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片的功效是讓觀眾通過銀幕上的大場面感受戰爭的殘酷和魅力,體驗一般人體會不到的戰爭生活,洞悉這一特殊環境裡人性的美與醜。從《西線無戰事》到《辛德勒名單》,無論是從深度還是廣度,這些影片都是世界現代戰爭電影史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 捷克語
上映日期: 1998-11-13(中國大陸) / 1998-07-24(美國) 片長: 169分鐘
又名: 雷霆救兵(港) / 搶救雷恩大兵(臺) / 拯救大兵雷恩
觀賞性:★★★☆ 藝術性:★★★
瑞恩(馬特•達蒙 Matt Damon飾 )是二戰期間的美國傘兵,被困在了敵人後方。更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兄弟全部在戰爭中死亡,如果他也遇難,家中的老母親將無依無靠。
美國作戰總指揮部知道了這個情況,毅然決定組織一個小分隊前往救援,其中包括米勒上尉(湯姆•漢克斯 Tom Hanks 飾 )和翻譯厄本(傑裡米.戴維斯 Jererry Davies飾)。然而,敵方危險重重,他們一路上隨時與死亡打交道。他們非常懷疑,到底值不值得冒著八個人的生命危險,去搭救一個人。
大家一路輾轉尋找瑞恩,對於這次搭救行動,有人不滿,有人熱忱,有人好奇。大家一次次聞到死神的氣息,瑞恩的獲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拯救大兵瑞恩》算得上是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現代戰爭影片。本片第一次在戰爭故事片中利用紀錄片的手段完全還原了戰爭的血腥、暴力和殘酷,它營造的戰爭真實感是之前所有現代戰爭片裡前所未見的。自《拯救大兵瑞恩》開始,世界範圍內的戰爭電影創作出現了一種紀錄片式故事電影的新傾向,導演及主創將這種技術手段和敘事手法的革新,與影片探討的主要觀點完美地契合在一起,真正的恐怖與壓迫感使片中的每個人都處於一種悲劇的氣氛之中。影片所展示的關於生命、尊嚴與希望的「拯救之路」也超越了簡單的生命價值的論戰,而轉為對戰爭本質與人類本性的思考。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世界語
上映日期: 1940-10-15 片長: 125 分鐘
又名: The Dictator / El gran dictador
觀賞性:★★★☆ 藝術性:★★★☆
影片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託曼尼亞王國獨裁者辛格爾(查理·卓別林飾)上臺。他的大肆擴張導致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並且他大搞陰謀政策,煽動民眾對猶太人的敵對與仇恨,讓猶太人民陷入水深火熱的災難之中。被徵入伍的猶太人理髮師查理(查理·卓別林飾)更是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難逃一劫。當查理逃出邊境時,被駐守在這裡的軍隊誤認為是獨裁者辛格爾,他趁機做了一場「為自由而戰鬥」的大演說。
該片是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片,攝於希特勒統治最為黑暗的時期,片中對他辛辣諷刺跟醜化比比皆是。本片榮獲第13屆(1941)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最佳音樂5項提名。
《大獨裁者》既是好萊塢喜劇片的經典作品,同時也是一部反戰題材的代表作。卓別林在他的第一部完全有聲片中,不但展現了依然高超的喜劇技巧,而且展示出了他作為電影大師所具有的悲憫情懷。在這部明顯影射德國法西斯戰爭的影片中,不乏常見的卓別林式的笑料。然而,卓別林在影片最後那一段洋溢著對全人類生命與尊嚴的熱愛演講,才使這部影片變得足夠偉大而不朽。
《大獨裁者》在美國並未加入二戰之時頂住巨大的壓力創作完成,致使卓別林在之後幾十年時間裡一直受到美國政府的調查,甚至開始了長期的流亡生涯,但卓別林並未因此而對創作《大獨裁者》表現出任何後悔。影片站在全人類的立場,對法西斯進行了辛辣諷刺和猛烈批判,在當時的環境下顯得更加令人敬佩,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1964-01-29(美國) 片長: 95 分鐘
