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馬家進 華炎雪 範城愷 李曉桐
11月3日美國大選投票日臨近,「誰會成為下一屆美國總統」?仍謎團重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川普連任蒙下陰影,拜登在民調中持續領先,但2016年川普最後時刻翻盤逆襲。這兩屆總統大選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美國日益加重的社會撕裂和政治極化,以及由此催生的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
過去四年,川普帶領美國「再次偉大」,抑或是「帝國餘暉」,各方莫衷一是。美國總統對其國內和國際局勢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川普和拜登誰將當選?會帶來什麼影響?1 目前誰的贏面更大?
1.1 拜登民調暫時領先
全國民調顯示,拜登支持率始終高於川普。10月初,由於川普第一次總統候選人辯論失利以及確診新冠,導致支持率大幅下滑,一度從43.3%下滑至41.6%,與拜登差距最高達10.3個百分點,創2020年以來新高。10月中旬,川普痊癒並陸續參加公共活動,其支持率逐漸回升,與拜登的差距逐漸縮小。截至10月31日,拜登和川普支持率分別為51.3%和43.5%,相差7.8個百分點。
博彩結果顯示,認為拜登當選的民眾較多。9月川普和拜登的賠率仍十分膠著,但10月以來,川普和拜登的差距逐漸拉大。9月29日第一次總統候選人辯論是重要節點,川普和拜登的差距從9.5個百分點一度擴大到34.7個百分點。截至10月31日,拜登和川普的博彩支持率分別為64.8%和34.5%,相差30個百分點。
各州民調顯示,拜登獲得較多選舉人票的可能性遠高於川普。截至10月31日,拜登和川普基本可確定的選舉人票分別為216和125票,差距較大。以此推算,拜登距離當選僅差54票。從搖擺州看,當前有14個州197張選舉人票不確定性較高;其中,拜登支持率高的有9個州135票,川普支持率高的2個州44票;支持率持平的俄亥俄州(18票)。拜登獲勝概率較大。
六個選舉人票較多的州值得重點關注。1)膠著狀態:佛羅裡達州(29)、俄亥俄州(18)和喬治亞州(16),拜登支持率略高,但和川普支持率相差在2個百分點以內。2)拜登領先:賓夕法尼亞州(20)和密西根州(16),拜登領先川普4.1和7.3個百分點,但近期出現差距縮小的趨勢。3)川普領先:德克薩斯州(38票),川普領先拜登2.3個百分點,近期同樣出現差距縮小趨勢。
但是民調結果存在一定誤差,未必就是最終結果。美國大選民調數據的誤差保守估計在5個百分點左右。從全國民調來看,拜登領先川普已超過誤差範圍。從各州民調來看,有13個搖擺州,拜登與川普的支持率差距在5%以內。2016年美國大選,民調顯示希拉蕊領先,但最終川普依靠在部分翻轉州的微弱優勢獲勝。
1.2 郵寄投票帶來不確定性
美國大選的投票方式,從地點看,分為現場投票和郵寄投票,從時間看,分為提前投票、大選日投票和延期投票。其中,現場投票,要求選民出現在各自州的指定地點進行投票,且必須於大選當日或大選日前進行。郵寄投票,一般要求選民向各自州政府申請,並按各州規定的填寫方式以及時間投寄選票,否則記為無效票。
受疫情影響,2020年美國大選投票方式與往屆有所差異。第一,郵寄投票申請限制弱化。有10個州的選民可以不通過申請,直接郵寄選票,35個州的選民可以無理由申請郵寄選票。大大提高選民參與選舉的熱情。第二,延期投票增加。延期投票的目的主要在於避免郵寄投票激增帶來的統計誤差,當前美國已有25個州確認延期。
提前投票數破歷史記錄,選民熱情高漲,民主黨選民佔比遠高於共和黨。截至11月1日,美國全部州已啟動投票,提前投票選民達9203萬人,遠超2016年的5800萬,佔2016年總選票的66.8%。從各州看,民主黨選民佔比45.7%,遠高於共和黨的30.3%。佛羅裡達州的民主黨和共和黨投票佔比分別為39.5%和38.1%;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和共和黨郵寄投票佔比分別為62.8%和25.4%。
郵寄投票數破歷史記錄,或更利於民主黨。截至11月1日,郵寄選票申請9120萬張,按2016年總選票數推算,佔比高達66%,而往年佔比基本處於20%以下。關鍵搖擺州佛羅裡達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喬治亞州佔比分別為62.7%、55.9%、50.2%和42.8%。數據表明,民主黨偏好郵寄投票,共和黨偏好現場投票。民主黨和共和黨申請郵寄投票佔比分別為44.1%和26.2%,已返回郵寄投票佔比49.0%和26.5%,現場投票佔比分別為35.7%和41.9%。
但是,郵寄投票因程序繁雜可能帶來較大誤差。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郵寄選票對選民有格式和時間上的嚴格要求。美國的選舉與投票調查表示,籤名不符和錯過截止日是造成無效票的最常見原因。2016年有31.5萬無效票,佔總郵寄投票近10%。第二,郵寄選票對計票人有更高的專業性要求。計票人不僅需要對寄回選票進行分類統計工作,還需要對信封、紙張、籤名等進行核查。此外,郵寄投票也提升了州政府的計票成本,對資金量不夠充裕的州產生影響。因此,雖然拜登民調領先,但是由於其支持者多選擇郵寄投票,部分選票被判無效可能會影響結果。
2 大選結果能否如期順利公布?
