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洪鑫(鄭州大學)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近日,「張培萌家暴事件」因為當事人張培萌的一則「回應長文」而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洋洋灑灑數千字,在那則回應裡,張培萌用極為詳盡的細節描寫以及聲淚俱下的控訴向大眾告知了一個不為人知的「事實」——他,才是家暴的「真正受害者」。
莫非這又是一出「反轉劇」?且慢,在沒有真正的「實錘」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但是,張對於「被家暴」無比細緻入微的細節描述,無疑給這起原本「無比清晰」的事件蒙上了曲折迷離的外衣。原本還信誓旦旦的大眾,開始質疑乃至反思,「他」與「她」,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一開始對於張培萌的輿論譴責,是不是過於衝動了呢?
復盤整起家暴事件,輿論對張培萌的譴責,最初源於10月中旬張培萌之妻在社交媒體上作為「受害者」的率先控訴。千字長文,配上幾張傷情圖以及傷情鑑定報告,在赤裸裸的「證據」面前,在「女性歷來在家暴事件中處於弱勢一方」這般固化思維的推動下,輿論開始對張培萌群起而攻之。什麼「短跑名將妻子孕期遭家暴」「女人要保護好自己」「面對拳頭不再沉默」……各式各樣以「張培萌家暴」為由頭對「家暴」開啟的高談闊論一度甚囂塵上。然而,當大眾自以為是地沉浸在「批判狂歡」中的時候,卻忽略了一個最為重要的事實——家暴涉嫌違法,但未經司法機關鑑定確認之前,張培萌之妻對於「被家暴」的描述,始終欠缺法律說服力,終究只是「一面之詞」。
回到張培萌對於家暴的回應,一樣的,有長文內容,也有傷情圖以及傷情鑑定報告。但不同的是,他的內容寫得更多,且細節更為詳實。帶著「你寫得更多我選擇信你」「你細節寫得更細緻我選擇信你」這樣簡單粗暴的邏輯,部分原先站隊張妻一方的吃瓜群眾倒戈相向,指責張妻「頗會演戲」。但是,這般隨意地對「受害者」的判定,真的合理嗎?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張培萌的「受害者敘述」,同樣也是他的「一面之詞」,依然缺乏足夠的公信力,那大眾又憑什麼相信他說的就是事實呢?難道,誰對於家暴的敘述更為細緻,誰就是真正的「受害者」嗎?這樣膚淺的邏輯本身就映射出了,從始至終,一些人對於家暴的是非判斷便完全不具有客觀性,純屬「情緒用事」。
對待家暴,我們自然是要以零容忍的態度視之,但這前提是它必須是個事實。否則,胡亂地對事件進行「站隊」,不僅對於真相的呈現毫無助益,稍有不慎,還有可能中傷了一個「真正的受害者」。
如今的社交媒體,正成為各類負面事件曝光的集散地,家暴、性侵、性騷擾等爆料更是層出不窮。然而,各類爆料是一出又一出,但真真假假,常常是反轉又反轉。時至今日,或許,我們真的該好好回答這幾個問題了:是不是誰先爆料誰就是「受害者」?是不是但凡是個女性表示「受害」我們就得必須相信?是不是誰單方面給出了所謂的「證據」就得被認定為事實?其實,這些問題,無論是稍早的「鮑毓明案」,還是華南理工教授王雨磊「涉嫌性侵女學生」,抑或是最近才發生的「清華學姐」誣陷學弟「性騷擾」,都已給出了足夠的答案。
「情緒性的正義」永遠都是真相的死敵。對於任何一起涉嫌侵害女性的社會事件,公眾輿論自當是要保持關注,匡扶正義。然而,對於事件的探討,應當講求真正的事實與證據,切勿偏聽偏信,否則,在情緒化的歪路上一去不返,那麼,輿論便只會淪為「造謠者」保全自己、污衊他人最有效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