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進行到中期,節目內容和公演關注度有了斷崖式的下跌,高開低走的態勢是現實。
熱度全靠姐姐們的個人魅力,熱搜話題只有,出圈的舞臺和掀起討論的歌曲再沒出現過。
楊瀾一來,一番女人味的發言,瞬間把節目的檔次提了上來。
無論這齣操作是不是臺本,以楊瀾為代表的女性視角還是為綜藝節目的進步樹立了一種典範。楊瀾能拯救《浪姐》的高開低走嗎?
《乘風破浪的姐姐》高開低走,播放量和話題度已經大不如剛開播幾周的盛況。
節目組剛開始的口號是「逆齡女團勵志綜藝」,初評級亮相,作為演員、過氣歌手的姐姐們,全開麥貢獻出的solo表演,確實給人帶來眼前一亮的新鮮感。
隨著節目進行,公演舞臺同質化嚴重,乘風破浪的勁沒了,姐姐的花邊周邊故事反而成了網友關注的熱點。
選人部分每次都能讓網友激動分析十萬小作文。藍盈瑩主動加入寧靜團就又招了一波赫,本來她「野心掛」的人設就不招人喜歡,寧靜本來想選鄭希怡,結果藍盈瑩一來,寧靜滿屏被打亂的木訥和尷尬,藍盈瑩只能尷尬地硬撐著跟她擁抱。
王霏霏三公喜愛度排名第一,被寧靜和李斯丹妮輪番哄搶,一向是焦點的寧靜怕王霏霏不選她,竟然主動拉攏觀眾喜愛度排名同樣很高的萬茜……結果萬茜也沒答應。反倒顯得寧靜十分尷尬。
脫口秀大會的龐博曾經點出大家對浪姐的期待,是大家想看姐姐們的撕逼大戲。不過大部分姐姐們感情又很好,所以人性間的場面話和掩飾不住的微表情則提供了豐富的談資。
個性、鏡頭、金句,這些左右觀眾緣玄學的利器,逼得姐姐們在舞臺上越來越老練,總願意選一些又燃又炸的女團舞。再加上現場觀眾閉眼投票,獲勝的隊伍又總能先選歌,這就進入了一種無止境的「人氣」循環。最新一期公演,袁詠琳展現了流暢的小提琴實力,連彭磊都稱讚好厲害,卻仍然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還記得《浪姐》剛開播,杜華女士的女團觀點是「外形亮眼、黃金比例、有基本功」,節目組打出了「僅代表杜華女士個人言論」的求生欲字幕。觀眾想像中的女團,應該是獨一無二、並不整齊劃一但是氣質超群的姐姐女團。《蘭花草》這樣的舞臺就是最好的代表。
後期的《浪姐》則在模仿少女團的路上越走越歪,像是30+的青春有你。讓張雨綺這樣霸氣的大女人穿蘿莉裝跳乒桌球乓的宅舞,姐姐們跟樂隊合作key都不搭的合作歌,過於迎合年輕人的功利的取向讓節目不倫不類,甚至微博看看熱搜名場面就行了。
「追不下去」是真情實感浪花們的普遍反饋。修音導致音畫不同步,為避免抄cp嫌疑常常出現魔鬼剪輯,咖位決定話題度,並不合適的曲風和妝容,現場觀眾的單一審美,都將浪姐一手又燃又颯的好牌打得稀爛。
楊瀾的出現,給浪姐帶來了一絲轉機。
回想公演曾經出現的嘉賓,第一場魏大勳的相聲主持,不僅對節目起不到任何助推作用,反而滿屏尷尬,藏在一眾亮眼的姐姐們中是十分多餘的存在。後面公演主持換成了杜海濤,因為最近主持芒果臺說唱節目,逢人都要尬rap,把姐姐說的只能幹笑支持,觀眾一臉問號。
楊瀾一亮相,她就向黃曉明直接發問:什麼是女人味。
這一提問也引起了爭議。有人說,楊瀾的提問扳正了浪姐一直以來模糊的立場。有人說,這種提問擺明讓黃曉明下不來臺,顯得十分做作。
為什麼選楊瀾來做這個嘉賓?逢一出場,楊瀾被黃曉明稱為「第31位浪花」,她一直以精英女性的身份自居,作為國民度超高的主持人,現在又處在過氣的邊緣,十分符合另一個層面的乘風破浪定義。
更可貴的是,她為節目帶來了一直號召卻沒有明確表達的女性視角。當男人是一個強勢的領導,人們會稱讚他十分霸氣,同樣的語境換到女人,則被稱呼為沒有女人味。
什麼是女性視角?是有人責怪你為什麼不好好穿衣時,你反懟一句強姦犯法;當有人把做飯洗衣等責任等同於女人的義務,你告訴他家庭主婦也是一項正當職業;有人把出軌工具人罵到體無完膚,你指出出軌男才是兩人婚姻破敗的責任人。
不過,即便有楊瀾這樣能言善辯的女性出現,浪姐的口碑還是搖搖欲墜。根本原因,在於節目的實際效果不符合預期,如果節目不能夠從根本上貫徹「衝破桎梏」的勵志定義,誰來,都只能是杯水車薪。
03 什麼是「我的價值我定義」?
趙兆在《浪姐》花樣年華組的一場排練無意中戳中了真諦:我們做任何東西,都是觀眾想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我認為是你們心態的問題,你們一直認為又燃又炸的舞臺才能贏,但是音樂是沒有輸贏的。
《仰世而來》、《推開世界的門》、《花樣年華》,這個舞臺出現了很多值得回味的「不燃」舞臺,卻也結結實實送走了丁當、阿朵、孟佳這樣業務能力優秀的唱將。
我們看到,即便淘汰,姐姐們都勇敢地回應了觀眾意難平的抱怨。阿朵說,我要成為一束光,照樣像我這樣40歲的人;孟佳說,許多個第一次逼我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難,丁當則回應不卑不亢,她們的態度則透露著不為《浪姐》定義的從容:即便淘汰了,我仍然堅持我熱愛的事情,我在的地方就是舞臺。
社會對女性自我價值的認同仍十分刻板。湖南耒陽一名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了676分的全省第四成績,幾十位家長、老師連夜進村報喜。女孩最終選擇了冷門的北大考古系,網友開始以「冷門」「不好就業」「收入低」教做人。
女生出來回應網友對她的指點,說自己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
她的父親則說女兒對金錢看得很淡,「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本人和家長都支持女孩為自己而活,這是進步的表現。但是網友的反應凸顯出現實是:女性一貫被嚴苛的要求規訓,以至於女性同樣會為難女性。沒有互相保護,卻在互相踐踏。所以女性才更需要為女性發聲的綜藝節目和劇集。
2020年,中女敘事已經成為大環境趨勢。前有《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後有《三十而已》這樣的女性劇。以女性為主要受眾、從女性角度出發的內容方向順應潮流,但仍然缺乏實際的女性視角。
製作方現在多是漂在表面的虛偽發聲,一面呼喊著不懼年齡就要贏,一面又把磨平細紋作為女性產品的主打營銷,一面要特立獨行,一面又向主流價值觀的可愛俏皮女團風妥協。
靈感從現實中來,結局能否再回歸現實裡去,是觀眾和創作者都要思考的命題。
編輯:七百萬