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在寺廟上做工的人,來生都會做大官的

2021-03-03 鮮花天降的法緣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況復有人,能持是經」:何況又有人,不但能受持這部《妙法蓮華經》,永遠都不忘的,「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且又能做種種的布施,又能持戒、忍辱、精進,又能一心參禪打坐,修禪定的功夫;一心,就是「禪那」,能得到智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行六度的法門。

這一段經文是莊嚴自性三寶──莊嚴自性的佛,莊嚴自性的法,莊嚴自性的僧。所以你看《法華經》、念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這都是莊嚴自性的三寶;你自性的三寶莊嚴圓滿了,常住的三寶也就現前。

「其德最勝,無量無邊」:在前邊說若人能受持《法華經》,這個功德是無量的,所以才說他這種功德是最殊勝的功德。怎麼是殊勝的功德?就不是一般功德所能比的,這種功德是很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沒有數量那麼多、沒有邊涯那麼多。好像什麼呢?

「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譬如太虛空似的,你找不著它的邊在什麼地方,你也不知虛空究竟有多大。現在一般人雖然有太空的研究,但是也不知道虛空究竟有多大。東、西、南、北,這是四方。四維、上、下,這又六方。四維,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方、四維、上、下合起來,就是十方;這十方是無量無邊。

「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誦持、讀誦、書寫、講說《法華經》,這個人的功德,也就像虛空十方無有限量的樣子,很快他就達到佛的智慧、佛的果位。智,有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嘆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嘆之法,讚嘆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假使有人,能讀誦此經、受持此經;對著本子叫「讀」,離開經的本子叫「誦」。不論你對著本子讀,還是離開本來誦,或者你受之於心、行之於身;你自己明白了,那還不算,你能照這部《法華經》的道理來實行,還能為他人講說這部經典;或者自己書寫這《法華經》,或者教人來書寫《法華經》。

「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嘆聲聞眾僧」:又能造塔、造廟、造寺院,或者造僧人所住的地方;又能供養這三寶,又能讚嘆佛,讚嘆法,讚嘆聲聞眾僧。

「亦以百千萬億讚嘆之法,讚嘆菩薩功德」:不是用一種方法來讚嘆三寶,而是用百千萬億種讚嘆的方法,來讚嘆菩薩的功德。

「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又為他人種種的因緣,隨著經的義理來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一個公案。

從前有一個人,他做很大的官,也護持三寶,給三寶做護法,他也學《法華經》這部經典;可是《法華經》有七卷二十八品,在前邊這三卷半,他很快就都記住了,後邊那三卷半,他怎麼樣讀也記不住、也背不出來。自己覺得很奇怪,怎麼前邊這一半就能記得很清楚,後邊怎麼就這麼難記呢?念了也不會。

在當時有一位善知識,他有宿命通,人前生是做什麼事情來的,他一看就知道。這位大官於是到廟上請問這一位善知識,很好奇的,就問:「人人都有種種的因緣,我對於這部《法華經》非常歡喜,相信這經的道理;可是只前半部我記得很清楚,後半部卻沒有法子背得出來,這是一種什麼因緣呢?一部經,怎麼只對前半部很熟似的,後半部就不知道了、讀不出來了?」

這位善知識為他入定一觀察,就對他講:「你這個因緣是很特別的!你前生是人家送到廟上放生的一頭牛。在農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廟上都要把經典搬到外面去曬一曬,不令經書發黴,或被蟲子吃掉;用太陽來把經書曬乾,蟲子就不咬了。在曬經的時候,這放生的牛就走到曬《法華經》的地方,用鼻子聞這《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因為沒有在那個地方,就沒有聞到。你因為只聞了上半部《法華經》,所以你對於上半部《法華經》就很有緣的,記得很清楚;下半部因為你沒有聞著,所以你就記得不清楚。」