又名: 密碼114(港) / 奇愛博士或者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 / 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
觀賞性:★★★☆ 藝術性:★★★★
美國空軍將領傑克•瑞(斯特林·海登 Sterling Hayden 飾)懷疑蘇共的「腐朽思想」正在毒害「正直善良」的美國人民,他於是下令攜帶核彈頭的飛行部隊前往蘇聯,對敵人進行毀滅性的核打擊。蘇聯方面得知此事,立即致電美國總統墨爾金•馬夫雷(彼得·塞勒斯 Peter Sellers 飾),並威脅如若領土遭到攻擊,蘇聯將不惜一切代價按下「世界末日裝置」。該裝置的威力足以摧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一場有關全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命運的戰爭就這樣悄然且荒誕地拉開了序幕……
影片根據彼得•喬治1958年的小說《紅色警戒(Red Alert)》改編而成,與《2001漫遊太空》、《發條橙》並稱為「未來三部曲」。
庫布裡克擅長通過荒誕奇詭的故事和與之相稱的視聽語言,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全部來源於人類自身,但卻在自然世界的影響下,顯得十分無奈和難以處理,人類本性中固有的暴力與邪惡,又使得人類的種種問題幾乎都無法解決。這種荒誕戲謔同時又頗具宿命論的悲劇看法,幾乎滲透入他所有的作品之中,與之相對應的是,他常常選擇戰爭題材來開展他的創作。
《奇愛博士》是庫布裡克闡釋他觀點的代表作,本片是一部帶有幻想性質的現實主義作品,背景來自於冷戰時期,瘋狂的奇愛博士身上充滿了暴力因子,而蘇美兩國的領導人之間則互相絮叨著誰也無法聽懂的囈語,世界的命運就荒誕地掌握在這群人的手中。當美國的戰鬥機將氫彈投下時,好戰的上校騎在氫彈上興奮地揮手,世界最終被冷戰所毀滅。在這一荒誕與黑色幽默色彩強烈的影片中,庫布裡克宣洩著對冷戰世界的絕望態度,鑑於影片的拍攝時期是全世界都在產生劇烈動蕩的六十年代,這種絕望便不難理解了。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 日語 / 泰語 上映日期: 1957-10-02(英國)
片長: 161分鐘 又名: 桂河橋
觀賞性:★★★☆ 藝術性:★★★★
二戰期間,日軍佔領了緬甸邊境的一個戰俘營。出於戰略需要,日軍將在緬甸與泰國交界修建一條大橋,同時希望戰俘營裡戰俘出力,但英軍戰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亞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飾)認為這違反日內瓦公約拒不執行。於是尼科森等人被關了禁閉,但是沒了尼科森的帶領, 戰俘們表現消極,而且因日本設計方面的不足,建橋工作陷入了停滯。日軍無奈只好放出了尼科森等人,獲釋後尼科森感到在破壞一切的戰爭裡何不做點建設,於是開始投入到建橋的工作。與此同時,逃出去的美軍俘虜希爾茲(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飾)接受盟軍一個特別任務,就是大橋建成之日將它炸毀。
由英國來到好萊塢闖蕩的導演大衛·裡恩精擅於史詩片的創作,由他執導的《桂河大橋》是一部製作十分精細的二戰題材電影。影片所討論的內容也超越了二戰本身的戰爭性質,而進入了一個高度哲學化的領域,通過被俘的英軍上校在日本戰俘營內修築桂河大橋的故事,展現了戰爭的荒謬本質。在電影中,即使被俘也要維持尊嚴的尼克爾上校,在戰俘營內與日本軍官齊藤開展了長期對抗,然而令人敬佩的行為最終導致了自身的毀滅,上校只想到要通過建造大橋的方式展現英軍的優秀品質,卻忘了自己是在幫助敵人修建一條侵略之路。與其他好萊塢戰爭片相比,《桂河大橋》更像是一部英國電影,影片充滿了莎士比亞式的性格悲劇色彩,對戰爭作出了充滿無奈的諷刺。在戰爭面前,人類的尊嚴變得毫無價值,甚至會毀滅自己。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 越南語
