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導演又製作了一部120幀+4K+3D的電影——《雙子殺手》。並且為適應120幀的要求,首次用CG特效+動作捕捉打造了人類主角。
我們知道,當前電影的通用格式是24幀/秒,這一標準從有聲電影時代沿用至今。
隨著大片時代的到來,24幀顯出不足,快速移動的畫面容易出現拖尾、虛影、模糊等問題,在3D條件下則更為明顯。一些導演開始嘗試用高幀率拍攝電影。
120幀既是讓每秒銀幕更新120張畫面。觀眾眼中的世界清晰了數倍,感觀變得極其敏銳,大量過去不被留意的細節衝擊視覺,每個畫面都蘊含巨大的信息量。
然而這一技術的使用,在大部分觀眾津津樂道之時,卻在電影批評圈裡引發了熱議。
熱議的焦點從120幀與以往電影的感官差距,到電影電視化的比較,最後集中在了「科學技術是解放了藝術還是消解了藝術」
這一問題自藝術誕生以來就受到了許多藝術家的爭論,至今依舊未有定稿。
在小編看來,毋庸置疑科學技術是解放了藝術!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藝術得以發展的根本。
自然界的美景、蜜蜂精緻的築巢等等並不符合狹義藝術本身的定義,只有人為創造的才可以稱為藝術。知曉這一基本點再看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就顯得一目了然。
不說是因為科技的進步解放了生產力,有了盈餘,人們才有了安穩創造藝術的環境。
單單是現在豐富多樣的藝術種類就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管弦樂的發展離不開樂器的創作、長篇文學的誕生離不開紙筆的發明、流動的影像離不開電器的進化。
因為科技的進步,我們的主流藝術形式波動變化。
如同法國古典派與浪漫派的鬥爭,以雨果的《歐納尼》為轉折點,古典派一蹶不振,浪漫派成為時尚。
但同樣因為科技的進步,古典派沒有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得以保存下來,被後代欣賞。
在代表科技的網絡上,新的、舊的,東方的、西方的,先鋒的、古典的有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形成了藝術自出現以來最為繁華的「桃花源」。
宣揚科技消解藝術的人往往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原有的藝術失去了生存土壤,或者減少了藝術性。
以電影為例,電影是八大藝術門類中最依賴科技的一類,沒有交流電以及後來一系列設備的發明就不會有電影的誕生。
但同樣對科技的擔憂也存在在一部分電影人的心中,他們提出:
技術形式消弱了電影美學的本質,新技術及其帶來的電影形式技巧的繁華熱鬧,反而會遮蔽電影藝術本身的問題。
視覺快感影響觀眾主題思考,瞬間吸引了觀眾,使觀眾沒有時間去深度思考。
對於視覺快感的追求影響了電影人思想主題人物等方面的創作。
這一條條直擊心靈的觀點,讓人不經認為科技確實在消解藝術,也使得這一論點得以多年爭論不休。
然而仔細思考不難發現這些「科技消解了藝術」的主流觀點,基本都是人主觀上思想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必然的而是人類可控的。
好比古時和現代生活著一個完全一樣的書生。古時因為交通不便、活動項目稀少的緣故,書生只能又很少的選擇,所以以畫畫為樂趣,最終成為一代名家。而在現代,有著方便的交通,多彩的生活,同樣的人無法沉下心來專注地做一件現在看來感到枯燥的事情,所以沒有名揚四海,最終泯然眾人。
由此,生活在現代的埋怨時代、埋怨科技給了他太多的便利、太多的選擇,耽誤了他名垂青史。
這簡直是一個強盜的邏輯。
科技的進步,只是給藝術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並不是一種強加在藝術創作中的一個必然步驟。
科學技術並不會強制藝術家丟下碎石離開巖洞,只是給藝術家一個用電光創作的機會。
如何選擇完全是由人本身決定的,選擇一條路堅持走下去是藝術家的幸運,只有一條路只能循規蹈矩的前行才是藝術家的悲哀。
綜上科學技術一定是解放了藝術,而不是消解了藝術。藝術的選擇與創造都是由我們自己完成的。人類是孕育一切的土壤,科技是生長在土壤中的種子,藝術是土壤孕育下種子的花與果實。
所以我們不能否認科技進步解放了藝術,更不該恐懼科技進步,應該以積極的心態享受運用科技帶給我們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