這個做大官的,在一開始聽見這種的因緣,就很不高興,說:「你怎麼說我是一頭牛?你有什麼證據?」善知識對他說:「你要證據嗎?在我廟後邊有一個墳,那頭牛死後,就埋到那個地方。當時的方丈和尚也是得到宿命通的,他一看這頭牛將來會生到什麼地方,姓什麼、叫什麼,他詳詳細細地寫在白布上,和這牛就埋在一起。你若不相信,可以把那個墳打開!」

把牛的墳打開了,那裡邊果然有塊白布,是以前方丈和尚寫的說明,那個名字,就是現在這個做官的名字。善知識對他說:「為什麼你做官呢?也就因為你前生幫廟上種過田、耕過地,所以你今生就做官了!」

由這一件事情來推察,在廟上做工的人,來生都會做大官的;為什麼?就一頭牛為廟上做一點功德,今生都做了大官,何況我們人!所以我們人要護持道場,來給道場做一點功德,這是很要緊的一種因緣。

「復能清淨持戒」:又能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是怎麼樣?心裡沒有煩惱,沒有瞋恨,沒有這一種染汙法在心裡頭。染汙雜念不要有,這是清淨其心。

那麼清淨其身呢?你身就不要做那一種不合法的事情、不乾淨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都要特別的守規矩。守規矩,就是乾淨;不守規矩,就是不乾淨,所以要清淨持這個戒律。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與柔和的人,修忍辱行,共同住到忍辱上;柔和,是「忍辱衣」,就是忍辱。修忍辱行,又沒有一種瞋恨心,「志念堅固」:志念特別堅固,就是不隨隨便便就退心了。好像我們學佛法,學幾天就退心了,那就是志念不堅固。

你志念若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最歡喜坐禪,認為坐禪是最寶貴了。所以你們在打禪七的時候,每一分鐘、一秒鐘都不要空放過去。你應該要知道,就在這一分鐘、一秒鐘,就是你開悟的那一分鐘、那一秒鐘。你若隨隨便便就把它放過去了,那就不能開悟,因為你不寶貴它,拿時間不當一回事。所以常貴坐禪,就能得到深三昧──不是淺三昧;就是能入深妙的定境。

「精進勇猛」:人修行,必須要精進,又必須要勇猛。你若只是心裡想精進,身卻不精進,這就不勇猛;你想要精進,必須要有一個勇猛的心,不怕苦,不怕難,怎麼樣也要精進。

在這禪七的期間,有幾個人發願不講話,這是個最好的辦法。因為你一講話,妄想就會多。不講話,妄想就會少了嗎?不講話,妄想也不會少,但是你可以保持住你的「本錢」。什麼是本錢?譬如你做生意,要有本錢──就是基金;你不講話,氣就不會散。所謂「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你這口一張開,氣就跑出去了;你舌頭一動彈,一講話,不是講是,就是講非。你用功,應該不講是非;你這一講話,不是講這個、就是講那個。總而言之,你講出來一句話,就有個是,有個非;你在沒講話的時候,沒有是,沒有非。

有人就說:「法師!你盡講經,不也是講是講非嗎?」不錯!我講是講非,但是這個「是非」,是教你知道「是」、知道「非」。因為你講是講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只知道講,不知道哪個是「是」、哪個是「非」。講經,不是講是講非,這是佛說的法。法也無「是」、也無「非」,所以你不要以為「講經」是講是非,那是你觀念錯誤!講經說法,是說方法,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如果我不說這個方法,你也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用功修行;所以講經是可以的,你若會講,你也可以來講的。所以在這禪七期間,有人發心不講話,這我是最歡喜的,這就是精進勇猛!