上映日期: 1987-06-17 片長: 116 分鐘
又名: 烈血焚城(港) / 金甲部隊(臺) / 金甲戰士
觀賞性:★★★★☆ 藝術性:★★★★
越戰期間,美軍大量徵兵。大批年輕人應徵入伍,在新兵營接受「殘忍」的訓練。「傻瓜」比爾運動神經不發達,常常犯錯而連累所有人一起受罰。「小丑」(馬修•莫迪恩 Matthew Modine 飾)奉命幫助比爾,但比爾還是老犯錯誤,連累其他人。大家忍無可忍下打了他一頓,比爾從此變得精神恍惚,在新兵營畢業前夕槍殺教官後吞槍自殺。
「小丑」隨後分到了軍隊新聞組。他在採訪中看到了當時的同伴們都已經變得麻木、殘忍。一次,「小丑」隨「牛仔」執行任務時,遭到越共狙擊手伏擊,「牛仔」亦不幸中彈身亡。眾人經過一番搜索,擊傷了狙擊手。「小丑」發現狙擊手竟是一個年輕少女。有人提議留下她掙扎而死,「小丑」在少女「殺了我」的哀求聲中,扣下了扳機。
同樣是庫布裡克的戰爭名作,《全金屬外殼》的影片背景被安排在了越南戰爭。與美國參與的其他戰爭相比,單純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發動的越戰更加具有批判意義。這次戰爭是現代戰爭史上毫無意義的戰爭典型,戰爭雙方都損失慘重,而直至戰爭結束,這場戰爭也沒有給任何一方帶來勝利,只給雙方留下了在今後數十年時間裡都無法抹去的心靈傷痛。作為專注於表現人類社會荒誕性的導演,庫布裡克自然不會放過如此經典的戰爭題材。《全金屬外殼》對於軍營和戰爭兩方面,都進行了幽默而又殘酷的暴力表現。片中描述的種種十分變態而卑劣的行徑,使整部影片瀰漫著永遠無法散去的嚴肅與戲謔並存的恐怖、奇詭氣氛。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德語 / 法語 / 俄語 / 阿拉伯語 上映日期: 1970-02-04
片長: 172 分鐘
又名: 鐵血將軍巴頓 / Patton: A Salute to a Rebel / Patton: Lust for Glory
觀賞性:★★★★☆ 藝術性:★★★★
1943年3月,巴頓(喬治·C·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飾)率美軍在法屬摩洛哥登陸後臨危受命,擔任美軍在北非的第二軍團長,性格強勢、鍾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戰史相信靈魂轉世的巴頓很快用鐵血律令扭轉了北非部隊的散漫風格,連番激戰後與蒙哥馬利統率的英軍合力將「沙漠之狐」隆美爾趕出了北非。隨後升任第7集團軍司令的巴頓籌劃佔領西西里,戰鬥中巴頓搶在蒙哥馬利之前連下軍事重鎮,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飽受非議,部下指責他用士兵的生命換取榮耀,在成功佔領西西里後,巴頓因嚴厲訓斥一位士兵遭到媒體的譴責,鐵血將軍只得公開道歉……然而長於戰爭的巴頓又迎來了新的重任……
《巴頓將軍》是一部充滿矛盾的影片。一方面,它全景式地呈現了二戰的戰略、戰術,以及各國之間的合作與衝突,採用高屋建瓴的宏大視角和細緻入微的表現力,通過巴頓將軍——這一二戰時期的代表人物,將二戰中的美國精神極具震懾力地展現出來,影片中的幾個主要段落也成為教科書式的經典。但另一方面,雖然擁有著許多藝術與技術領域的卓絕成就,《巴頓將軍》又充滿著悖論。巴頓將軍本身作為一個典型的美國戰爭符號而存在,影片又創作於美國軍事行動頻繁且國民情緒複雜的1969-70年,很難說這個時間點內出現這樣一部優美地歌頌戰爭情懷的作品沒有任何附加因素。扮演巴頓將軍的喬治·斯科特也因為對巴頓這一人物保留態度,而拒絕了奧斯卡為他頒發的最佳男演員獎項。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越南語
上映日期: 1986-12-19 片長: 120分鐘 又名: 殺戮戰場(港) / 前進高棉(臺)
觀賞性:★★★★ 藝術性:★★★★☆
