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地位》裡面也有小賣部。
*沒有想過再嫁的女子。在日本戰後的背景中,因戰爭而死的丈夫,尤其多,而且和戰後的經濟、住房等問題相關,寡婦不再出嫁,並且住在婆家,不再是被人稱頌的美德,反而成為一種累贅。相比而言,《東京物語》裡的原節子,因為她是一個人獨立住在東京的,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她對死去丈夫的愛,對於婆婆公公的關懷,就顯得更加純粹簡單(雖然她說的是只是因為暫時的)。
*戰後經濟的復甦,物質至上的時代風潮。酒吧裡比賽吃雞蛋的女子,看上去荒唐可笑,就跟餵豬一樣。這種經濟復甦,原本應該是好事,卻也在另個方面,打擊了一部分人,甚至「殺死」了小賣部的老闆。「超級市場」這個詞語在日文中也是supermarket,經濟的復甦來源於外來的衝擊,也必然衝擊到本國人的生活。成瀨在電影裡實際上是進行到了反思。並且這種反思是雙面的,日本人的逃避和推卸,認為顧客早晚也會付出代價的,再玩一個通宵,這樣的麻痺之下必然導致自殺。戰爭之前因為絕望,覺得每天都是最後一天,從而倉促結婚的事情,歷史書上不會寫;戰爭之後,經濟發展背後令人絕望的故事,同樣不會被歷史書記錄。
*在這種時代的大風潮下,同時還滋生起一批徹底嚮往新世界的人,想要做船上的侍應,最低端的工作卻可以環遊世界;沒有任何禮貌,叫人請她在茶館裡喝咖啡的女子,有很多boyfriend——實際上,男主角幸司也在這一列中,算是頹敗迷惘的一代人,整日醉酒,打麻將,玩彈珠機器,以對嫂子的愛情作為放蕩的理由,實際上是難以面對生活本身。所以這樣的人,在結尾的地方必須要死掉。
*但實際上,作為愛情故事來看,這樣的結尾又顯得很不自然,是比不上《亂雲》的。
*禮子對幸司的「愛情」。和《亂雲》一樣,《情迷意亂》講的也是在人情世故裡本不應該相戀的愛情故事。幸司的愛似乎是比較容易理解,一方面出於熟悉,另一方面也是為禮子的認真所感動。(那次禮子從警察局接幸司出來之後,又給了他錢,告訴他和家裡人說的託詞就走了,幸司望著她的背影,那種神態實際上就是男人看女人的目光,類似在說「這個女人真好啊」。)但禮子對幸司的愛,成瀨在設計的時候,比較千迴百轉,但我個人感覺有點前後矛盾。在幸司跟她表白之後,電影中插入了幾個靜物的空鏡頭,然後禮子接到幸司打來的電話,用一種長輩寬容小輩的語氣說話——導演實際上是把禮子的內心情感和靜物相比擬,達到的效果是一種安靜的、物化的寬容,是沒有真正動感情的,也是自我封閉的。禮子的美德我們都看到了,但實際上她也是這個時代的犧牲品,她沒有認識到自己要為自己而活,也沒有放下心裡的丈夫(將心比心一下,一個因為婆婆喜歡而在戰前倉促結婚的男人,很快就入伍戰死,甚至沒有留下孩子,正常來說是很難有發乎內在的愛戀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給自己的束縛和催眠),當幸司與她爭辯的時候,禮子所表現出來的,甚至有點像精神扭曲的人。
我相信愛被說出來之後,會有神奇的效果,讓禮子也意識到了久違的被愛的感覺,也更加注意到這個聲稱愛她的男子,最終產生出對幸司的表白。但是,這份愛情未必有過深思熟慮,而是在情緒的混亂之中產生的。結尾處,禮子跌跌撞撞跑出去追幸司的屍體,這裡面並非情迷意亂的感情,並非是追不回的愛情,而是一種恍然醒來。
*另外還想說,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是漫漫回家的火車。除了我們都注意到的,幸司越坐越近之外,這一段我覺得最好的是對溫度的表現。幸司畢竟還是年輕人,他很能吃,總是買吃的,還在車站上吃熱乎乎的湯麵——隔著火車的玻璃,禮子望向他,他們互相聽不到聲音,就只能用略微誇張的表情和手勢交流。玻璃所帶來的溫差,在這一段裡很真實。禮子的內心有多少淚,卻坐在暖和的車廂裡從來沒有動,幸司有著熱情的心,所以在外面寒冷的空氣裡,就著熱湯,呼出暖氣。幸司吃飽了還不困,就在夜晚的列車上看雜誌,那一刻的禮子,應該是覺得,有這樣的人陪著回去,即便是這樣的回家,也不算太悲慘了。而清晨的時候,幸司睡著的臉龐,一方面讓年紀已經大了的禮子覺得可愛,另一方面,因為對方的睡去而終於意識到,自己是要一個人面對今後的人生了。那種清晨的寒意,也一下子透過屏幕,讓我感受到了。這是一部有溫度的電影。
*最後是關於愛情,想說,愛可能不會走得那麼快,但愛的行為可能會消失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