2.1 大選結果可能推遲揭曉
各州紛紛延長計票截止日期至11月3日之後,最終結果或將晚於往屆公布。據往年經驗,美國大選結果通常於投票日當晚或次日凌晨揭曉。2016年大選投票日是11月8日,美國東部時間9日凌晨2:30左右川普鎖定勝局並收到希拉蕊致電「祝賀」。但本次大選,由於郵寄選票數量激增,加大了計票難度,疊加美國郵政系統運行效率較低,部分州政府選擇適當延後計票日期,目前有25個選區已將「要求送達」日期設置在投票日之後。在六大搖擺州中,僅佛羅裡達和威斯康辛的計票截止日仍為11月3日,賓夕法尼亞、艾奧瓦、俄亥俄和密西根的計票截止日已分別延至11月6日、9日、13日和17日。假如二人選情膠著,最終結果很可能需要等到最後幾個州的郵寄選票清點完畢才能確定。
假如票數差距小,還可能經歷「修正」無效票、重新計票等流程,大選結果可能再被延遲。郵寄選票的認定過程較複雜,需要確認每一張選票的籤名、地址等信息。對於真偽存疑的選票,往年大部分州將直接視其為無效票。但今年基於郵寄選票的重要性,目前約30個州都出臺了新政策,給予選民一次「修正」的機會證明選票的真實性。此外,美國歷史上亦出現過重新計票的情況,即2000年戈爾與小布希在佛羅裡達州的爭議,當時重新計票多花了3天,且後來又因「人工計票」爭議訴諸法律而多花了一個月。不過重新計票觸發條件較極端,例如該州選票必須差距很小、且該州結果能直接影響大選結果。
假如票數差距大,公眾仍可期待於投票日當晚知曉結果。大選結果並非需要所有州的所有票數統計完畢才能揭曉。雖然部分選區計票日期有所延長,但均鼓勵選民儘量提前郵寄選票,選票到達後將被統計,不需要等到最後一天。且根據大選規則,任何一方率先鎖定270票後即可勝出,各州選票基本遵循「贏者通吃」規則,且「得搖擺州者得天下」(參見《美國大選:拜登vs川普》)。如果二人選票差距懸殊,或者關鍵州的選情比較明朗,可能在投票日當晚就能確定結果。
2.2 川普能否幹預美國大選結果?
如果大選結果不利於川普,其必然會採用各種手段試圖「翻盤」,焦點將集中於郵寄選票的有效性上。
由於郵寄選票更利好拜登,因此投票日之前川普便持續質疑郵寄投票的可信度,聲稱郵寄投票將導致大規模舞弊。但事實上,眾多學術研究已充分證明,郵寄投票的造假極少,幾乎可忽略不計。
川普能否幹預大選結果完全取決於選情的膠著程度。如果差距很大,那麼再怎麼掙扎也是回天乏術。但如果差距很小,則還有操作空間。川普在任內任命了三位保守派大法官,使得最高法院中保守派與自由派大法官的比例變成了6:3。如果最後出現爭議,要由最高法院進行判決的話,結果很可能會偏向於川普。
至於其他一些極端情形,發生的可能性不大。雙方候選人都要在規則內行事,川普的權力並非毫無限制,拜登和民主黨一方也不會坐視不管且並非豪無還手之力。
3 雙方上臺將帶來什麼影響?
