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飯人,乾飯魂,乾飯都是人上人」,最近大家分享自己的用餐照片時,總會配上這樣一句話。「乾飯」這個詞最早出自一位抖音博主,一聲「乾飯了」有著仿佛能橫掃一切困難的恢弘氣勢,突出的就是一個積極吃飯的豪邁勁兒。
俗話說「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但在現如今壓力山大的生活裡,能把飯吃得香其實也是很不容易的。不過,美食永遠不可辜負,食物入口的一剎那,那種幸福是任何一種東西都無法替代的。
吃飯,原本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
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搞得很多人沒辦法好好吃飯,上班路上隨便買點啥湊合,忙的時候午飯也吃得像「打仗」一樣,晚上到家了,往往也很難有精力再準備一頓像樣的晚餐(嘆氣)。
每天三點一線奔波的打工人,好像越來越難有時間和心情,去體會食物帶給人的愉悅感受了。不過最近「一到飯點就精神」的「乾飯」梗,倒是提醒了我們:吃飯,原本應該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呀!
學生軍訓解散後,集體衝向食堂,歡快奔跑的樣子,就是大家對於食物最真實的渴望。
端著大鐵盆打飯的女生,一看就是老乾飯人了。
就連吃生日蛋糕,乾飯人們也能在不一樣的花樣中,創造出新的開心。你別說,這種簡單粗暴的吃蛋糕方式,下回過生日還真想試試。
「去乾飯的路上,摔倒了也起來接著衝,不能丟了乾飯人的臉!」
「為了乾飯,即使等位兩小時,乾飯三十分,也無怨無悔!」
「治癒一天的不快樂只需一頓夜宵就夠了,奶茶加上臭豆腐,我又可以了!」
網友們說,乾飯人就要有乾飯人該有的樣子,那乾飯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想,不管大家是通過什麼方式在加入這一次的乾飯熱潮,其實也都是在表達要好好生活的願望,讓我們幹了這碗飯,明天繼續努力上學、上班,畢竟飯吃得足夠香,才有力氣去應對一切。
也有人說,「只有乾飯才讓我覺得世界沒那麼無奈」,積極吃飯其實也是大家在疲憊生活中的一種自我調侃和心靈慰藉吧,不管怎樣,至少還有好吃的飯。
為什麼乾飯這麼香?
做為一個合格的「乾飯人」,你知道食物是怎樣給人帶來愉悅感受的嗎?
味道是多重感覺的體驗,它可以給人留下特別的記憶,甚至激發人類的靈感。我們的每種知覺都會把信號發送給大腦,以便它對我們吃下的食物做出充分的判斷。
大約有8000個味蕾分布在我們的舌頭內部及周圍,每個味蕾都擁有十幾種味覺受體細胞,表面長有味毛,我們吃下每一口飯的同時,食物會刺激味覺細胞產生興奮作用,由味覺神經傳入神經中樞,進入大腦皮質,產生味覺。
此外,聽覺也有參與其中。比如煮粥時咕嘟咕嘟的聲音、烤肉滋滋響的聲音、夏天將冰塊投入水杯時的叮叮噹噹......我們聽到的一切也都會被轉換成信號發送到大腦,從而完成我們對味道的感知。
食物的氣味也有很大的影響。據說我們覺得一頓飯很香,80%的印象是由氣味決定的。你可以在下次吃一塊味道濃烈的奶酪時,試試捏緊鼻子,看看味道是否還是一樣。
食物的色澤同樣重要。一道顏色漂亮、誘人的食物,吃起來的味道也總會讓人感覺好一些。
曾經有一個流傳甚久的錯誤概念,是說人的舌頭上存在一個所謂的「味覺圖」,舌頭上有各種不同的特定區域來負責檢測不同的味道,甜味識別區在舌尖,酸和鹹的識別區在舌頭兩側等,但後來這個理論就被推翻了,因為人們發現,每個味蕾都能察覺基本的味道,並在其他感覺的協助下,我們的大腦會最終識別出舌頭探測到的味道。
酸、甜、苦、鹹、鮮
說到食物的味道,大家一般想起的恐怕就是酸、甜、苦、辣、鹹了,但其實經過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味覺能夠識別的5種基本味道,是酸、甜、苦、鹹,還有鮮,並不包括「辣」。
辣的感覺,實際上屬於一種痛覺。因為味覺是通過作用於味覺細胞上的受體蛋白,激活與味蕾相連的神經通路產生的,但「辣」不是經由味蕾感受到,而是由於食物成分如辣椒素等,作用於舌頭中的痛覺纖維上的受體蛋白,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膚和三叉神經而產生的一種辛辣、刺痛、灼熱的感覺。
為了減輕這種灼痛感,人體會開啟自我保護機制,釋放內啡肽進行止痛,而內啡肽是一種能讓人感到輕鬆快樂的物質,這可能是很多朋友對於「辣」欲罷不能、越吃越上癮的原因。
再說回人的味覺能識別的5種基本味道吧:甜味,是我們最渴望的味道,也最受人類歡迎。在全球眾多文化中,它都象徵著美好的感覺。(點這裡了解:吃糖的快樂,為什麼讓人難以捨棄丨深讀)
鹹味不用多說,它的重要載體——鹽,是烹飪的主味,被稱為「百味之王」;酸味我們也很熟悉,比如柑橘類水果的味道。而說到苦,你知道嗎,其實苦味是最複雜的味道,啤酒、咖啡、可可粉都含有苦味,而對於有的人來說,一些蔬菜也是苦的,比如西蘭花、白菜等,他們對苦味物質更敏感,這是由基因決定的。哦對了,還有一點也不知是好還是不好,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會逐漸失去對苦味的感覺。
而鮮味和前面4種很早就被了解的味道不同,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從一碗海帶湯異常鮮美的味道中得到靈感,他注意到海帶湯汁的味道有別於甜、酸、苦、鹹,非常獨特,於是就去潛心研究,終於首次在海帶中分離出可以增加鮮味的成分——穀氨酸,進而發明了味精,這才第一次提出鮮味的概念,以umami命名,意為「鮮美的味道」。不過這個概念在當時也未被廣泛接受,直到20 世紀 80 年代,鮮味才被官方認可為一種基本味覺。
食物有各種各樣的味道,人生亦然。但生活已經這麼苦了,身為乾飯人,當然最希望吃的還是好吃又讓人開心的東西了。最後就給大家總結幾種「快樂食品」吧:
能讓人快樂的水果——香蕉:香蕉中含有的物質,能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5-羥色胺,能讓我們產生輕鬆愉悅的感覺,有效地抵抗抑鬱、焦慮等情緒,所以感覺煩躁或情緒緊張時,不妨吃根香蕉。
深海魚:如沙丁魚、鱈魚、鰻魚、秋刀魚,能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與常用的抗憂鬱藥有類似作用,能增加血清素5-羥色胺的分泌,給人帶來幸福感。
南瓜:南瓜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6和鐵,這兩種營養素都能幫助人身體所儲存的血糖轉變成葡萄糖,而葡萄糖正是人腦部唯一的燃料。
黑巧克力:可可能促進大腦釋放血清素、多巴胺、內啡肽等,它們都是讓身體感到愉悅的物質。適量吃黑巧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影響情緒,讓人體產生滿足感。
PS:需要注意的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情況都不同,選擇食物也要因人而異喔~
無論發生什麼事,人的肚子還是會餓的,多吃點兒,不開心的事都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