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我國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的主題是「慶豐收、迎小康」。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關注三農工作。今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糧食問題受到全球關注,也檢驗著中國的糧食安全。2020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果斷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4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明確提出「六保」任務,其中一條就是「保糧食能源安全」,始終「做到糧食生產穩字當頭」。8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批示。
目前,全國小麥、稻穀庫存量大體相當於全國居民一年的消費量,穀物庫存消費比遠高於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中國人真正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面向未來,中國致力於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糧食安全尤為重要。這不僅事關14億人的口糧,更是戰略資源領域全局安全、系統安全的集中反映,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因此,糧食安全治理現代化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強化「從田間到餐桌」的系統治理
自20世紀70年代中葉FAO提出「糧食安全」的命題以來,其內涵不斷豐富和延伸,從世界到國家、再到家庭糧食安全;從數量到質量,再到糧食消費安全、糧食可持續安全。近年來,又從保障糧食充足向改善營養轉變,提出實現糧食體系轉型,保障人人享有經濟型健康膳食。正因為糧食安全涵蓋「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所以糧食安全治理應凸顯辯證思維,從重點關注生產拓展到關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
一是在糧食供給上,運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處理好立足國內和適度進口的關係。由於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因此要集中力量把糧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口糧(主要指小麥、稻穀)和穀物(主要指小麥、稻穀、玉米)保住,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穀物自給率超過97%,口糧自給率超過100%。2001年至2018年我國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稻穀和小麥品種合計佔比不足6%,進口主要用於品種調劑。另一方面,為保證主糧生產,不可避免要從國際市場上進口一些其他品種。以2019年為例,我國穀物進口量佔世界貿易量的3.4%,進口較多的是大豆、玉米、大麥、高粱、DDGS(玉米蛋白飼料)、木薯等非口糧品種。要堅持進口那些主要是國內資源生產滿足不了,或為土地等資源休養生息不得不進口的短缺糧食品種。因此,只要把握適當比例,做到進口來源多元化,就能掌握進口的穩定性和主動權。
二是在糧食儲備上,建立健全糧食儲備體系,處理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和藏糧於倉的關係。強調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並不意味著糧食儲備不重要,藏糧於倉是增強防範化解市場風險、服務宏觀調控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國長期以來習慣於藏糧於倉的策略,應該看到國家糧食儲備適當多儲一點、多花一點錢,安全係數高一點是必要的,但也要講性價比、講效率效益。2019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並通過《關於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科學確定糧食儲備功能和規模,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下一步,在優化儲備規模、結構、布局等方面,進一步推動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政府儲備與企業儲備互為補充、協同發展,確保「大國糧倉」儲備糧數量實、質量好、調得動、用得上。
三是在糧食流通上,優化糧食市場規模和布局,處理好主產區和主銷區的關係。由於我國糧食生產將繼續向核心產區集中,跨區域糧食流通量將進一步增加,糧食市場大幅波動的風險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更多運用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強建設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糧食批發市場;推動形成布局合理、流轉順暢、安全高效的糧食物流體系;構建配送、供應網絡功能完備的糧食零售市場網絡體系,確保糧油及時投放到終端消費市場。
四是在糧食消費上,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和餐飲環節上的浪費,處理好重農抓糧和開源節流的關係。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於糧食總產量的6%。近年來,由於技術裝備進步,糧食產後損失浪費有所減少,但餐桌的消費環節浪費驚人。《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有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批評餐飲浪費,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從餐桌抓起,從大學食堂和各個單位食堂、餐飲業抓起,從幼兒園、託兒所以及各級各類學校抓起,從每個家庭抓起,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樹立糧食安全的底線意識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今後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糧食需求量還將呈剛性增長趨勢。為此,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首先,堅守耕地紅線不能突破,確保農地農用。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糧食生產的主要載體。沒有耕地,就沒有口糧。18億畝耕地紅線不僅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上的。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防止各種名目下出現耕地佔補平衡中的補充數量不到位、質量不到位問題。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要堅持農地農用,警惕土地流轉中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下鄉改變農地用途的「非糧化」行為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其次,堅守農民利益不能受損,防止穀賤傷農。應當認識到,家庭經營在相當時期內仍然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力量,種糧利潤低會導致農民增強土地拋荒撂荒意願,或農地經營「非糧化」。因此,要調動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走質量興農之路,大力提高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幫助小農和市場對接,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讓種糧農民有利可圖;積極穩妥改革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以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為取向,增強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彈性和靈活性,形成價格低時補生產者、價格高時補低收入消費者的機制。
再次,堅守「舌尖上的安全」,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一方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水平。在產出環節就要切實確保環境安全,減少不必要的農藥化肥使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防治重金屬汙染,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讓受損的耕地和水資源休養生息。另一方面,加強節約糧食工作,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最後,堅守進口安全,保護物種安全,嚴防被「卡脖子」。當今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4家跨國公司(業內稱之為「ABCD」四大糧商),控制著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其中三家來自農業強國美國。因此,我國既要大力發展育種制種業,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也要借鑑國際大糧商做法,打造中國的國際大糧商。
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從中央到地方,從主產區到主銷區,從生產者、經營者到消費者,從政府、市場到社會,都是糧食安全治理主體格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黨中央擘畫戰略、做好頂層設計,中央政府制定好糧食價格形成制度、收儲制度和補貼制度,強化對主產省和主產縣的財政獎補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保護好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各級地方黨委政府樹立大局意識,擔實主體責任,無論是主產區還是主銷區,都要堅決貫徹「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切實保護耕地,守住耕地紅線,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儲備能力、流通能力和應急加工能力建設;同時,運用法律、市場、行政手段和社會力量,推動種糧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等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糧食生產、流通、加工、銷售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和廣大消費者共同擔起維護糧食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2020年底,我國即將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孜孜以求「天下蒼生俱飽暖」的願景不再是空中樓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必須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加強糧食安全的系統治理,樹立糧食安全的紅線意識,不斷推進國家糧食安全治理現代化,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築牢堅實基礎。
(作者為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授、經濟與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