泰勒(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飾)是越戰期間的一名美國大學生,他前往越南前線去服兵役,被分到了一個步兵部隊。部隊裡有兩個人一直對他影響頗大——伊萊亞斯(威廉•達福 Willem Dafoe 飾)和巴恩斯(湯姆•貝倫傑 Tom Berenger 飾)。他們兩人對戰爭的看法截然不同,前者不忍殘殺無辜,而後者卻殺人如麻,泰勒心裡非常迷惑,到底誰對戰爭的看法才是正確。
巴恩斯展開了一場殘忍的屠殺,越南整條村落都流血成河。伊萊亞斯力勸好友不要如此殘暴,卻遭致二人關係的裂縫。巴恩斯更懷疑伊萊亞斯向上司打小報告,友誼變為妒恨。於是,在一次叢林戰爭中,他背著所有人,向伊萊亞斯扣下了扳機。
泰勒卻洞察了這一切,他心裡終於有了答案。
在所有反思越戰的好萊塢影片中,《野戰排》可謂是最具有真實戰爭體驗、最深刻地批判與越戰的作品。導演奧利弗·斯通憑著自己切身的越戰經歷,拍攝完成了這部帶有半自傳性質的反戰題材電影。在《野戰排》出現之前,好萊塢也曾出現過《獵鹿人》等反思性質的越戰電影,但大都有著美式的民族情緒處理。《野戰排》跳脫出了「美國」與「越南」的對立視角,站在普世的立場上,平等地看待這一場給兩國人民都帶來深刻傷痛的戰爭。片中的美國士兵甚至可以失去最基本的尊嚴與驕傲,變成奸淫擄掠的暴力機器,美國精神裡包含的夢想、榮耀、信仰、團結都在這場吃人的戰爭中逐一毀滅。電影裡伊萊亞中士雙手向天,掙扎著死去的畫面完美地表達了影片主創對這一場戰爭所持有的質疑、憤怒與悲哀等多種複雜情緒。
類型: 劇情 / 動作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 拉丁語 上映日期: 1930-08-24
片長: UK: 145 分鐘(cut) / UK: 147 分鐘(BBFC submission before censorship) / Germany: 136 分鐘 / USA: 133 分鐘(restored ver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 138 分鐘(copyright length) / Spain: 128 分鐘(DVD edition)
觀賞性:★★★★☆ 藝術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以漂亮的口號呼籲年輕熱情的學生志願者投身戰場保家衛國。一腔熱血的德國青年保羅·鮑曼(盧·艾爾斯 Lew Ayres飾)懷著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戰之中。然而當保羅和他的同學們經過訓練後,被派往西線參戰時,他們目睹到的卻是殘酷的飢餓、血腥和死亡。戰爭的荒謬無情讓保羅從迷戀戰爭到心灰意冷,因傷返鄉。可是愚昧的鄉民根本不知前線的危急,保羅義憤填膺地向學生陳述戰爭的無情,西線無戰事。他提前結束休假返回前線,在戰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時,不幸被流彈擊中。
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經典反戰題材影片《西線無戰事》,改編自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這部堪稱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反戰電影」之一的影片,一舉榮獲1930年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提名。導演用簡明精練的鏡頭再現了慘絕人寰的戰爭實況,也以細膩流暢的手法寫活了保羅愛國迷夢的幻滅。影片結尾處保羅捉蝴蝶被子彈擊中的鏡頭,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瞬間。
蘇聯蒙太奇學派的電影大師愛森斯坦有過一句名言,「永遠消滅戰爭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西線無戰事》在世界各國每年公映一遍。」這部被他成為「最偉大的博士論文」的電影作品,是為數不多的一戰題材電影經典。《西線無戰事》創作於一戰剛剛結束之後的1930年,歐美國家對於現代戰爭的慘烈和殘酷有了第一次切身體驗,有著歐洲背景的美籍導演路易斯·邁爾斯通,用他強烈的人道主義熱情完成了這部氣勢宏大而又不失柔情的戰爭影片。在影片結尾,中槍死去的戰士的手的特寫鏡頭,成為了戰爭題材電影裡最早的經典鏡頭之一。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希伯來語 / 德語 / 波蘭語
