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奇飛 徐俊斌
一頁頁已經泛黃的紙張,密密麻麻的字跡依稀可辨……這是兩本經歷過炮火硝煙的日記,雖非出自同一人之手,但其背後有一段生死之交的佳話。10月26日,當抗美援朝老兵顧恆鼎從樟木箱子底下拿出兩本70年前的日記時,一段塵封的記憶呈現在筆者眼前。
顧恆鼎,1928年12月出生,江蘇省儀徵縣人,1942年2月入伍,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三等功一次,先後被授予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獨立自由獎章。
1952年9月,24歲的顧恆鼎以志願軍第23軍67師野戰醫院院長的身份踏上朝鮮戰場。部隊跨過鴨綠江要與友軍換防,行軍3天,每個晚上都遭到敵機轟炸。10月,部隊到達朝鮮元山西南的坪裡,在戰場向後方運輸的公路兩側建起臨時野戰醫院,第一時間收治從戰場上抬下來的傷兵。戰鬥激烈的時候,一個晚上就得收治五六百名傷員,可全師只有一個手術臺。止血、固定、創傷清理……顧恆鼎和戰友要一邊防空襲,一邊搶救傷員,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最大限度提高傷員存活率!
一天,醫護人員抬進來一名重傷的志願軍戰士,雖然顧恆鼎和戰友盡最大努力進行了救治,但還是無力回天。生命垂危之際,那名戰士兩眼一直瞟向自己的腋下,仿佛想說些什麼,但是已經沒有了力氣。顧恆鼎循著他的視線,在他身下找到一本還帶著體溫的日記。
「我會幫你收藏好!」得到顧恆鼎的承諾,這名戰友才慢慢閉上了眼睛。這本日記記錄了犧牲戰友1951年3月1日至8月23日的戰地生活,斷斷續續一共82篇。
其中一篇是這樣記載的:9時,我們駐地遭到敵機轟炸。敵機成片地壓過來,天都黑了下來。大轟炸持續近兩個小時,幾乎所有的房屋全被炸塌了,為搶救被埋在裡面的戰友,我們只能用雙手拼命扒,每個人的十指都是鮮血淋漓。搶救工作一直到14時才結束。集合清點時,有人發現戰友小楊不見了,最後在倉庫的貨物架下找到他。小楊是浙江嘉善人,犧牲時只有16歲……
顧恆鼎被日記中的文字深深感動了。他費了好大勁兒從機關戰友手中要到一個日記本,工作間隙寫寫記記,也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就這樣,這位無名戰友的日記以另一種形式得到傳承。
回國後,顧恆鼎多方打聽,希望找到這名戰友的親人,將日記本交還給他們,但一直沒能找到。離休前,顧恆鼎先後6次調動工作、4次搬家,生活工作幾經變更,但戰友和他自己在戰場上留下的兩本日記一直完好地珍藏著。
顧恆鼎寫日記的習慣也一直堅持下來。這些年,顧恆鼎先後擔任志願者、義診醫生和編外政治教員等,堅持做著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並把這些活動一一記錄在日記本裡,既是對自己的激勵,也是對那位犧牲戰友的告慰。他說,在有生之年,希望將這兩本戰地日記交給組織,讓更多人知道那段永不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