「攝諸善法」:你能勇猛精進,這樣才能收攝一切善法。為什麼?你的念慮要收攝;收攝善法,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這就是收攝善法;你若盡打妄想,那就是變成惡法。你能得到深禪定了,又能勇猛精進、攝諸善法,這個善法,就是一個好心,也就是你善心所,你那個善念。你心好就是善法,你心不好就是惡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利根,就是聰明。聰明人利根,也有智慧,誰有問題不明白,來向你請問,你都答得很好;你一答,就令他生了歡喜心,因為解決他的疑問了。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若我滅後」: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無能勝!假使在我入涅槃之後,「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不論有多少,都算在一起了。

這「諸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多數量,又可以說是一個也沒有;為什麼?有個「諸」。諸,就是很多;一個也沒有,就是很少;也不多,也不少。所以我講「諸善男子、善女人」,可以說是「沒有」;怎麼可以說是沒有?這假設之詞嘛!這假設之詞,根本就沒有,是不是啊?那麼又可以說是「有」了;怎麼又可以說是「有」呢?現在你們聽經,有這麼多人,這都是「諸善男子、善女人」啊!所以又可以說是「有」了。在講《法華經》那時候,是假設之詞;現在就是一個真實不虛的話,是真語、如語、實語、不妄語了。你現在明白了嗎?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能受持於心、行之於身,能讀誦《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典的這個人,又能有像前邊我所說這麼多的功德。

「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你應該要知道這個人,他已經到菩提道場,就是菩提樹下那個道場。他已經接近無上正等正覺了。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坐在菩提道場,轉法輪,教化眾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逸多!這樣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這「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你們現在這一些個聽經的人,你不要認為是旁人。

「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或者你們坐著聽經,或者你們立著聽經,或者經行處。你在經行修行,就是我們現在打坐、跑香,這就是經行處。在這個地方──你所立的地方、你所坐的地方、你所經行的地方,都應該建立起寶塔。所以我們這兒,應該造個寶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都應該供養這個塔,好像佛塔一樣的恭敬。