3.1 雙方政策主張對比
川普和拜登分別於9月29日和10月22日進行了兩場總統候選人辯論,原定於10月15日的第二次辯論因川普感染新冠後雙方未達成一致而被取消,彭斯和哈裡斯則於10月7日進行了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雙方就疫情、經濟、國家安全、種族、氣候、中美關係等議題展開了激烈交鋒。
川普與拜登在辯論中的闡述與其競選綱領基本一致。具體來看,1)抗擊新冠疫情方面,川普試圖迴避疫情議題,堅持工作重點在重啟經濟;拜登抨擊川普政府抗疫不力,強調推出全國性的感染者追蹤計劃。2)經濟與就業方面,川普宣揚執政期間的經濟政策與成就,包括全面減稅、鼓勵製造業回流和就業等,承諾為企業提供稅費減免,創造1千萬個就業崗位;拜登則計劃提高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提升最低工資,加大公共服務投資。3)國家安全方面,川普堅持重塑軍事力量、維護美朝關係,強調「美國優先」,在貿易上打擊其他國家;拜登批評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希望重塑盟友關係,計劃打擊幹預大選的國家。4)中美關係方面,川普繼續堅持對進行「不公平傾銷和補貼」的國家徵收懲罰性關稅;而拜登不支持使用關稅武器,但也關注「不正當競爭」問題,傾向於通過團結盟友向中國等「貿易政策濫用者」施壓。
副總統候選人辯論中,彭斯堅持維護川普政府在抗擊疫情、促進經濟和就業方面的努力;哈裡斯不斷就新冠疫情、經濟和外交關係等議題指責川普政府,強調川普政府是「歷屆政府執政期間的最大敗筆」。
3.2 雙方上臺的影響
川普和拜登的不同政策主張將會對美國國內、資本市場以及中美關係等造成深遠影響。例如,拜登更有可能防控疫情、緩和美國的貧富分化和種族衝突;川普對股指的格外重視更有利於美股行情,對傳統能源的支持更有利於相關企業……
有分析人士認為,拜登上臺後將糾正川普的極端舉措,中美關係或緩和向好。這種想法有些過於天真,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初期,我們鮮明地提出三大判斷,與市場流行觀點不同但被後續形勢演化所不斷驗證:「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這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我方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更大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冷靜和戰略定力」。
美國兩黨已達成對華強硬共識,與誰當選美國總統無關。2020年5月20日,白宮發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明確中美關係的性質是大國競爭。7月21日公布的民主黨綱領強調,「民主黨將會對中國以及任何試圖削弱美國製造業的國家採取積極行動,我們將抵制中國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以及要求中國停止對美國企業的網絡間諜行為。」「民主黨將與盟國一道,發動世界上超過一半的經濟體對抗中國,並儘可能從最強有力的位置進行談判。」「民主黨人對中國的態度將以美國的國家利益和盟國的利益為指導,並利用美國社會開放、經濟活力以及同盟力量來塑造反映我們價值觀的國際準則。」「我們相信,歐洲是我們與中國競爭的天然夥伴。」
若川普連任,其2017年底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已將中國定義為「戰略性競爭對手」,其2020年發布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進一步明確了對華遏制戰略思想,未來將延續既有態度,不斷出臺新的對華遏制舉措;若拜登上任,雖有觀點認為其「溫和派」作風可能意味其對華政策不如川普激進,但自2019年6月以來其對中國態度由溫和逐步轉為強硬,認為美國「正在與中國競爭」、「需要對中國強硬」,他雖支持自由貿易、反對關稅,但也支持修改對華貿易政策,認為「中美問題不在於貿易逆差,而在於中國智慧財產權和鋼鐵傾銷問題」。民主黨新黨綱稱將在對華政策方面持「強硬立場」,拜登稱其對華政策會比川普更強硬,表示將「拉上美國的發達國家盟友」共同對抗中國。此外,在國會層面,美國兩黨議員在對華問題上態度趨於統一,涉華法案和政策多由跨黨派議員聯合發起、並大多獲全票通過。國會選舉結果亦難以改變美國對華政策取向。
面對來自美國的單方面挑釁,中國最好的應對就是做好自己,以更大決心和更大力度推動改革開放。在構建實施「雙循環」戰略中,以三大抓手為突破口。一是大力推進「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有效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於增加有效供給,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培育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推動改革創新,改善民生福利。二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尊重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建立健全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機制,以常住人口增量為主要標準供給城鎮用地,地隨人走,人地掛鈎;優化城鎮用地在地區和城市之間的配置,推進市場化的跨省換地和利益分享機制。三是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積極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和應對老齡化的制度和社會體系。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考慮到當前各界對是否全面放開生育並鼓勵生育爭議較大,建議在「十四五」時期可從儘快放開三孩開始逐步推進並觀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