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大雪過後的第15天就是冬至。過了冬至這天,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長了。按老北京的話講:吃了冬至飯,一天漲一線。
冬至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又稱為亞歲,什麼叫亞歲呢?歲就是年,亞歲就是僅次於過年,所以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人認為由打冬至這天起,陽氣開始逐漸上升,是一個值的慶賀的好日子。古人開始過冬至,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漢武帝提出將冬至單獨拿出來當做一個節日,稱之為"賀冬"。後來到了唐宋時期就更了不得了,冬至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規定在這一天舉行祭天、祭祖的大典。一直到了明清時期,依然沿襲了這種祭天儀式,名曰"冬至郊天"。並且在這一天,還要在太和殿舉行慶典。故宮的太和殿您都知道,那是只有在重大日子的時候才會啟用,比如新皇登基、皇帝過壽等,而冬至也可以有此殊榮,足以看出冬至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古代的冬至,是法定節假日,不管是文武百官還是學徒夥計,全國統一放假。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剝削勞苦大眾的黑心商人,所以當時在民間還流傳這麼一句順口溜:冬至大如年,東家不放不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不給歇。後來到了民國,人們過冬至的心氣兒跟熱鬧勁兒漸漸地沒了,不僅政府不再提倡了,就連老百姓也不那麼當回事了。所以到了今天,人們大都不認為冬至是什麼重要的節日,無非就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頓飯。您瞧,別的沒傳承下來,就剩下吃了。
說到吃,很多人都知道"冬至餃子夏至面",還有人說冬至吃餃子防止凍耳朵,那麼您知道這裡邊有什麼典故嗎?其實這和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一樣,冬至吃餃子也是為了紀念一位故人,他就是醫聖張仲景。那個時候老百姓過冬是用不起火炭的,嚴寒的冬天使人們的抵抗力下降,生病鬧災是常有的事。後來張仲景在冬天坐診的時候,就會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草藥混在一起,熬一鍋熱湯,然後再把羊肉撈出來剁碎,用麵皮把羊肉陷包在裡邊,捏成耳朵的形狀,取名叫"嬌耳"。等到有人前來問診,張仲景就先讓病人喝一口熱湯,吃幾個嬌耳,病就好了一半。尤其是那些生了凍耳的病人,吃完之後,兩耳發熱,連藥都省了。後來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便在冬至這天,自己在家包餃子吃了。
除了"冬至餃子夏至面",老北京還有一句話也和這兩種吃食有關,叫"上車餃子下車面",您知道這話怎麼講嗎?曾經有位老前輩跟我說過,在麵食裡面,餃子是最短的,所以餃子也稱為短食,上車意為著離別,吃餃子寓意著希望分開的日子可以短一些。而麵條最長,下車意為著相逢,期盼在一起的時間可以長久一些。
其實早年間,在冬至這天不是吃餃子,而是吃混沌。這是怎麼回事呢?據說在漢朝的時候,匈奴經常侵犯漢朝邊疆,尤其以兩個部落最為猖獗,這兩個部落的首領一個叫渾氏,一個叫屯氏。老百姓為了解恨,就把肉剁成陷,再用麵粉做成皮,暗含著把渾氏和屯氏生劈活剝,剁成肉泥,再吃進肚子裡。
在冬至這天,北京故宮會有奇觀出現。在冬至這天的正午,此時的太陽照射的角度最低,正好能夠照射到太和殿第一排柱子根部的金磚,金磚折射的光線會恰巧落在大殿正中的匾額上,堪稱太和殿奇景。這個金磚不是說真的是黃金做的磚,而是因為它做工非常繁瑣,製作工時很長,價格堪比黃金,所以才叫金磚。其中在製作金磚的時候,有這麼一道工序,就是需要將金磚浸泡在銅油當中,這就使金磚表面十分晶瑩剔透,就跟鏡面一樣具有反射的功能。不過很可惜,明天是周一,恰逢故宮閉館,想要欣賞這個奇觀,只能等到明年了。
古人在冬至這天除了吃餃子、祭天祭祖,還有一些其他的過節方式,比如賞花。賞花有什麼新奇的呢?夏天自然沒什麼新奇的,但您要知道,在冬至賞花那就別有一番滋味了。很早,古人就掌握了溫室大棚這種技術,提前讓一些花開放,比如牡丹花、芍藥花、玉蘭花等等,然後製做成盆景,買回家裝點環境,這就叫唐花,也有叫做堂花的。另外古人還會在冬至這天買長輩襪子和鞋,以盡孝心,古人稱為獻襪履,有祈福的意義。有人說送鞋不好,鞋和邪同音不吉利。但是古人把鞋叫做履,又有履行的意思,寓意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明天就是冬至了,除了吃餃子,也可以效仿古人買一些盆景回家,給父母老家兒買雙新襪子、新鞋,盡一份孝心。最後提前祝朋友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