們現在看的大相逕庭。比如,我們熟知的《格林童話》,裡面大部分故事的原型都被稱為「黑暗遺產」。表面看結局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實際上整個故事充滿了暴力傾向、性別歧視、男權思想等等。
  • 一份能讓人內外兼修的心理書單
    逾20年的時尚雜誌工作經驗,淬鍊出其深刻的觀察及探索功力《公主走進黑森林:用榮格的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內容介紹:書中挑選了七個大家熟悉的、以女性為主角的故事,觸及七種不同的女性心靈成長方向,就像七幅尋寶圖,通過象徵語言與心理語言的轉換,帶領讀者跨越意識的邊界,走進內心的森林,迎向挑戰與改變。
  • 當童話故事遇上榮格心理學 第B12版:新知道 20180816期 濟南時報
    □徐敏  乾淨純粹的童話故事怎會與深刻抽象的榮格心理學相遇?  在意識狹窄的現代視野中,童話是森林、河流、動物以及可以預期的人物關係,而正是這些可以預期的形式與元素,得以跨越時間、地域與文化,傳遞著人類的共同秘密。所以,用榮格心理學解讀童話,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認知。
  • 榮格與瑜伽
    每個代表了榮格形容為「整個世界」的事物,都包含一系列相關的心理素質,相當於榮格在其他地方所稱之為支離破碎的人格或人格複合體的東西(參見CW3.77ff)。它們是「高度複雜的心理事實」的象徵.......它們代表了一種真正的努力,旨在為我們提供一種心理符號理論(Jung,1976:21)。
  • 網易《榮格心理原型》刷屏,又是朋友圈的「月經式」熱點
    作者:老漂,微信公眾號:老衲洗頭用漂柔本文為平臺特約稿件全文共 4935 字,閱讀需要 12 分鐘———— / BEGIN / ————昨天,網易雲音樂的《你的榮格心理原型》H5刷爆了朋友圈。是的,網易出品的H5又一次刷爆了朋友圈,並且微信又封了網易的《你的榮格心理原型》H5活動。
  • 危險方法,佛洛依德和榮格的對決
    因此醫學對任何心理性質的東西產生了強烈的厭惡——要麼軀體有病,要麼根本沒有任何病。》探討了種種生活中常見失誤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法、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為精神分析提供了基礎方法。但是隨著學派的建立,和觀點被社會廣泛的討論和接受,學派內部,因為學術研究產生了分歧。阿德勒、榮格等人,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學術理論,並與弗洛伊德的理論有了矛盾的地方。
  • 榮格的陰影觀:留心那個與你相隨又不被承認的角落
    在我看來,榮格及其弟子的分析心理學派,提出了非常實用且清楚的陰影理論。這個理論將陰影放進人類發展的全體脈絡中,並且提出深入內心陰影的方法。我個人對於陰影的見解,有極大部分是受到榮格陰影理論的啟發。精通弗洛伊德式心理分析的榮格,熟知受到壓抑的潛意識世界。但是他認為,從個人心理上的壓抑所建構出的潛意識觀點,說服力不夠。因此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 榮格《金花的秘密》與呂祖《太乙金華宗旨》
    前一段日子恩師周隱謙先生在太乙學院弟子群為我弟子們講述《太乙金華宗旨》,師父在一開始為我們介紹了這本經典的來歷,原來這是中國丹道學走出國門受到西方科學認可的一本經典,在明末清初有一個傳教士叫衛禮賢的德國人,本來是要到中國傳播基督教的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然而小編今天要介紹的並非弗洛伊德,而是另一位同樣的頂級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弟子,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是神秘而陌生的,然而他的那些心理學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分析心理學。
  • 榮格的人格面具
    那麼,榮格自己都有哪些人格面具呢?一、主體面具人格面具按來源和作用的不同分為主體面具和客體面具。主體面具是自己的心理活動的內化,客體面具是他人的心理活動的內化;主體面具自己用,客體面具用在別人身上。小學階段,榮格基本上是優等生,因為家庭教育優勢,他早早就會閱讀,所以他形成了「幸運兒面具」。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孤獨憂鬱了,和同學在一起與在家裡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他可以和同學打打鬧鬧,玩各種各樣的惡作劇。到了中學時代,榮格被送進了巴塞爾的大學預科,離開了鄉村的夥伴,進入了真正的「大世界」。
  • 榮格:積極想像的人生是值得過的
    這就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發明的「積極想像」,也可以譯作「主動想像」, 榮格還稱其為「睜著眼睛做夢」,是分析心理學流派最主要的流派之一。在《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中,榮格寫到:只要我能將情緒轉化為意象,也就是找出躲藏在情緒裡面的那些意象,我的內心就會覺得平靜、安全。我若停留在情緒中,就有可能被無意識的內容物打敗。
  • 榮格:偉大與謙卑
    本文摘自申荷永老師為安·凱斯蒙(Ann Casement)著作《卡爾·榮格》中文版所作序言。很榮幸成為安·凱斯蒙《卡爾·榮格》一書中譯本的最初讀者之一。儘管曾讀過許多與榮格有關的書,但對凱斯蒙的這部新著仍然有著深刻的印象,仍然為它所吸引。這是由於作者的才華,把歷史、傳記、文學與心理分析專業融為一體;同時也是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深入的理解與生動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