恭錄自《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 淺釋

相關焦點

  • 梁武帝造了很多寺廟、度了很多出家人,為什麼還會被餓死?(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據說虛雲老和尚是梁武帝的後人,至於是不是就不管它了。他篡北齊,改國號為梁,定都於建康,在位四十八年。他很有治國的方法,而且勤於政事,注重民生,又提倡所有的學術。因為他提倡學術,所以國家就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因為他真正想把國家治好了,所以勤政愛民。原先他信道教,以後又改信佛教。為什麼他信道教呢?
  • 什麼樣的人容易著魔?(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不想念經,不想做早晚課。2.問:為什麼會著魔?宣化上人:我們一開始用功,存心要正當;如果心存不正當,無論用什麼功,都會著魔。心要是正當,不管用什麼功,都會成佛。所以佛和魔,只在一念之間,因此在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3.
  • 宣化上人: 狗為什麼做了狗?| 一則轉世為狗的公案
    你叫他做布施,他是最反對的。像中國人,有錢給兒子留著,給女兒。做了一輩子馬,一輩子牛,賺了一點錢就給子女,這是太愚痴的一種行為。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不要為子女做馬做牛。西方人呢?就比中國人聰明得多,他不給子女留下很多錢財;留下錢財也把它布施出來。那麼這樣子來生更富貴,更會有錢。
  • 眾高僧 高度評價宣化上人
    眾高僧 高度評價宣化上人  (一)虛雲老和尚和宣化上人會晤時,曾有一席以心印心之談話,宣化為此作偈曰:學佛的菩薩行人在弘傳佛法,在精進修道上一時一刻都不懈怠,以此為大。5.什麼是如來坐?諸法空相,我看過宣化法師講的《妙法蓮華經》,宣化法師慈悲、柔軟忍辱,諸法空相這三條完全具足。而有些人不知道什麼是諸法空相,按字面理解不了。
  • 做了「弱智兒童」、「低能兒童」是什麼因果?(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受戒後要守戒,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就是止惡防非,停止一切諸惡,奉行眾善,防止犯錯。受戒後要本著「止惡防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做,那就是守戒。在行為思想上儘量把惡停止,儘量去做善,幫助旁人。要時刻防備自己有不合理、不合法的思想和行為。這就是戒的意義。佛子持戒要注意此點,看自己能否照著去做?
  • 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宣化上人) ​
    ◎宣化上人  開示於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五日世界上最大的仇怨,莫過於殺生。所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殺人之父兄,人必殺你的父兄。【編注】恭錄自《宣化上人開示錄(六)》殺生因果難逃世界上最厲害的果報◎宣化上人 開示於法國葛諾伯城
  • 人死後若要做功德超度他,為何須在四十九日內?(宣化上人)
    人死後若要做功德超度他須在七七四十九日內◎ 宣化上人「新死之者」:這些最近死去的,也就是剛剛死去的人。有,但他所得到的功德少、力量小,沒有那麼大,也不能說一點都沒有。所以大家以後做功德,最好在四十九天前。七七就是四十九天,在中國因為佛法的關係,人死後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會請僧、請道,為亡者超度念經。在這七七日內,也就是因為《地藏經》中講明白了,說在七七四十九天內。
  • 宣化上人與廣欽老和尚的對話
    宣化上人:    「是的,處無為法,行不言教。我現在要做什麼事都能夠辦到,譬如我要現在所住的舊金山不地震,就不地震,不是地不會動,而是我能使之不動。以前我在香港,颶風要來,我能使之在二十英裡外不來。在東北做沙彌時,就有許多鬼、神、龍、狐狸精等都採皈依,現在我度的這些美國弟子,就是我打他們、罵他們,他們也不會離我而去。」
  • 睡魔是很厲害的(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離諸戲笑」,是除掉悔蓋;「離痴眷屬」,是離瞋蓋;「親近智者」,是離痴蓋;「令心不亂」,是除貪蓋;現在「攝念山林」,就是除睡魔蓋。修行時,睡魔是很厲害的;人尤其是有一種懶惰性,睡魔就最歡喜幫著你懶惰。你有懶惰,睡魔就來了,「可以去休息,睡睡覺!」
  • 河北宣化發現明代寺廟聖恩寺遺址
    新華網石家莊11月9日電(記者白明山)記者從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了解到,文物工作者日前在宣化泡沙山山腰處,發現一座寺廟,據查證該寺為建於明成化年間的聖恩寺。遺址內涵豐富,屬於年代較早的寺廟。  發掘時,聖恩寺原有建築已成廢墟,只存洞穴兩處。
  • 誰和誰是夫婦、父子、兄弟,這都在往昔有一種因果(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那麼人為什麼做人?我們做人,就是來還債的。還什麼債?還倫常的債、還世間的因果債。你還這個債,就能了這個債;你不還這個債,債就不能了。也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我們欠人的錢,就還人的錢;不還,債就不能了了。人在世間上,也就這樣的。