上映日期: 1993-11-30(華盛頓首映) / 1994-02-04(美國) 片長: 195分鐘
又名: 舒特拉的名單(港) / 辛德勒名單
觀賞性:★★★★☆ 藝術性:★★★★★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
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
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蕩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裡,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新好萊塢」的代表人物史匹柏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單》,凝聚了這位猶太裔導演的畢生心血、才華與熱忱。影片沒有恢弘的戰爭場面和絢麗的影像,也缺少了史匹柏電影裡一貫的夢幻色彩和高水準的數碼技術,而是完全採用紀錄片式的手法和對生命的無限尊重。來對猶太民族這一悲慘歷史進行一次深沉悲愴的懷念與致敬。現在看來,影片所展現的納粹黨衛軍與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多少帶有些主觀色彩的偏頗,但是影片的攝影、編劇技巧,以及從各種細節處展現出的導演對待生命的悲憫情懷,仍然值得每一位電影人深刻學習。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高棉語 / 越南語
上映日期: 1979-05-19(坎城電影節) / 1979-08-15(美國)
片長: 147分鐘(公映版) / 196分鐘(導演重剪版) / 183分鐘(最終剪輯版) / 202分鐘(重生版)
又名: 當代啟示錄
觀賞性:★★★★★ 藝術性:★★★★★
越戰後期,美軍上尉威拉德(馬丁•辛 Martin Sheen 飾)奉命沿湄公河而上,搜尋脫離美軍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的科茨(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飾)上校,將他帶回或殺死。科茨上尉曾經是美軍在越戰中的英雄,戰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蹤了。隨 後,情報指出他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自己的軍隊,專門反對美軍。
威拉德與幾名士兵一路沿河而上,途中他們目睹了種種暴行、殺戮,目睹了無論美軍士兵還是當地人在長期的戰爭中精神扭曲,做出的種種非正常的行為,威拉德感到了極大的震撼。
威拉德最後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國中被當地人捉住,見到了科茨。然而,科茨竟欲求一死,叫威拉德將這裡炸為平地……
如果說戰爭是人類一次次向獸類還原的過程的話,那麼《現代啟示錄》就是對這種還原過程的電影化概括。科波拉把沿著湄公河逆流而上尋找殺人上校的過程,深化為尋找人類暴力本性源頭的高度哲學化過程。這一改編自人類學名著《金枝》的寓言式電影是繼《教父》系列之後,再次展現出科波拉高超的導演技巧。影片風格化的絢麗攝影,內外兼顧的表演形式,以及由這些外在形式所達成的諷刺與悲愴並存的隱喻手法,都是極好的教學素材。更為重要的是,《現代啟示錄》本身跳出了單一的戰爭形式,而通過越戰的背景故事,深刻地挖掘出人類誕生以來爆發的所有的戰爭的共同原因,即人類本性中的欲望本質和暴力因子,使人類一次又一次自相殘殺,最終導致所有屬於「人」的性質被獸性代替。在這一角度上說,《現代啟示錄》是一部包含了所有戰爭的、更深層意義上的戰爭題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