  • 牛奶的厲害(宣化上人)
    一喝牛奶,便有一股牛性◎宣化上人 一九七九年冬開示於萬佛聖城娑婆世界的人,都歡喜快樂,不歡喜苦惱;地獄的眾生,歡喜苦惱在佛和菩薩的境界上,沒有苦惱,也沒有快樂,苦樂俱忘。眾生多數是顛倒,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將黑作白,將白作黑。究竟他知不知道這是顛倒呢?知道的,雖然他知道,他仍然去做不對的事;明明知道不合法的,他專門去做;知道什麼是對的,他卻不去做。譬如,念佛時去喝茶。喝茶有特別時間,不是隨時隨地可喝。用念佛的時間去喝茶,是躲懶偷安。
  • 善事做得多了,功德圓滿了,才能開悟(宣化上人)
    善事做得多了,功德圓滿了,才能開悟◎ 宣化上人周陀、莎伽陀等:周陀,又叫周利槃陀迦,是弟弟;他的哥哥也是從佛出家這個大繼道很聰明,所有的佛法,他一聽就記住,不會忘了。可是這個小繼道正相反,不單一聽,就十聽、百聽、千聽、萬聽,他也記不住;聽過一萬次,他也記不住!有五百個羅漢教他學一首偈頌,教了很久,他也記不住;其他一些比丘就講閒話:「他哥哥那麼聰明,為什麼他就這麼愚痴?這太奇怪了!」
  • 出家還俗墮地獄(宣化上人)
    這兩條路,操之在你自己的手中宣化上人一九八五年五月四日 開示 人人想成佛,可是成佛有成佛的條件。人人想做好人,要經過長時間的考驗,不改其志願,時時諸惡莫作,刻刻眾善奉行,這樣才夠資格做好人。 心想做好人,可是行為不合作,做則無惡不作,行則有善不行,心行不合一,怎能談到做好人呢?初發願很認真,時間一久,就生起懈怠心,不是躲懶,就是偷安,將初發的心願忘得一乾二淨。
  • 為亡人做功德,為何須在七七四十九日內?(宣化上人)
    為新死之人做功德,須在七七日內節選自《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宣化上人  講述「新死之者」:這些最近死去的,也就是剛剛死去的人。所以人死後若要做功德幫助他,超度他,須在四十九日以前。因為在四十九日以前,死者的罪業還沒有定,你可以隨時做功德,使他得到這種利益。要是過了四十九天,罪業就判定了,好像法院判罪似的,判決定罪後,就不能再改變了。那麼在四十九日以前,如果能為亡者念經誦咒,就可以超度他,令他得到好處。
  • 在馬路上被車撞死的,這個地方在三年之內會再撞死人,為什麼?(宣化上人)
    不善終死的人,還要繼續受果報!◎ 宣化上人 我們人,誰都有「生」,任何人也都不能逃避這個「死」。人人將來都會死的,可是有的就是善終,有的就是不善終,種種的死法不同。有的病死,有的餓死,有的累死的──做工做得太多了,總也不得休息。或者和人打架打死了,或者去作戰陣亡了。有的又被車撞死,有的又被山滾下來的石頭砸死,有的又是誤服毒藥毒死了。誤服,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是毒藥,錯吃了毒藥就死了。有的是故意吃毒藥去死的,有的自殺而死,有的是不想死就死了,有的想死的又不死。
  • 宣化上人:電腦是大妖怪,電視是小妖怪
    (節選自宣化上人《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末法是魔強法弱的時候,《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很清楚,說是「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無福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電腦是一個大妖怪,電視是個小妖怪。這個小妖怪就幫著這個大妖怪,這個大妖怪就要把所有的人都「吃」了,使所有的人都失業了,沒有工作了。這叫「嗟末法,惡時世」。這個時世真惡劣,眾生無福,眾生一天到晚那麼緊張,人人都搞得有心臟病。沒有心臟病,就有肝臟病;沒有肝臟病,就有肺病;沒有肺病,就有脾病;沒有脾病,就有腎病。
  • (宣化上人)
    講經的法會,切記不要像這樣子宣化上人慈悲開示:我們在今天哪,遇著這樣好的一個機會可是,我對你們每一個人,用誠實的言語來告訴你們,在這以後,你們就到其它有講經的法會的地方,在聽經的期間,切記不要講話,不要彼此交頭接耳。因為你這一講話就擾亂所有人的精神,令所有人的精神,都散漫了;精神散漫了,他聽佛法就不會明白,因為他沒有注意。聽佛法不明白就是你搗亂搗的,就是你,做這個障道demon(魔)。這是,在任何的法會裡邊,不可以互相談話,交頭接耳。
  • 宣化上人開示:萬魔不退菩提心
    做了多少不公平的事?你或許沒有殺大的生命(譬如獅、象、馬、羊、牛、雞、犬等),但可能殺了小的生命(如青蛙、蚊蟲、螞蟻、蒼蠅等),也可能你心裡有殺念存在。好像小的時候,因為無知,殺了很多小動物、小昆蟲,這都是無知之罪。一旦你將眾生的生命奪取、傷害了,現在你想修道,它們都會來討債的。這種債不是一個、兩個,而是無以數計,生生世世日積月累來的,這種債說也說不完。
  • 貪女色的下場(宣化上人)
    恭轉自:楞嚴咒專弘平臺 色慾障道 ◎宣化上人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講的是淫慾心,淫慾心若是斷了,一定會證果,證得阿羅漢果。可惜這是不容易斷的,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毛病。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